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由一个姓氏,了解人生来处。这个序列的文章考虑了许久,起因是之前想写一篇文章纪念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仓促之下对陈氏姓氏和家族做了粗略的整理,文章有些部分来自资料查找,有些部分来自网络分析,有些部分来自陈氏后人手稿,文章或有差错之处,敬请指教,如有侵权,敬请联系,文字拙略,还望包涵。后续,将继续发布我对陈氏几位大家和大师的纪念之作,感恩朋友关注。
由姓的来源和历史(由姓怎么读)
陈氏
陈字,由阜和东组成。东为日在木中,观察太阳活动的神木称扶木或扶桑;阜为土山,扶木所在的地方称为陈,是古代帝王诸侯观察天象的地方。
宛丘是太昊伏羲氏建都之地,是先祖观察天象的中心。所以,专执观察天象神职的氏族,又被封于宛丘之地则成为陈氏族,进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国名,由此产生了姓氏。
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为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当代陈姓人群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3%,陈姓总人口大约在5800万。
陈姓人口众多,名宗望族也多,如颍川陈氏、义门陈氏、贡川陈氏、玉湖陈氏、柳溪陈氏、北庙圣王派、南院太傅派、伯万公派、贽公派等等。
陈姓的郡望多达11个,最重要的是颍川,其次为广陵、河南、下邳、东海、汝南、武当、新安、庐江、冯翊、京兆。陈姓除了把以上11处的郡望作为堂号外,还自立堂号有:三恪、德星、德聚、绳武、存诚等。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陈姓历代名人1218名,占总名人数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位;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3.94%,排在第五位;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4%,排在第三位;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52%,排在第四位。
在中国科举考试中,明清两朝,陈姓学子考中进士2383名,占全国进士及第总数的4.6%,状元达到30名之多。
彪炳于史册的陈姓人物数不胜数,如西汉名相陈平、东汉文学家陈琳、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唐朝诗人陈陶、宋代词人陈与义、明朝画家陈洪绶、大清相国陈廷敬、清代医学家陈修圆、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国民党元老陈果夫、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抗日名将陈诚、爱国侨领陈嘉庚、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元帅陈毅、大将陈赓、国学大师陈寅恪、数学家陈景润等等。
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黄帝以打败炎帝、蚩尤部落统一华夏;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昌意之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孙为高辛氏帝喾,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南移为南蛮之祖。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放勋继位后称尧。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州镇南的妫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妫。
舜是黄帝的八世孙,舜的父亲叫瞽叟,虞姓,因双目失明故称“瞽叟”。
舜帝,名重华,字都君,三皇五帝之一是古代贤明圣君,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之一,陈氏的血缘先祖。舜帝以孝道治家,以仁德治天下,为四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
公元前2070年,禹继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后称虞国。现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是商均的墓地。而居于妫水旁虞乡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远封于遂,故地在今山东宁阳西北。
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古城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为帝尧的母亲氏族陈锋氏部落的故地,而称为陈。妫姓陈国诞生于商朝。由此,陈姓尊舜帝为陈氏始祖。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东周之后国势急剧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终灭了陈国。陈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仍冠有老陈户的别称。
陈姓得姓从商朝的陈国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
在陈国内乱到亡国后,至少有6支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以国名为姓。
第一支是逃到齐国的妫完,改姓为陈,叫陈完,后又改名为田完,其后裔田和取代齐康公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秦灭齐后,齐王建的儿子田轸逃到楚国为官,被封为颍川侯,定居在颍川郡(今河南禹州市),恢复陈姓,被颍川陈氏奉为始祖。
东汉时,陈温后裔陈孟琏出任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候相,成为固始陈氏开基组。陈孟琏第六世孙陈引奇无子嗣,把颍川郡的陈寔过继为子,陈寔(104年—187年)即陈太丘,字仲弓,东汉名士,颍川许昌(今河南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这支陈姓人融入到了颍川陈氏中。
