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偓是李商隐的连襟韩瞻的公子,他从小就非常聪慧,李义山也夸奖他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偓才思敏捷,见解深刻,还经常得到王公大臣们的欣赏。
郭舍人为什么死(郭舍人为什么被斩首)
比起他的姨父李商隐,韩偓的仕途要顺利很多,不仅被提拔为翰林学士,而且还被朝廷重用。下面分享的是诗人被皇帝召见后,得意地写了一首七律,用典无痕,才子确实不凡。
唐代:韩偓
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
花应洞里寻常发,日向壶中特地长。
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
如今冷笑东方朔,唯用诙谐侍汉皇。
诗人在一个夏日受到皇帝的亲自接见,从辰时到申时,也就是早上七八点钟,到下午四五点钟,然后才回到自己的府院。这么长时间,他们到底在讨论什么问题,皇帝不仅留他用膳,而且诗人回来后还非常得意。
所以要理解这首诗,就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韩偓生活于晚唐社会,可是皇室衰微、政权旁落,不仅到处都是诸侯割据,而且还有很多宦官把持朝政。那些朝廷大员自然心中不满,于是双方不断地进行明争暗斗。
当时的宰相叫崔胤,此人心狠手辣,也颇有心机。他曾在晚唐担任过四次宰相,其宦途可谓沉浮不定。而之所以他一直可以屹立不倒,都是因为他与藩镇朱全忠暗中勾结,皇帝畏惧其强大的势力,却又无可奈何。
但是皇帝每天都与宦官们见面,架不住他们一直在耳边吹风。因为崔胤极其痛恨这些宦官,还曾扬言要将他们全部铲除,宦官们则畏之侧目。韩偓通晓历史,又是旁观者清,他觉得崔胤有些太过于激进,于是就劝说他不可一意孤行,凡事都要一分为二,而对方却置之不理。
皇帝了解了韩偓的主张,于是就下旨召见他。才子就对皇帝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敕使中为恶者如林,可是法不责众,应该挑选出几个罪大恶极之人,明示其罪,惩之于法,然后安抚其余。
皇帝听了他的一番话,觉得很满意,于是就说,“此事终以属卿案”。也就是说,皇帝要韩偓全权负责处理。诗人得到皇帝的信任,大喜过望,半路上就吟诵了这首诗。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写诗缘由,一个清凉的夏日,皇宫里飘着异香,诗人得到皇帝召见,深感“恩深咫尺”。龙章,本指皇帝的仪仗,这里代指龙颜。
诗人接下来描写皇宫中的景物,时值暑天、百花凋零,可是深宫大院里却凉意习习、花香阵阵。诗人甚至觉得那里的阳光都很温柔,日子也显得格外长。壶中天地,本指道家所谓的仙境,这里是比喻皇宫中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景色宜人,可是被皇帝召见却是胆战心惊,颈联就抒写了诗人紧张的心情。皇帝虽然和颜悦色,诗人却必须正襟危坐,时间久了,不仅腰酸背痛,而且非常焦虑。他担心自己万一哪句话让龙颜大怒,自己就要人头落地。“槎犯斗”,化用典故,原指游仙冲撞了斗牛星,此处表达出诗人如坐针毡。
不过总算诗人对答如流,让皇帝非常满意,自己也如释重负。离开皇宫,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却感慨这一天竟然如此漫长,简直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才子虽然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天,但他回来后还是心情惬意,能够被皇帝亲自召见,这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何况自己还被委以重用。这时他忽然想起西汉的大才子东方朔,嘴角不禁浮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东方朔曾经官至太中大夫,他与枚皋、郭舍人经常在汉武帝左右,却只是谈笑取乐。久而久之,东方朔觉得自己并没有才尽其用,于是便上书皇帝,陈述农战疆国之计,希望自己可以得到重用。
韩偓却嘲笑他颇复诙谐,虽然陈述的言辞数以万言,终不见用。晚唐的这位才子果然不凡,竟然连西汉著名的俊杰都不放在眼里,值得人们称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