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公元907年—960年)与十国(公元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4]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大蜀通宝(大蜀通宝真品尺寸重量及价格)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杨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马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形成了与契丹(辽)对峙的局面。
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分裂和政权的频繁更替,使得货币流通在唐灭之后再度陷入紊乱。在这段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几乎每一个曾经独立过的政权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
五代十国的钱币种类极多,但每个政权的存在时间都很短,流存下来的非常少。比如后梁开平年间铸“开平通宝”和“开平元宝”大钱?(亦有?质疑?其?是否?存在?之论??);后唐有“天成元宝”,后晋有“天福元宝”,后汉“汉元通宝”,等等。而同期?,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在建立了“北燕”之后,开始大量铸钱。刘守光在应天元年铸造了“应天元宝”、“应圣元宝”等流通钱币。其中“应天元宝”背万、“应圣元宝”背拾或是背百,这两种都是大钱,字体为楷书,传世极少。
五代十国时期的货币,总结起来有两大特点:
一是大额钱币盛行。唐朝除了在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使用的都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或是当千的大钱。
二是这个时期的铸币大部分采用的是“铁”这种最为普通的金属,因此铁钱的流通量比较大,同时这个时期铸币的质量也不是很高。
钱币种类
唐代的开元通宝是我国货币史上最成功的钱币之一,对后世影响极大。唐亡之后,民众对它的信任和喜爱并未减少,仍是安定市场的重要手段。五代政府虽不铸开元钱,但另行铸币却无法改变开元钱在市场中的地位,犹如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出现,一浪一浪地被淘汰。
五代时铸的第一种钱是后梁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所铸的“开平?通宝”和?“开平?元宝?”?,钱文隶书,旋读,书法较差,笔画生硬,“开”字为异笔,光背。铸工与铜质均不佳,钱文书法尤差,几不成文。亦有?质疑?其?是?否存在?之论?。
朱温篡唐后,前朝大臣改奉新主,其中位居要职的大有人在。他们多数科甲出身,任何人的书法都要胜此钱文千百倍,怎么说也不至于让如此水平的人来书写钱文。想来写此钱文的很可能是他们的太祖朱温,但不能确定。
后唐李氏以恢复唐朝正统为号召,灭梁之后铸行新钱,仍沿用开元通宝之称,中间屡遭变故,旧钱日少,所剩不。而之后的后唐庄宗时,兵事渐少,商业略盛,市场中钱少不便,乃于天成年间(公元926-929年)铸“天成元宝”,以便流通。此钱径2.4厘米,钱文隶书,旋读,书法浑厚凝重,轮廓阔壮,较为精良。但此钱民间有私铸者。
另外有“清?泰元宝”,是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于清泰年间(公元934-935年)所铸。钱径3.4厘米,钱文隶书,顺读,书法平平。
后晋只铸过“天福元宝”。史载“天福三年(公元939年),诏许天下民人自铸,文曰“天福元宝”。今天所见的天福元宝,版式参差不一,轻重不一,有直径2.5-2.1厘米的,也有直径2.1厘米以下的,钱文隶书,旋读,书法平平。大钱应是官制的,铸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间自铸的,铜质较差,文字粗糙,因为当时的铜价较高,铸钱无利可图,而且铜材不易得,民间往往把古钱销毁,改铸铜器,哪里会多铸铜钱呢?所以天福钱颇稀少难得。当时各处藩镇割据,不理会中央政府,只是逢年过节,才向皇帝进贡,以表示君臣关系未断。
