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古时,及笄之年是多少岁,及笄之年是多少岁,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及笄之年是多少岁意味着什么)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今天,诗词君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吧!
0岁
汤饼之期
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初度
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及笄之年是多少岁,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
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意味着什么
看古装影视剧或者小说时,你会发现古代人的年纪也是不直接用数字表示的,就是不直接说出某人几岁或自己几岁,而是用一种和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形容年龄的词汇,如:及笄、豆蔻年华、志学、弱冠、桃李年华、二八年华、花甲之年、古稀、耄耋等等词汇,那么这些词汇形容的具体都是几岁的年纪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语》中亦有关于年龄称谓的记载,其中《论语·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其中也是蕴含了不同年岁对应的称谓了。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在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年龄称谓都是对应的都是几岁吧。
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岁,也用来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豆蔻是一种植物,豆蔻也常用来比喻少女,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中有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之年是多少岁啊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很讲究,不用数字直接表示,而是用好听的词汇加以记载,意味深远。
人初生叫婴儿,或“度”,不满周岁称襁褓,或赤子。
1岁称牙牙,或周晬,即周岁。
2至3岁称孩提,即幼儿时期。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两者有一个统称为“始龀”。
10岁以下称黄口。
9岁称指数之年。
10岁称外傅之年,或幼学。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孩16岁称碧玉年华,或破瓜之年(意思言简意赅,一目了然),也称“二八年华”。
女孩20岁称桃李年华。
女孩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及笄之年是多少岁,或加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