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绝句的起承转合的意思(小说起承转合的意思)

绝句的起承转合的意思(小说起承转合的意思)

绝句的起承转合的意思(小说起承转合的意思)试题呈现(2021年石家庄二模考试)绝句的起承转合的意思(小说起承转合的意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李嘉祐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注】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

试题呈现(2021年石家庄二模考试)

绝句的起承转合的意思(小说起承转合的意思)

绝句的起承转合的意思(小说起承转合的意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注】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恩泽之广大。

B.“未满”句写房明府任期未满而求退“归闲”句写他要归家过闲居生活。

C.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衬托凄恻别情。

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16.元人范德玑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

“转”,体现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5.C【解析】错在“衬托凄恻别情”,本诗虽是送别诗,但并没有过多地写别情,而是重在表达对房明府的赞美和期望。全诗的情调较为欢快,别情并不凄恻。第三联的写景,景色优美,是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它衬托的应该是较为欢快的情绪,含有对房明府的祝福。

16变化:

①表达上,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2分)②情感上,由上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2分)(共4分)

效果:①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诗意鲜活生动。

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分成“起”“承”“转”“合”四部分。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chōngróng],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深潭)。”

第一部分

【“起”定基调】

“起”,即起句,诗之首句或首联,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人、时、地、事、景,往往有照应题目,统帅全诗,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奠定基调、铺垫意境的作用。

前代关于“起”的看法

1.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豆类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

——清代词评家沈祥龙

2.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捲浪,势欲滔天。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

——元代中期著名诗人杨载在《诗法家数》

3.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明起者,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然不得谓之“骂题”。暗起者,不就题面说而题意自见。陪起者,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反起者,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学者明此诸法,起笔者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兹录唐诗得力在起两句之一首于下,以便学诗者有所取法焉。(注:“骂题”,是从反面立论的意思)

——刘坡公《学诗百法》

关于“起”相关的总结

1.“起”的基本要求“起笔突兀”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二字劈空而来,突兀有力,表现诗人昂然挺立、傲世天下的大无畏形象。

2.“起”的形式(不同标准,不同的分类)

A赋(平铺直叙)起比(比喻)起兴起(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正题,多以写景起。)

B明起(开门见山)、暗起、陪起(比兴)、反起(个人认为,明起相当于开门见山;陪起相当于“比兴”)

(1)明起: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诗第一句就拈出“独有”二字,第二句用“惊”字作衬,有登高一呼之概。这就是明起,也是“起笔突兀法”。杜审言的这种起笔,也是杨载所说的“赋起”。

(2)暗起:就是在起句中,没有出现标题的字眼,而是通过事物的独特的特征,暗含题目的本意。

《咏石灰》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

(3)陪起:就是先借其他事物,来引出本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4)反起:即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唐·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此诗是作者为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题旨为“喜”,而作者却从静夜无邻,荒居寂寞之景况叙起,而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

之事。反起的作用在于欲扬先抑,使突出情感作用更大。

C(1)以景起,营造切合主题的环境,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来(造境)

(2)以情起,开门见山,直抒胸臆,道出诗歌的主旨或概括主要内容(造势)

(3)以事起,先叙事,再就事生发议论;

(4)以问起,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引人深思(造思)

高考相关的知识点

诗歌开头的形式以及作用

1.以景开头,照应题目,通过……意象,渲染……气氛,衬托……心情,奠定……情感基调

2.以情开头,照应题目,开门见山,统领全诗,揭示主题,概括内容

3.以事开头,照应题目,生发议论

4.以问开头,点出题意,制造悬念

作用的术语:引出所叙、所描之人、时、地、事、景,往往有照应题目,统帅全诗,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奠定基调、铺垫意境的作用。

【小练习】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问: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环境、时、地;

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

三个典型的意象孤舟——漂泊;微月——客愁;枫林——肃杀(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参考译文: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在如此凄清的环境中只有音乐能书法情感)吩咐流人演奏演奏筝,筝声响起,引发客人的共鸣。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

【“承”起而续】

“承”就是承接连贯。“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接、补充说明等关系。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铺垫蓄势,提供依托的作用。

《柳梢青·送卢梅坡》

宋·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这首词是刘过为送别在京城结交的好友卢梅坡而作。上片写离别之苦,下片写别后之思。整首词情深意切,婉转动人。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承”句。“承”首句“聚”意,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代关于“承”的观点

1.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内容),用事引證。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杨载在《诗法家数》

2.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笔衔接,不可松泛。起笔一联,仅浑括大概;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笔一联。兹录唐诗中第二联最警切之一首,以飨读者,俾知醒题之法也。

