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端节留香
水族端节(水族端节的由来和风俗)
殷忠明
我曾经两次应水族朋友王廷武的邀请,到他的家乡本寨水族乡甲点村去过端。端节如同其他民族过春节一样,是水族最重要、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甲点村的端节在农历9月或10月的第一个“亥”日天,这期间收割结束稻香四溢,正是庆祝丰收的季节。两次过端,端节留香,使我感溉万千,这以后只要提起端节,就会勾起我对水族过端的热闹场面的美好回忆。
本寨水族乡甲点村距独山县城34公里,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相邻。全村有10个村民组,320多户,1300多人。2003年至2005年,我和单位领导及同事经常到甲点村扶贫,吃住多在王廷武家,于是我们彼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扶贫攻坚的日子里,这个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多数人家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有的家庭有了摩托车、农用车。随着水族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过端也比以前热闹多了。
(摄影:马庆方)
我第一次去甲点过端是2004年10月23日。这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我和单位的领导同事驱车前行。上午10时左右,我们到达了甲点村的塘明组,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廷武和几位水族群众已在寨脚等候我们。由于距中午饭的时间还早,王廷武便引领我们到塘明组寨子后山上察看由政协支持建设的人畜饮水兼防火水池。70多岁的王大爷说:“感谢上级对我们的关心与支持,寨子都是吊脚木楼,有了这个水池,既解决了我们祖辈吃水难的问题,又有利于群众预防火灾的发生。今天大家要多喝几杯我们水家酿制的米酒,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中午时分,我们到一户群众家去吃午饭。进了吊脚楼的堂屋就看见一箩香喷喷的糯米饭、一箩热气腾腾的韭菜包鱼已放在餐桌旁边,新米的香味伴着蒸鱼的鲜味,让人谗涎欲滴。来陪客人吃饭的,是寨上好儿位男女村民,他们个个笑容满面,精神焕发,妇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特别引人注目。从他们精神面貌看出,水族地区的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入席的时候,主客交叉落座,相互劝酒,你来我往,前三杯酒由主人家邀请大家一起喝,一杯酒有一两多,三怀下肚,就差不多半斤酒了。三杯过后,由这家主人发起“喝团圆交杯酒”,先从左至右我端杯给你喝,你端杯给他喝,如接力赛一样,依次转上一圈,表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团结就是力量的意思。然后又从右到左,依次人人喝酒。干一杯,大家齐声高呼“秀!”(水语,干杯的意思)喊声越大越整齐就越好,要喊得应山应水,要让寨上群众和过路客人都听见。喝到尽兴处,还要猜上几拳,要让客人喝得醉眼惺松,主人才觉得侍客尽了礼数。
整个宴席高潮迭起,气氛相当热烈。可是餐桌上只有鱼、豆腐和一些素菜,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悄悄问王廷武,他告诉我,水族过端节的头一天是“三十晚”,祭供祖宗只能吃素,端节的上午也吃素,要等下午端坡赛马结束后,回家时才能吃荤菜。我追问为什么,他正要回答,这时拥进几个群众,邀我们一定要走寨赴宴。我们想推辞,有位长者连忙说:“去吧!走寨吃酒是我们的习惯,就是家族团拜,每家都要走到的,这样喝酒热闹,预示着来年家家一切平安,生活幸福美满。”拗不过,于是我们只有入乡随俗了,按长者的说法,真的家家都走到,吃了半个寨子。每到一家尽管只吃一口糯饭,喝一口酒,群众都很高兴。
