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山遗址
2001年发现的田螺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距河姆渡遗址约7km。2004年以来,该地出土了诸多距今约6000年具有河姆渡文化特征的遗迹和遗物,包括保存较好的远古动植物遗存。2008年,日本专家鉴定出田螺山2004年出土的两处树根为山茶树山茶科植物,分布于居住区的干栏式木构房屋周围,并认为有可能属于茶树种,经检测有少量茶氨酸遗留。2011年,田螺山遗址,在田螺山又发现类似树根,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茶氨酸含量到达1493μg/g,送检的当地活体茶树主根为1881μg/g,侧根为3283μg/g,被确定为茶树根。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正式宣布: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属树根,经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的检测鉴定,被认定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茶树的遗存。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茶树根遗存但遗址中没有茶叶鲜叶或干茶遗存,未见陶罐等器具中留有茶叶痕迹,未见其它与茶叶相关的特殊符号等人工痕迹,因此无法确认为人工栽培。2015年,中国科学院正式证实,从陕西汉阳陵出土的植物样品为古代茶叶,这些茶叶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而文献记载则表明在更早的时期茶就已经被当成药材用来饮用。中国有着使用茶叶的最早记录,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但“茶叶”一词的使用则较晚,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chuǎnchà)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shè);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西汉宣帝时期,王褒《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由这一记载可以知道,四川地区是种茶与饮茶的重要地区;武阳(今四川彭山)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
田螺山遗址的遗存中发现了河流
大女儿晚上回来对我说,她的《科学》老师告诉他们,宁波的山确切地说不叫山,只能叫丘陵。我对她说,按照正规的定义来说,是的。然而正是这些被地理学概念称之为“丘陵”的矮山造就了许多优美的风景。这些矮山之间有许多山坳,在宁波被称为“岙”,每一个岙中都有一个村庄,它们的名字中往往都带走一个“岙”字,相岙村就是其中之一。
相岙村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可以从三皇线经大池墩水库,过叶家湾村和唐李张村,或从二六市镇掌二线直接过去。现在的相岙村由原相岙村和东施岙村合并而来。
和宁波所有的古村大同小异,相岙村口有一条小溪,溪水不但清澈,而且很旺,缓缓流向下游。小溪两边绿树杂生,泛着微波的溪面映着它们朦胧的倒影。
沿着溪畔的小路往村里走,树木越发的茂盛,梧桐树斜伸向溪面,绿色中夹杂着些微黄的叶,田螺山遗址,稍显平静的湖面盛着它们清晰的倒影。溪面很静谧,有一咱幽然之美。我极喜欢这样的意境。
田螺山遗址简介
撰文/摄影:陈斌荣(余姚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2022年6月,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进入第二期,主要目标是寻找古海岸边的居住区房屋和相关生活遗迹,并考虑进行出土遗迹的现场保护和长期展示。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经过“碳-14”测年,考古人员确定该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最高可达到8300多年,早于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经专家论证,这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
井头山遗址(蓝色部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山南麓,临近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是中国沿海超大埋深的史前贝丘遗址。
井头山遗址里,田螺山遗址,不同阶段形成的包含密集贝壳的文化堆积层被一一标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