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宝石》说:
牛年金秋,硕果丰厚。大画家李可染先生颜其斋号曰:师牛堂,桃李满天下,王海鲲是最年轻的一个。当此时日,我刊于本期刊载这位年近周甲的师牛堂传人画作,不只为欣赏“高山巨壑”,还希冀如牛一般辛勤耕耘的劳动者,都能在金秋时节取得丰收。
去年十二月,李可染画院隆重举办了王海鲲从艺30年的首次大型个展“山河引——王海鲲水墨展”。展览展出了“李家山”“故园”和“墨戏”三个系列的作品,集中呈现了王海鲲的艺术探索之路。从展出作品面貌来看,如果说前两个系列显示了王海鲲继承“李家山水”面目、完成“画派探索”阶段,那么“墨戏”系列则在一定程度上能看出他以文化自觉放归性灵,直面客观世界之万有的“容”“融”心态,仿佛在用“笔歌墨舞”回应传统水墨的当代化课题。
王孙公子把扇摇(王孙公子把扇摇的诗句)
2018胡杨林采风
王海鲲
曾用名王海昆,祖籍云南昆明,1963年出生于南京,1996年至1998年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工作室,师从李行简、贾又福、姜宝林等先生。现任李可染画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导,俄罗斯彼得罗夫艺术科学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展览并被多家机构收藏。
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评说:他是一颗画坛新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理论家孙美兰先生赞他“作为李氏画派重要传人,年龄最轻,而于造化之道,于见闻、于揣摩、于阅历,都有其独到之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先生赞他“作为李家山水传人中的后来者,审时度势,在全面研究学习李可染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续其香火,葆其命脉”;北京印刷学院编辑李客涵诗赞“师学长通莲实苦,故园不锁朵云闲,东方既白游心远,六十年来日仰攀”;他,就是我的表弟王海鲲。
海鲲师法李可染,从贾又福先生处得到了李家山水用笔深厚的真传。他的山水画构图结实,与其本人勤恳用功实难分开。作为我母亲的得力助手,海鲲常年接触第一手资料,是李可染研究专家,在传承李可染艺术上有独特见解。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成立后,海鲲又有了新的学习途径,他协助李小可开展有关李可染艺术活动的项目,不断丰满知识,获益良多。紧接着,海鲲又参与了李可染画院的创建,并负责画院日常工作,他不辞劳苦,多年来策划筹办了百余场展览会。海鲲在北京起步之高、进步之快,着实令我吃惊!
与一般人学习李可染不同,王海鲲步入李家山水的门径可谓因缘殊胜。他父亲是哈军工的俊才,母亲在部队工作也很优秀,家境甚好。海鲲年轻时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据我所知:巨匠在成长经历中,往往有过一段与舞台相关的工作。舞台艺术具有高度凝练的艺术美感,以象征性来写意,体现出艺术主体与客观世界进行充分地交融转换后,自心灵深处喷薄而出的强烈追求!所以大江南北,海鲲境随心转;移步换景,顺势日上层楼。在吉林,面对冷峻严肃的钢盔铁面;在昆明,徜徉绚烂多姿的鲜花芳草;在南京,审视江南烟雨的徽歙苏沪;在北京,钻研李家山水的意匠笔墨;过场如十里洋场,到处充满戏剧性的结构和变化,不是“粉身碎骨”,就是“脱胎换骨”,古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红土魂”系列之四360cm×145cm2012年
海鲲以原生的艺术气质,神游“李可染世界”。当了解到李可染曾颜其画室曰“十师斋”,他便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典绘画,从范宽、黄公望、李成、龚贤、石涛入手,临摹古画精品近千件!而对李氏文献的熟稔,更催发了他积淀已久的绘画潜能。记得有两年,海鲲沿着李可染当年的写生路线,对照着李可染写生精品题跋所记述的景点实地考察,将实景和作品画面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还陪同李珠走访了许多李可染的同学故友,保藏延续了苦学派口述历史。——这都得益于其大学期间所接受的图书馆学专业训练。对李可染文献资料的编辑整理虽然辛苦,却也成就了他对李可染艺术能作系统性解读的真功。
