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黄河呈几字形状横亘在北方大陆上,几字形的右侧成为山西和陕西的天然分水岭。说起山西,可能众多吃货对平遥牛肉干、大同刀削面、晋中油糕等美食念念不忘,但是对其历史是否熟悉呢?比如晋中油糕这个晋又有什么来历呢?让我们一起探究一番。
山西古称晋,因为在春秋时大部分区域属于晋国。史书上把晋国和秦国、楚国、齐国共称为春秋四强国,但是战国七雄里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却没有晋国。这又是为什么?这和山西另一个称呼相关,山西又称为三晋,地理上指赵、魏、韩故地。综上所述,可能你已经猜到晋国一分为三——赵国、魏国、韩国,晋国从此成为历史名词。这不由的让我们大呼,从春秋到战国,晋国到底经历什么?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全文(赵简子元日放生文言文翻译)
桐叶封弟
说起晋国,其开国历史久远,当得起根正苗红四个字。其开国始祖为叔虞,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其母邑姜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的女儿。传说,邑姜在在怀孕的时候,梦到天神对周武王说,会让他生儿子,名叫虞,并把唐地赐给他。等到邑姜分娩时,果然看到婴儿掌上写着“虞”字,于是就给儿子起名叫虞。周武王驾崩后,唐国发生叛乱,周成王姬诵在周公旦的辅助下继承王位,周公旦率兵迅速平定了反抗。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宫殿里玩耍。成王随手捡起地上的桐叶,剪成玉圭形状,送给叔虞,跟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到后,就把这事告诉周公,周公问成王分封叔虞的事。成王说:“怎么会?我这事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认为天子无戏言,一诺千金。
于是成王选择吉日,将叔虞正式封为诸侯,封地在唐(黄河、汾水的东边),史称唐叔虞。叔虞开国后,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在他死后,其子姬燮继位,将唐国迁移到晋水附近,因而将国号改为“晋”,从此,唐国变为晋国。
对此,玉圭和桐叶表示这个锅我不背。
三家分晋
自曲沃代翼以来,晋献公大量屠杀宗室子弟,在骊姬的谗言下导致晋文公流亡十几年,依靠的都是异姓的卿族势力。回国后,晋文公为争霸天下,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此后,晋国出现了好几个霸主,但是在对外扩张中,卿族势力也不断扩大,最后导致六卿独大,废立国君。故事发生在晋出公在位时,六卿中智襄子(即智瑶)执政时。当时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四家共同攻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四卿共分其地。
晋出公不满,想外联齐鲁讨伐四卿,四卿害怕,反手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在流亡齐国的过程中道路上身死。此后,国家政事皆取决于智氏,又立了傀儡君主晋哀公,智氏如日中天,为四卿中最强,但最后反而被赵魏韩三家联合攻灭,这又是为何?本文主要讲晋国末期的三家分晋,史家以为赵魏韩攻灭智氏,三家分晋为战国起始标志。《资治通鉴》作为帝王必读之书,一开始就是讲三家分晋中的赵兴智灭。从赵氏和智氏的三争斗中,一窥个人、家族、国家兴衰之道。
家族继承篇:智瑶VS赵无恤
智宣子选择继承人时,智瑶并不被看好,当时族人智果认为,智瑶人高马大、骑射样样精通,但是不行仁义之事,足以制人不足以行仁义,立智瑶为家主肯定族灭。智宣子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于是智果别立一族,为辅氏。
赵简子同样也遇到继承人麻烦,在大儿子伯鲁和小儿子无恤之间踌躇。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度下伯鲁就是继承人;无恤的母亲是妾而且还是翟人,但是无恤从小敏而好学,不像其他兄弟纨绔。赵氏家臣姑布子卿注意到这点,向赵简子也推荐过。于是,赵简子亲自考核,将日常训诫刻在竹简上,并让他们习诵。三年后,赵简子考察时,伯鲁既背不出来,也把竹简丢了;无恤对答如流,时时刻刻带着竹简,赵简子一问就拿出来给他看。赵简子因此认为无恤仁而贤明,以无恤为继承人,即后来的赵襄子。
第一局赵氏胜出。智宣子不听族人劝告,识人不明,误立智瑶为继承人。赵简子虽然有家臣推荐,也不盲目听从;亲自考核,打破嫡长子继承制,选择无恤为继承人。
谋划布局篇:赵简子VS智襄子
赵简子在世时居安思危,派尹铎到晋阳上任,并没有抽丝剥茧的压榨老百姓,而是明确将晋阳打造成一个战略保障区,减少户数和税收,争取民心;并据险筑城,在晋水之南,取名晋阳城;并告诉赵襄子说,一旦晋国有难,即使路途遥远也要投奔到晋阳去。赵简子拥有超前的战略眼光,甚至准确预测到将来晋阳城可能成为一个翻盘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穿越的。按照丘吉尔的说法,大概赵简子能看到当年赵氏开国始祖造父为周穆王西游驾驶马车?