——刘坡公《学诗百法》

军中闻笛张巡

峣岧试一临,虏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3.“承”的形式

承在词中作承接、或展开起句之用,以此来铺排事情的过程。承在词中最无常法,表现的形式很多。

多以时空、逻辑关系为线索,叫做顺,反之为逆,统称为顺逆。

多重时空交错的结构,叫“错综”。

就顺来说,可以有:先昔后今;从内到外;由景及情;前因后果。

就逆来说,则有:先今后昔;从外到内;由情及景;前果后因。

就错综而言,就是将其顺逆所说的关系跳跃交错,极尽吞吐曲折、抑扬顿挫之变化,这种形式最难掌握,非大家不可为。

4.高考知识点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术语: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抑扬、总分

“承”句

A承句和起句的关系:承接、因果、补充

B承句的作用:承上启下铺垫蓄势

【小练习】

小斋即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能写出对第一联句意补充,给1分;能指出两联间句子的承接关系,给2分;能加以分析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能写出托物言志,给2分;能写出作者之“志”,给2分;能写出抒发什么样的情怀,给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来喻指离别之苦。)

第三部分

【“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避免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了诗词的平铺直叙(作用1),让诗意鲜活生动起来(作用2),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

前人关于“转”的观点

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證,与前联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杨载在《诗法家数》

转者,就承笔之意,转捩以言之也。其法有三:一、进一层转;二、推一层转;三、反转,总以能与前后相呼应,活而不板者为佳。唐诗之注重转笔,而上下一气者,当推杜甫《春望》一首,兹特选录于下,非学到功深者,断难揣摩其万一。

——刘坡公《学诗百法》

高考相关知识点

1.转的形式

A内容上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变化到不变、眼前实景到想象虚景

B表达上记叙议论到写景描写到抒情等

C情感上

2.转的作用

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了诗词的平铺直叙(作用1),让诗意鲜活生动起来(作用2)

示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表达方式由描写转到议论,通过“万里”、“常”、“百年”、“独”等字眼,从对景物的描绘转为对自身的关注。纵(时间)横(空间)交织,沉郁感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诗的首句,通过午夜时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体现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第三句转向寒山寺,引出末句“山寺夜钟”,这一诗人在夜泊中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第四部分

【妙“合”主旨】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写的是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首句通过描写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二句描写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表达出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末句以冰心玉壶自喻,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诗中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使全诗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前人关于“合”的观点

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杨载在《诗法家数》

合者,结束全诗,俾有下落也。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唐诗中合笔之足以惊人,而传诵一时者,首推刘禹锡之《蜀先主庙》诗。兹亦照录于后,以为学者之模范。

——刘坡公《学诗百法》

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

——沈祥龙

注释1、拍合。即与起句呼应;2、宕开。即跳出之前词所构筑的框架,给人以高远、眼界为之一宽地感受;3、点醒。点醒是指点明词旨。前面所说均未道破题意,在此结句上点破,让人有幡然醒悟地感觉。4、翻出。在结上突然道出与前截然不同的感受,形成巨大在落差,给人以强烈震撼,如《越中览古》

高考相关点

1.“合”的形式

A表达上分类

(1)是直笔明接(卒章显志),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坡破浪会用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2)是曲笔收束(以景结情),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扰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赵长城”,“问君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内容上分类

(1)以景结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肠断处”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能展现词的婉约美气质。也有气魄雄大的词人,以崇高悲壮之景结束全篇,如李白《秦楼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冠绝古今。吴文英的怀古词《八声甘州》结句:“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大气包举,壮阔苍茫。前人最推重“以景结情”的方式,如沈义父《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2)以情结: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情语结句,多以真率激切取胜,切忌情感表达的轻浮直露。“天便教人,妻时厮见何妨?”如此赤裸裸的呼叫,哪里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许多老夫子深受刺激,当然嗤之以鼻。但现在看来,周大词人原来痴情得如此坦率可爱!

(3)以问结:

“彬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问得柔情婉转,格外曲折动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末一问,摧刚为柔,令无数英雄堕泪。

2.“合”的作用

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结构上)

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升华主旨(内容上);

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效果)。

3.

【小练习】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问: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

诗的尾联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语直情真,强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羁旅思乡的情怀。(3分)

作用:①点明题旨,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②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3分)

参考译文:

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 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 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 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

起承转合的呈现方式的具体事例

1.绝句中起承转合

悯农(其二)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五言绝句每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2.词中起承转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前叙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肥”“瘦”二字借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点出春天已逐渐消失,寓意花与人同瘦,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曲的起承转合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烘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羁旅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律诗以联为单位,绝句以句为单位。但“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而表现为“承”的句子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要将句子和意思结合起来分析,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上一篇: 固伦端敏公主(固伦端敏公主有多尊贵)
下一篇: 刘峙简介(刘峙的简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