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尧舜禅让怎么读(尧舜禅让是真的吗)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58尧舜传说的历史原型
文|寒山忆雪
图|寒山忆雪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古东夷人在洪灾中衰落之后,夷羌联盟的霸权移交到了东羌族群中,首先取得霸权的是临汾盆地的古唐国。
古唐国之所以可以在「东羌四族」中率先崛起,与一项新的技术有很大的关系。
在仰韶温暖期内,北方地区温暖而多雨,农作物可以无需灌溉而正常生长,一些短小的河流水量充沛,村社可以在远离大河的地方建立。
而尧舜小冰期到来后,北方变得干冷,黄河与其他河流的支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村社只能傍河而建,农作物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只会因为旱灾而减产,甚至绝收。
在这种情况下,处在黄河下游低洼区,接近水域的古东夷人,可以种植的农作物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都超过了居住在黄土高原洛阳盆地等高地的东羌人,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人力贵于一切的上古时代,拥有更多人口的古东夷人,自然可以率先取得夷羌联盟的霸权。
不过古唐人掌握了一项可以应对旱灾的技术,那就是打井技术。
4300年前左右,临汾盆地的古唐人掌握了打井技术,他们的水井深度可以超过10米,而且分布密度很高。在某些遗址中,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了三口古井的遗址。
率先发明打井技术后,古唐人的村社和农田,可以开拓到远离汾河干支流的地方,利用地下水资源对抗干冷的气候。
而东羌人其他部族,要到200多年之后,才开始逐渐普及打井技术。因此,率先获得这一技术的古唐人,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饲养更多的家畜,从而支持繁衍更多的人口,领先其他族群。在古夷人因洪灾而衰落之后,古唐人自然率先获得夷羌联盟的霸权。
4200年前左右,古唐国的君主成为联盟的霸主,在后世春秋时代的传说中,他们被称作「帝尧」。「尧」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托着陶胚的形象,或者在一个高台上放置陶胚的形象,应该指的是善于制陶的人。而「唐」字的本意,也是制陶取土后形成的土坑,是塘的本字。
因此,「唐」这个国名,应该是其他方国对这个擅长制陶的方国的专称,而「尧」这个君主的称谓则是这个制陶技术高超的方国君主的专称,而不是某个人的名字。唐、尧合称,便类似于「楚王」「齐侯」「周伯」的效果。
唐国率先称霸,除了自身实力决定以外,与其他方国群的关系疏密也很有联系。
古唐国位于临汾盆地,是夷羌联盟中位置比较偏边缘的,与有扈氏类似。无论是与中原的先夏人、河北古夷人、山东的古东夷人进行和平交流,还是刀兵相见,向东翻越「上党高原」和险峻的太行山都比较困难,而且充满危险。而向南,经过运城盆地东部的太行古道——轵关径,进入河内,或者向南经过陕原盆地的崤函走廊进入中原,都要安全而且更容易行走。
所以,与运城陕原两盆地中的首领方国——古虞国处理好关系,就非常重要了。
古唐国也恰恰是这么做的,唐虞两国以及各自代表的方国群,相互之间形成了稳定的通婚关系。在后世的传说中,「唐尧」将女儿嫁给古虞国的君主「舜」,正是对唐虞这段联姻史的记忆。
通过联姻关系,唐虞两个方国群形成共同体。以唐虞两国为首的联军,经过崤函走廊,向西可以震慑「有扈氏」,向东可以征服先夏、古夷人各个族群,使得古唐国坐稳霸主之位。
但也正是这样的联姻,给了古虞国壮大的机会。古唐人的打井技术传入运城盆地、陕原盆地之后,古虞国的人口也开始增加,逐渐追平甚至超过古唐国。
和之前的己姓方国取代嬴姓方国、风姓方国取代己姓方国的过程一样,姚姓古虞国取代祁姓古唐国,也需要合适的契机。
通常来说,这样的契机无非两种。
一种是外部战争,后起者可以借此赢得足够的威望,顺理成章的成为新的霸主。另一种是内部变乱,使得前霸主实力衰落,后起者可以通过武力对决夺取霸权。
前一种情况,比如春秋首霸——齐国,在尊王攘夷抵抗戎狄的一系列战争中,威望逐渐如日中天,在没有与之前的「小霸」郑国交战的情况下,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
后一种情况,比如吴国,通过正面硬杠——以武力击败春秋中期二霸之一的楚国,夺取了新霸主之位。
古虞国取代古唐国,似乎两种情况都有。
外部战争方面,和之前的己姓风姓方国一样,古虞国领衔抵抗南阳盆地三苗部族的北伐,甚至可能进入南阳盆地,打败三苗部族,迫使一部分古苗人迁离故土。
春秋时期的传说记载,有虞氏的君主「舜」打败共工氏,并「蹿三苗于三危」。也就是说,如果传说属实,那么就有一部分古苗人被迫迁徙到了「三危」。
有说法认为,「三危」位于陇西高原,迁到「三危」的古苗人与古西戎人融合成了氐羌先民。如果以地缘视角来看的话,南阳盆地的古苗人战败后,沿盆地西部的汉江往上游迁徙,是可以抵达陇西的。
不过我们的重点并非去考证「三危」在哪里,而是关注古虞国领衔打败三苗后,声望增加,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霸主。此时的虞国君主「虞伯」,恰如尊王攘夷成功后的齐桓公。
不过古虞国比后世的齐国更进一步,直接向前霸主古唐国发起了武力战争。
战争的结果,古唐国战败,唐国君主可能被囚禁,也有可能被流放,唐国的都邑也被古虞国占领。
在考古上,陶寺文化中唯一的大型城址——陶寺遗址,就出现了类似的异变。在4300-4100年前之间的早期阶段,陶寺遗址中的城邑称作早期小城。小城南北长一公里,东西宽56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相当于四分之三个故宫的大小,是风姓方国古辛国都邑——平粮台古城的14倍。
在这个时期,小城外的贵族墓葬里,出现十几个大型的贵族墓葬,可见这个时期的古唐国,经历了十几位部族首领的统治。这也佐证了「尧」并非是人名,而更有可能是部族首领的称号。
而到了4100年前左右,早期小城被人为毁弃,城墙也被推倒,小城的西侧则新建了一座中期大城,面积200万平方米,是小城面积将近4倍。除此以外,小城早期的配套贵族墓地也被毁弃,大城的南侧重新修建了的新的墓地和祭祀场所。
这一变化,与竹书纪年中记载的,舜取代尧并流放唐尧之子丹朱的传说大体吻合。
这也佐证了上古的「禅让制」的虚假。「禅让制」很大的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杜撰出来的,顺带迎合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政治需要。真实的上古时代,部族林立,秩序不存,一切靠拳头说话,血腥暴力才是当时的主色调,温情脉脉的让位于贤德之人,只怕更多是后人对上古的美好想象。
古虞国之所以能打败古唐国,除了自身实力的增强,征讨「三苗」积累的威望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既是古虞国成为霸主的条件之一,也为古虞国后来霸权失落埋下了种子。
究竟是另外一个什么样的原因呢?下节继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