上天想叫你灭亡,就先让你疯狂。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执政,一步一步的走上自我毁灭之路,开始作死。
首先在宴会中戏弄韩康子及其家臣段规,不听智氏家臣的话及早防备;其次向韩氏和魏氏索取一万户土地,韩氏、魏氏一方面不想当出头鸟,另一方面借此膨胀智襄子,让他轻敌,以待时变来联合其他人对抗智氏。智襄子进一步膨胀,向赵襄子要地,赵襄子不答应,于是双方爆发战争。
第二局赵氏胜出。赵简子在晋阳的经营有三:一方面收取民心,一方面巩固城池,并且预料到后来可能成为赵氏的翻盘点。智氏本来一家独大,天然具有战略威慑力,但是并没有达到可以吞并三家的实力。但是智襄子野心逐步膨胀,先是戏弄韩氏君臣,又向两家索地,不听家臣劝告,野心和实力不匹配,最后只能悲剧了。
军事斗争篇:水淹晋阳——智襄子VS赵襄子
于是,智襄子带领韩魏的军队,三家一起攻赵。赵襄子战败出逃,不知道去何地避难,惶惶如丧家之犬不知道跑向哪里。赵襄子拒绝随从投奔长子诚和邯郸城的建议,因为长子城劳民修筑城墙,邯郸城赋税太多了,没有对百姓实行仁义。但是晋阳尹铎一向待百姓仁厚,先主也经营了好多年,于是投奔晋阳。果然不出所料,晋阳大战围攻两年,智襄子引晋水淹城,水差一点就要淹没城墙。百姓宰马而食,用来生火造饭的锅碗灶台都泡烂了,但是没有反叛的心思,反而许多家臣生起二心。赵襄子一下子被打蒙,灰头土脸;被围的这两年里在急速回蓝,准备大招。
智襄子这边,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智襄子巡视水淹晋阳的时候,让韩康子给他驾车,魏恒子给他护卫。看着城内一片惨状,他谈笑风生,说道:“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魏恒子和韩康子两人对视一眼,两人不安起来。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智襄子这是在敲打魏韩两家,两人面有忧色。
这情形被智氏谋臣疵看到了,向智襄子劝谏及早防备,攻灭赵氏指日可待,但是韩魏两家却面有忧色,肯定有反叛之心。智襄子不听,而且又充分发挥猪队友本色,把这几句话告诉韩康子和魏恒子,两人辩解说这是赵氏的离间计,要我们放松对攻城。但是毕竟被人猜穿心思,两人遇到智氏谋臣疵的时候,着急的跑开了。智氏谋臣疵问:“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襄子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他们认真的看我,又着急的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之后他们必有动作。”智襄子不听。于是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
谋士疵的话是对的,唇亡齿寒。两家之间也只是想祸水东引,以待时机,何况智襄子又多次羞辱韩魏,无故索地。当然,赵襄子也不会坐以待毙。当天夜里赵襄子派使臣张孟秘密和韩魏两家约见。韩魏两家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同时也知道反水危险重重,怕事情未完成先泄露出去,赵孟表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不不可能其他人知道。于是双方密谋商谈三月丙戌日,共同攻打智氏,反灭智氏,三家共分智氏。
当天,赵襄子派人暗地里杀了守护堤坝的官吏,使水反淹智襄子军队,赵氏从正面攻打,韩康子和魏恒子从两翼包夹,大败智襄子军队,尽灭智氏。只有智果别立的辅氏存留。之后赵魏韩三家尽分其地,三家之后逐步蚕食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第三局赵氏险胜。整个战局可谓惊险重重。晋阳大战中,固然赵氏经营很重要,但是赵襄子一开始爱心民力,选择晋阳也是重中之重,策反魏韩是后话了,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失败。智襄子在还未攻下赵氏就得意洋洋敲打盟友,使韩魏如鲠在喉;非但不听谋臣劝告,而且又出卖谋士,导致谋士不得不离开晋国避祸。
小子论史
《大学》言: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
《尚书》言: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荀子》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易》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这四句话可以作为三家灭智的最好注脚。个人、家族乃至国家的命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智氏如日中天,废立主君,侮辱韩氏君臣,索地于魏氏时,一定想不到转眼身死国灭家除。兴衰有数,选择继承人不当、多次不纳劝谏、倚势凌人不行仁义,祸患积於忽微而不及早预防,最后湮没于历史中。反观赵氏,选择优秀的继承人、拥有超前的战略眼、收取民心,打造战略备份区、抓住切身利害策反韩魏,最后走向兴盛。
智襄子说的那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成为点睛之笔。水可以亡国,可以兴国。从表面看,赵氏以晋水兴,智氏以晋水败。其实不然,所谓“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赵氏没有多年在晋阳的经营,晋阳在就被攻下了。赵氏之兴在于得人(适当继承人——德才兼备)、得民(晋阳民众和策反韩魏)、得谋(切身利害游说韩魏,保持计谋的机密性)、智氏之败在于失人(不当的继承人——才胜德)、失民(族人内分、谋臣外奔、韩魏反水)、失谋(多次不纳忠言,出卖谋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