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市”就是撤销县的建制,设立为“县级市”。“撤县设市”是每个生活在县里的人们永远的话题,不仅是普通的群众期盼,就连县里的官员们也在期盼,因为“撤县设市”可以使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城市型经济社会转变,实现从农业农村为主向工商业或者是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发展。哪怕不说这些“高大上”的语句,最起码县里的人们在“撤县设市”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称自己为“市民”了不是?
金朝地图(金朝地图高清版大图)
在“撤县设市”时,名字的变化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一般来说,县成为县级市后,其名字的改变无非有以下几种:
二是名字改为古名或者当地有代表性的事物、称谓等;
三是单字县名字选择起来则就有一些难度,有的直接在某县后面加“市”字,比如河南省的辉县市,此外最多的则是单字加州字,比如河北省的深县改为深州市。
上述几种情况中的第三种,把单字加州字成为“某州”市,如果其在历史上曾经称为“州”,则改名更改得还可以,但如果历史上没有做过“州”,则只会令知晓历史的人们耻笑。
威县政协还组织召开“威县撤县设市指标分析会”
河北省邢台市所属的威县,有“撤县设市”之意久矣,网络上能够找到的消息在2015年左右的时候就有,甚至在2016年的时候还曾经就撤县设市向社会公开征集威县县级市名称。今年以来则更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力争2025年实现撤县设市”,近期威县政协还组织召开了“威县撤县设市指标分析会”,由此看来威县撤县设市已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实际操作阶段。
民国威县地图
回到今天的话题中,威县如果“撤县设市”的话,其名字的选择则没有其他地方所面临的难题,因为它有多个名字可供选择,每个名字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依据,一旦需要时,发动全民投票决定就可以了。
威县可供使用的名字可以有以下几个:威县市、威州市、洺州市、洺水市、威洺市、经城市、宗城市,下面就一一分析这些名字从何而来。
确定用这个名字是最简单之法,效仿河南省“辉县市”的例子,直接在威县后边加个市字。
“威州”是威县在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名字。
“威州”出现在金代,并且其位置离今天的威县十分遥远,在今天的石家庄市井陉县。那么是威州又为何能够被今天邢台威县所使用呢?这个话题值得用较多笔墨来说一说。
金朝的地图,红圈处为威州,地处今天的井陉县
在今天的石家庄市井陉县境内有个威州镇,这个镇在宋代为“天威军”的治所,金代天会四年(960年)由金朝占据,七年升为威州,井陉县为威州的附郭县。
清朝雍正时期的井陉地图,红圈处为威州店镇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割隶邢洺路,并且把直线距离150多公里之外的洺州洺水县划归威州管理。从洺水县到威州治所中间并不相通,是彼此分割的“飞地”,两地中间相隔真定、顺德两个“路”,这在历代的行政区划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金代、元代威州治所变迁示意图
蒙哥汗二年(1252年),威州改隶洺磁路,州治由井陉徙到了洺水县,实现了州治向东南迁移,今天的威县始以“威”为名。元至正(公元1341—1368年)中洺水县省入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威州降为威县。
今天的威县作为威州治所时长为117年。
威县以“威”为名之前为洺水县。洺水县是金末析置,治所在今天威县七级镇古城村,元初洺水县治徙到今天威县县城,属洺州,后归属治所远在井陉的威州,1252年为威州治所,元至正中洺水县省入威州。
北宋的洺州及境内的洺水镇和附近的经城镇、宗城县
今天的威县县城所在地为洺州镇,可以拿来直接作为市名。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今天的威县只是属于洺州管辖,并非是洺州的治所。
洺州为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分相州广平郡而置,因境有洺水经过,故此得名,治所在今天的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洺州后来曾更改为武安郡、广平郡、广平府。因此如果威县以“洺州”作为市名的话,邯郸市永年区恐怕持有异议。
民国威县县城图
如果一个地方的名字在撤县设市时,只从历史上寻找,选择面难免有些太过狭窄,其实可以根据古代的地名来重新“创造”名字。比如可以选择历史上的威州、洺水之名组合成为“威洺”市,这样既没有忘记历史,又赋予了新的涵义:“威洺”可以看作是“威名”的谐音,好听又好记。
这两个地名都是曾经在今天威县境内出现过的古县名。其中经城县为隋开皇六年(586年)置,治所在今天威县高公庄乡经镇村,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为镇。
宗城县则是在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广宗县而置,治所今天威县东部,唐武德四年(621年)为宗州治所,天祐三年(906年)改为广宗县。五代唐复名为宗城县。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徙治今威县枣园乡邵固村,元初省。
金代的洺州宗城县、洺水县
从以上情况看,虽然威县“撤县设市”后市名有很多选择,但是最终确定时还是要以符合大家的生活习惯、便于人们记忆以及行政管理、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因地名变化而发生的户籍变化变更等方面的成本为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您认为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