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资料
刘禹锡字梦得,刘禹锡的资料,生于公元772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期有才华的大文豪很多,个个如雷贯耳: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元稹……
刘禹锡的资料(古代文人刘禹锡的资料)
但是最有个性的就属刘禹锡,也因其诗作与性格都豁达豪放,白居易谓之“诗豪”,后人对其沿用了这一称号。
一颗铜豌豆
一说铜豌豆,定会想到元代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但这里只是借用其响当当蒸不烂煮不熟的意象,因为刘禹锡也是个从头到脚写满“不服气”的人,即使几度被贬谪流放,依然如此。
第一次被流放外任是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与好友柳宗元等共“八司马”都被贬到穷山恶水的蛮荒之地,刘禹锡去的是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一呆就是近十年,期间刘禹锡雄心不改,创作了大量寓言诗以托心志,勉励自己及同道好友,如这首《白鹭儿》:
古代文人刘禹锡的资料
偶尔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说:“公元802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数千字的文章,其中提到“渭南”也就是这么一句话,所以我半是惊诧半是疑惑,此处的“渭南”,是不是我们现在身居的这块土地?现代的人们都热衷和古代的名人或者是历史上的先贤攀关系,哪怕是捕风捉影,也都乐此不疲。如果刘禹锡真的在渭南有过公干,那么也应该是渭南的一缕荣光吧。由此我开始多方考证,有许多可靠的资料表明,刘禹锡的资料,刘禹锡确实在渭南留下了仕途的磨砺,人生的足迹。虽然短暂,但对刘禹锡来说,也是一段难忘的过往,生命的阶梯。
刘禹锡曾有文章自述道:“家本荥上,籍贯洛阳。”荥上和洛阳都在河南省境内,所以,刘禹锡不管是出生地和祖籍地都不会和渭南发生联系。刘禹锡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官僚,也没有在渭南从政的历史。青少年时期,刘禹锡是随父亲在浙江省嘉兴度过的。由于父亲在官府供职,他们家也过着殷实的生活。自小的日子衣食无忧,刘禹锡就一门心思投入学习。何况他那小脑瓜天生聪慧,尤其喜欢经典和诗赋,这就结交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几个文朋诗友。随着年龄的增长,19岁那年,刘禹锡决定离开家庭,出外闯荡,打开视野,见识见识广阔的世界。唐朝时期,最繁华的都城就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刘禹锡的身影就经常游历于长安和洛阳。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北漂”,年轻时的刘禹锡也是那时候的“京漂”一族了。当然,刘禹锡绝不会浑浑噩噩,也不会把青春年华消耗在茫然的期待中。他一边独自生活,一边投入考举的学习,两年之后,即是刘禹锡21岁时,他就取得进士及第的功名。另外,他还考中博学宏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古代的学位头衔说起来很拗口,解释起来也非常麻烦,总之是刘禹锡属于顶尖的人才,从而可见确实是功底扎实、天赋极高,不但在京城站稳了脚跟,而且已经春风得意,牛气冲天了。
刘禹锡的资料简介
那么原作《陋室铭》,是刘禹锡多少岁时,在什么环境和什么心境下写的呢?
一般认为是刘禹锡贬谪安徽和州时所作,刘时年五十四五岁,是初贬朗州司马的第20个年头,也是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后,又被贬的第10个年头。和州两年后,终于被召还,57岁时再游玄都观,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清代野史掌故八卦秘辛全书《清稗类钞》中记载,光绪末年,有个人名叫“德馨”,恰巧当了和州知州,据说就是唐代刘禹锡任和州刺史写《陋室铭》而留下的谶语。
[宋]文天祥行书《陋室铭》
刘禹锡勤于著述,又很注意编录和保存自己的作品,刘禹锡的资料,至今留存诗歌800多首,文章200多篇,大部分可以考证出写作年代。因此陶敏先生花了30多年工夫,整理注释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就是按作品写作时间先后重新编排的,好让读者知人论世,跟随刘禹锡沉浮仕隐的脚步,刘禹锡的资料,更深地理解其人其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