后汉仅传了两代,共计四年,只有“汉元通宝”钱,此钱直径2.2厘米,钱文隶书,书法似开元钱。
后周时只铸“周元通宝”一种,为周世宗所铸,书法、铜质、铸工均精美,乃毁佛所铸之钱。
十国之中,吴越、荆南、北汉等国没有铸钱。
前蜀于永平元年(公元911年)铸“永平元宝”,钱径2.4厘米,钱制仿唐代开元通宝,铸工颇佳。
咸康元年铸行“咸康元宝”,背有月文。以上两种钱数量较多,铸工颇精。但不久后唐来伐,王衍出降,国灭。
闽王王审知政权仍然行用唐朝年号,以示忠贞不移,铸开元通宝钱,版式仿会昌开元钱,钱背穿上有一“闽”字,过去曾被误认为是会昌开元。
此外有铅铸钱,版式同铜钱,分光背无文、背闽、背福、背殷三种,后又铸开元通宝当十大钱,直径3.8厘米,字大而不工整,且有省笔缺画,背有星文、月文、闽字。另有铁钱,铅钱,版式同铜钱,存世较罕。后于永隆年间铸“永隆通宝”大铁钱,直径达四厘米,顺读,书法拙劣,背有闽字或星月文及光背,均较罕见。
王审知弟王延政曾称大殷皇帝,改元天德,铸“天德通宝”大铁钱,以一当百;也铸有铜钱,比铁钱小,为“天德重宝”,顺读,书发教工整,背文“殷”字,有楷隶两体。
天策府宝钱是钱币界盛传的珍品,历来为收藏家梦寐以求之物,有一首诗描述了过去人们对此钱的重视程度:“易求时且百金直,喜遇翁赏一饭加。有宝若谈天策府,不贫于古野人家。”说的是清朝戴熙之父在病中得到一天策符宝,大喜过望,居然在把玩该钱时多吃了一碗饭。《十国春秋》载:“楚武穆王乾化元年,铸天策钱,文曰“天策府宝”。《新五代史》载:“殷请于梁,依唐太宗故事,允其开府初铸。”故而此钱文字制作皆精,天策府宝大如当十,厚肉,字文明坦,楷书,旋读。前人认定其钱为马殷开天策府时所铸的纪念币。
现有学著认为天策府宝铜钱兼有纪念币和硬通货的两种功能。硬通货是指它不同于一般货币,而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楚境内外贸易等,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十国纪年》载:“马殷铸铅铁钱,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铜钱。”城中城外指的是境内境外,铜钱则非天策府宝莫属,“特用”两个字具体地点明了该项钱硬通货的性质。
从传世的天策府宝铜钱来看,多有流通使用的痕迹。由于它专用于境外贸易,因此该钱在湖南省外多有发现,在本地反倒少了。据《泉币》杂志载,上世纪30年代汉口有人在某铜肆以两元之价获得天策符宝,品相俱佳。该人将钱卖给大收藏家罗伯绍,索价三十元大洋。罗告诉此人,这是大珍品。并把钱价加倍给他,该人大喜过望,如实相告廉价所得该钱经过。罗伯昭高风高节,没有欺其外行,传为佳话。另载数十年前,在渐江杭州还发现了一枚背有龙纹的天策府宝,为一卖眼镜的小贩所得,有人疑为伪作,后来小贩竟如愿以偿,高价卖出。该钱后归收藏家张叔驯所有。解放后,天策符宝很少再有发现了。作为硬通货的天策府宝,在当时的购买力如何呢?孙仲汇先生说道:“如为通用钱,在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有可能当百使用。”《历代货币大全·隋唐卷》记载,当时军阀混战,货币政策混乱,天策府宝大铜钱作为硬通货当百枚小铜钱使用是很正常的。
孟知祥乃后唐明宗之婿,曾带军入川征蜀。但乘机揽权,拥有蜀地,叛唐称帝,国号蜀,铸行“大蜀通宝”。该钱直径2.3厘米,钱文隶书,顺(直)读,铸工一般,书法较劣,但传世较少,较罕见。其子继位后改元广政,铸“广政通宝”,制式同前,但书法铸较前品为佳,数量较少,为极罕见品。后又铸“广政通宝”铁钱,版式同铜钱,传世也较少。
刘隐为唐末广州节度使,为朱温党羽。朱温称帝时,封刘隐为大彭王,拥有两广之地。刘隐搜括其境内开元钱二十万献于朱温,结果致其缺钱,乃铸开元通宝铜钱及小平铅钱,以便流通,其铸工草率粗糙。后刘隐死,其子立,改称大越皇帝,改元乾亨,称国号为汉,史称南汉,铸“乾亨通宝”铜钱,传世较少。后又铸“乾亨重宝”铜钱,文字、铜质同前品,还铸有铅钱。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铸钱最多的。传世有“大齐通宝”,是徐知诰未复姓及未建国时所铸。又有“保大元保”钱,是李璟保大年间(公元934-957年)所铸,
中兴二年铸“永通泉货”当十钱;
还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三种小平钱,但其铸造年份无详细记载。
参考?文献?:古钱币介绍——隋唐及五代十国.华夏收藏网[引用日期2022-07-0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