2018年新疆写生
李家山水具有意境之美,在虚实中体现气势的雄厚和刚正,于疏朗中表达笔墨的凝重与灵动。在研究李可染艺术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独特的观察方法,将常年接触的第一手资料转化运用到李家山水的创作上,对此,王海鲲是有着深入思考的。画院厅堂张悬的几幅巨帧中,茂密幽玄的“块垒石阵”就是出自他的手笔。随着画院与社会各界往来交流的不断深入,海鲲的人品与画品日益为大家所了解,受到广泛赞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先生见到海鲲的通屏巨幛,谓之“入道”;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十世班禅画师尼玛泽仁先生看到海鲲的画说道:“令人惊叹,得李家山精髓。”
西行图记之三十二97cm×180cm2020年
近年来,海鲲对欧洲写生用力很深。这次展览所呈现的一批新作,显示了他的心得。据说在海外,他白天奔走于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夜以继日的图写所见精彩、所遇景致,——要知道西方建筑很难入画,若非长于“经营位置”,又怎能做到“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呢?这也是令专家迷思之处。就我仅见的数幅新作中,看到两种风格:一种是画面简洁黑白分明的墨戏,这大概是他追求光影的创新;另一种是融合理念积墨加色的笔触,类似李可染当年画麦森教堂的方式。我认为他在用墨上,尤其是在破墨的应用上独树一帜,使人看过后能体会出很新颖的感觉。
西行图记之十六68cm×138cm2020年
海鲲自1996年于中央美院进修,至今已是第二十五个年头了。他师从李行简、贾又福、姜宝林诸先生,主攻山水。1999年至2008年就职于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任理事长邹佩珠先生助理,协助邹佩珠先生整理出版、展示李可染先生遗作。
王海鲲先生现任李可染画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作为“苦学派”重要传人,他是李可染研究专家之一,是海内外收藏家、艺术家关注的一颗画坛新星。
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李客涵赞叹:山水大物鹏鲲游
庚子高秋荡九寰,鹏鲲两代李家山。东方既白游心远,六十年来日仰攀。鹏出彭城,鲲出昆明。周甲轮回,因缘际会。
六十年前,可染先生移步书斋,“采一炼十”,专事造境。李家山水以是传派,苦学者众。近朱者赤,向来亲缘、地缘成因;登堂入室,必使学力、胆识坐镇。“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智者一言,重若千钧。“为祖国河山立传”,须有鲲鹏之志。
乡约图记之六十147cm×96cm2020年
王海鲲先生晋京二十五载矣!其人雅好书画,鉴赏独具慧眼。尝以图书馆学之缜密,归档师牛堂学术资料,分类编目、典藏保护;复以百余场展览会事之繁重,推广李家山水艺术,见闻阅历,取诸画外。
黄山观瀑楼125cm×125cm2010年
吾观海鲲先生之画,不外三路。一路“块垒石阵”,积墨之道图写“山川乡国情”,寄意云南老家;二路“仰攀高峰”,著力苦学践行“峰高无坦途”,承继古彭李家;三路“苦旅墨戏”,放归性灵“不与照相机争工”,对景游艺人家。脉络清晰,存风存格,尤以新见水墨西洋景致称道,剪裁夸张,任情随性,仿佛洞见可染先生当年踪迹。更有几张恣肆离奇之作,水墨氤氲,光怪陆离,借巴黎之光,赞墨分五色。杜甫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神鬼泣。”师祖晚年泼墨,每每题此二句,何以念兹在兹不舍昼夜,全仗“水墨胜处色无功”。
黄山林溪图125cm×125cm2010年
余以乡音忝列李氏门墙也久,研究李可染,独不为画。终日审视李家山中诸君子,与海鲲先生相友善。遥想师祖七十年代之水墨实验,尺幅很小,悉心照料,追忆墨戏,幽境神游。而海鲲先生通屏巨幛,思接李家山水,境通幽玄秘境,乃悟道不远人,总有一路,简而不单,于“二维半”造境,以“海无涯”抽象。不“废画三千”,“实者慧”何在?!
老子曰:“希言自然。”愿得江山之助,绵延李家山水。
海昆写生(李客涵篆刻)1.0cm×1.2cm猛犸牙
原创不易,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宝石》杂志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