端坡上早已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男人们满面红光,精神焕发;妇女们穿着艳丽,头上胸前戴着的银饰在拥挤的人群中摇曳。人们兴奋地等待那激动人心的跑马比赛。
(摄影:马庆方)
今年是塘明组做端坡东道主,跑马场设在一个缓缓的斜坡上。马道的起跑点在坡下的平地上,马道长500多米,斜铺着伸向山顶,终点在高高的坡头上。参赛的骑手要骑马冲坡,一口气跑上坡头的终点确实不易。王廷武是活动的组织者,他告诉我们,每年都要进行端坡的选择,选端坡时,由几个寨子的寨老或有组织能力的群众来共同商议,端坡位于哪个寨子的管辖地域,就由那个寨子作东祭祖开马道。延武还说,端坡赛马历史悠久,不知是哪一辈人开始的。每年来赶端坡看赛马的,除了本乡的群众,还有周边乡镇的人。
在马道起跑处,我们看到上百名水族男女青年牵着赛马早已跃跃欲试了。每匹赛马都被刷洗得油光水滑,马笼头系上红绸子或红布条,马背垫上新床单。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坐骑也精神抖擞地在扬蹄嘶鸣。起跑处放着祭祖的供桌,桌旁撑着一把伞,桌上摆放一升米,一条鱼,三杯酒。
祭祖开始,全场肃穆,一位寨老走到祭桌旁念念有词。完毕,裁判哨子一响,八匹烈马载上它们的主人朝着山上狂奔。这是开赛的第一批,是整个跑马的序幕。每年都先由作东的寨子的选手先跑,其后,其他的选手才分批冲坡。每一批赛马奋蹄冲坡时,都会赢得观众的喝彩声,当群马抢道竞跑时,更是助威的呐喊声不断。有时,有赛马在人们的嚷叫声中被挤下马道时,整个端坡更是欢声雷动,场面异常热闹。
就这样,赛马一批批的冲坡,观者又一次次的欢腾,山在欢腾林在欢笑,直到下午时分,尽兴的人们才返回,热情的招待客人,开怀畅饮。
2005年10月6日,第二次去过端。这天我们参观赛马活动后,来到王廷武家还没落座,就听到传来的铜鼓声,那铜鼓声雄浑幽远,传出寨外,回响在连绵的群山之中,整个寨子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气氛里。
(摄影:梁永才)
王廷武家的堂屋早已经摆好了酒席,他的爱人热情地招呼客人围席而坐,喝她从三都九阡外婆家得来的醇香米酒。这酒叫“九阡酒”,是水族的名贵酒,酒清甜而香,很受众人的欢迎。几杯下肚,呼出气满是酒香。我不胜酒力,只是一个劲的挟菜吃。说实话,因为王廷武家做的鱼包韭菜和腊肉香味十足,实在太好吃了,还有电磁炉上煮的鸡肉飘香扑鼻,也使我吃得几乎有失大雅。大家酒饱饭足之后,在门口水泥晒坝上与寨上的群众一起摆龙门阵,述说改革开放以来水族村寨的变化。我却缠着王廷武咨询韭菜包鱼和腊肉的制作过程。
王廷武说,改革开放后群众的生活逐步好转了,栽秧的时候有的在稻田里养鱼,有的在自家的塘里放养鱼苗,为端节的到来作准备,没有条件养鱼的,端节时候就买上几十斤,家庭富裕的要买上百余斤。这年王廷武家做的韭菜包鱼足有百余斤,做得也特别好吃,放在嘴里一拉,肉和鱼刺脱离得干于净净,又嫩又鲜美。王廷武说端节到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锅、碗、瓢、盆、筷。菜板也要洗得不沾一点油腥,才能杀鱼做菜祭供祖宗,鱼在水族人眼里不是荤菜。韭菜包鱼的主菜是一大叶的韭菜,再选用鲜红的新辣椒与姜蒜整成糍粑辣,用酒、盐、花椒等佐料拌好,然后包进杀好的鱼的肚子里去,再用洗净的稻草把鱼捆好,并一层层的按鱼在水里游动的样子摆在木甑子里蒸上好几个小时,这样,香味才能释放出来。杀鱼也很讲究,只能从鱼背上剖,不能从鱼肚下剖,从鱼背上剖一是好装佐料,二是象征群众来年家庭一帆风顺不“翻船”。韭菜象征美好生活万年长,家庭幸福天长地久,亲戚朋友常来常往。至于腊肉怎样制作才像他家的这样色鲜味美,至今他还没有跟我讲,我打算来年再去他家过端,一定要把他的“秘方”学回来。
贵州水族端节的酒香、鱼香、肉香,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殷忠明
图片:马庆方、梁永才
编辑:卢祖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