陈寔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为当时的名士领袖,与他的儿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由陈寔开创的颍川陈氏家族,在此后的魏晋时期长达三百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一个家族地位显赫的名门望族。
颍川派后裔东汉名臣陈宸的故居在河南长葛东古桥乡陈故村。2000年来没改过村名。
当代陈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颍川陈氏,是以颍川郡为郡望的名门望族。起源于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禹州市)。
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陈书》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
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高门望族,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可说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可惜经历代丧乱,该谱已不复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曾征引该谱,是以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世系资料。
第二支是陈国第23代君主陈君留,楚攻打陈国时,他逃到郑国,住在今河南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一带,陈留,就是纪念陈君留而来。他是史上第二个姓陈的人。
第三支是陈湣公的大儿子妫衍,字襄,避居到阳武户牍乡(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妫衍有三子,分别为妫琏、妫玙、妫璋。妫琏与妫璋以陈国国名为陈姓,妫玙以陈国始祖陈胡公的“胡”为胡姓。
第四支为陈湣公的二儿子妫温。他字全温,逃到晋国后,改为陈姓。后晋卿公孙路麾推荐他到魏国担任浚仪大夫,形成浚仪(今河南开封祥符区西北)陈氏。
第五支是陈惠公妫吴,他是子悼太子妫师的儿子,父亲被害后,他逃到商丘柘城,后在楚平王的扶持下,回到陈国复国,成为陈惠公。其柘城留有的子孙,为陈姓。
第六支是孔子著名的“七十二贤”学生陈亢,陈亢是妫满的第20世孙,因陈国遭外敌入侵后逃到河南太康县。陈亢,字子元,又名原亢,比孔子小40岁。陈亢曾做过单父宰,单父(今山东单县南)施德政于民,颇受后人好评。
少数民族加入陈姓大族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西汉初期的匈奴,南北朝的鲜卑族的改汉姓,明初的蒙古族的加入,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中间有大量少数民族人改姓陈姓。
华北地区的陈姓含有匈奴族、鲜卑族的基因,东北地区的陈姓主要掺和了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移的地区。
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
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受梁禅,到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陈霸先被誉为南朝第一英主,在抵御北方外族侵略和迫害、保护汉文明等方面做出卓巨大贡献。
随着南朝陈国的建立,陈氏家族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陈霸先对陈氏家族的兴旺和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一大姓。
宋朝时,陈胡公满第74世陈旺,遵祖遗训,从唐开元十九年(731年)陈旺移家于九江郡太平乡永清村(现江西九江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建立江州义门陈。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口,同炊共饮,可谓人间第一,世间无双。
唐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因为这个家族的兴旺,人多势众,给当朝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假如……万一……岂不……”,朝廷的一些大臣,包括包拯都建议,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解义门陈氏。
于是,传旨义门陈,赞其孝义精神难能可贵,望其把这种风尚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去做典范,带动当地发展,教化民风。归结起来,就两个字:分家!
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下旨义门陈氏分家,由包拯包青天执行,并由其他官员监督办理进行,为表嘉奖,宋仁宗并将90多处皇产土地赠给义门陈氏,至此,义门陈氏奉旨分家。
陈氏祖堂
一种说法是,朝廷对义门陈分家一事,考虑得非常周到。宋仁宗在圣旨中,按皇帝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个字派,聚居在一起的义门陈派出291个代表,拆分为291个庄(还有298庄、334庄的说法)。
291个庄挨派抓阄,分迁到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这次分家以第十五代人为分庄主,按派分析把陈姓在郑州(今属河南)、潭州(湖南长沙)、黄州(湖北黄冈)、汉阳(湖北武汉)、安庆(今属安徽)、棣州(山东惠民)、松州(四川松潘)、泸州(今属四川)、光州(河南光山)、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徽潜山)等地的产业,分为大小291庄,迁向全国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安徽、海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湖南、广东、上海、天津等16省125个县市。其中,江西最多,占28个县市,其次是湖南,有23个县市。
又把德化(江西九江)、瑞昌(今属江西)、星子(今属江西)三县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江西奉新西南)的财产分为20份,这些均不在291份之内。
另一种说法是,接到圣旨后,义门陈当家人犯愁了,这家该怎么分呢?有人想了个办法,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庄。结果铁锅摔成了大小291块,于是分成291个庄,每个庄各持一片。摔锅分家,也成了后世分家的代名词。
在宋朝时期,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为宋朝第六大姓。明朝时期,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纯增长率高达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山东、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全国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陈后主之弟陈叔明的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官右补阙。兼之子京,仕于德宗朝。京无子,以侄陈褒为嗣。褒任盐官(浙江海宁县西南盐官镇南)县令,生有一子叫陈灌。
陈灌之子陈环任临海(今属浙江)县令时,举家迁往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
陈兼之弟陈旺(宜都王叔明五世孙),字天相,生于浙江金华,随陈兼至江州。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四月,因陈兼迁升别任,陈旺迁居江西江州郡浔阳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之祖。世人称这一支陈姓称江州义门陈氏。
义门陈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和神奇的家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共生共产,具有家和国存续运转相对应的各种功能,即便现在看来,也有理想国的缩影。
义门陈氏家规由《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家范十二则》构成,是一部完整的家族管理制度。义门陈坚持以儒家忠孝节义为根本,勤俭耕读传家,这个家族从来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一同劳作,财产共有,基本上就是一个家族式的公社生活,早于西欧乌托邦理想主义社会600多年。
其中“家法”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家族事务的具体管理办法,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同”,体现了“一公无私”的本质与内涵,义门陈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出现了“室无私财,厨无别爨”、“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宋吕端)之况,开办了中国最早的民办高等学校“东佳书院”,所藏书贴,号称天下第一,其“家法三十三条”被宋朝奉为“齐家”的典范。
生产:有自备生产,生活用品的各种设施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的田园社会的典型
婚姻:义门陈严格实行一夫一妻,一旦违反,将被视为不肖子孙,男婚女嫁,又全部由家族操办,娶谁、嫁谁,族长说了算,结婚所用礼物和规模等,也都有统一规定,包办到了极致。
经济:家族内,实行维持最低消费的供给制度,经济均等,财富共有,严禁财产私有,新媳妇回娘家的礼物,都由家族统一配发,小孩生下满月后,交给家族统一抚养,父母每隔7天领回去一个晚上,教育读书,一律由家族统一安排。
教育:义门陈创办了两级学校,还有20顷良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主要是陈氏子弟和其他地方来的学子,初级的叫书屋(相当于小学和初中),高级的叫东佳书院(相当于高中和大学),东佳书堂所藏书帖“号称天下第一”。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私办大学。
东佳书院有图书千卷
家风:在义门陈村,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悬挂着“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的对联,这是义门陈第一代祖先陈旺以身施教对后世子孙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条家规一套家族规范,家风代代传。
衣食住行:吃饭,大家就共同在一起,设立了不同的餐席,老人、成人、儿童分别设立了席位,什么时候吃饭,以鼓声为号,这就是“击鼓传餐”的由来。
公共劳动的时候,穿的服装,大家都穿同样的服装,没有说谁穿的好,谁穿的破,“堂前架上衣无主”。
住,大家住的都一样,房子都是由每个庄统一建造的,义门陈没有谁搞特殊。
义门陈氏延续了整整十九代,跨越三百多个春秋,但就是没有分家。
直到宋仁宗下旨,开启了最牛分家。本身义门陈就是一个忠孝之家,既然朝廷提出来了,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开始了。
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迁到新定居地后,家家门口都遵照祖训,挂起“义门”灯笼,目前全世界的陈姓人口中,大约70%源自义门陈。
从前慢
从前的车马慢
从义门古镇的大石板街至古官道上
车辚辚,马啸啸
牵老扶幼
肩挑背驮的江州义门陈人
心有万般不舍
背井离乡出发
后世子孙手持象征家族文明的锅片
背负着道德传家、耕读传家的责任
再出发,
感恩义门陈
不忘义门陈
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
码字不易,费心费力。看看粉丝,寥寥无几。分享的过程,受益颇多。让自己进步是种因果,让别人思考是种共情。如需转发,请说明来处。
我见众生皆草木,唯有见你是青山。愿有岁月可回首,知识分享到白头。
感谢您的关注,评论,转发,点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