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三国演义人物分析卡)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三国演义人物分析卡)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三国演义人物分析卡)关于汉末“三国”时期,很多人关注《三国志》《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却少有人关注《人物志》。所以,有必要推介。作者刘邵,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年-172年,卒于魏齐王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在曹操手下管人事,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

关于汉末“三国”时期,很多人关注《三国志》《三国演义》这两部书,却少有人关注《人物志》。所以,有必要推介。作者刘邵,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年-172年,卒于魏齐王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在曹操手下管人事,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人物志·自序》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三国演义人物分析卡)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三国演义人物分析卡)

全书共三卷十二篇,是思想史和人才学名著。从曹魏的大臣刘邵著《人物志》一书的标题,可见:此书可“知人”。

传统人才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三国时期魏国废除察举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受诏作都官考课”的刘劭写了《人物志》(英文译本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将才、德并列标举,首重“清节之业”),为了“量能授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人物(才)学著作。

刘邵著《人物志》,刘昞作注

《人物志》,从书名看,就知道是辨析、评论人物的。它有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接识、利害、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等章。

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以曹操为代表,属于乱世枭雄。各类人才参与的社会建设分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古代的和谐社会谁在建设?当然是有民本主义文化情怀的人。当然,古代“民为邦本”、“以民为本”的意思,和当今的“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不同,前者的意思更接近于“以家里豢养的鸡鸭猫狗为本”,没了它们,家底就空了,日子也就没法过了。

高晓松在《晓说》中认为,在三国时期,刘备才是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然而刘备和蜀国文人却没有留下人才学经典著作。相比较而言,曹营却出了《人物志》及其作者刘邵。从曹魏战胜蜀国,最终消灭孙吴统一天下这个结果看,恐怕曹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刘备更为成功。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的一次集中表达

《三国演义》不是纯文学,而是历史通俗小说,喜欢“类型化描写”,也就是脸谱化。书中的刘备(161-223)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但是刘备显然不是“醇儒”或不能代表儒家。

刘关张三英战吕布

其实,《三国演义》代表的,不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那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是什么?

三国战乱年代,人就是货物!才就是奇货,人有才这个奇货,就是人才。

曹操

汉末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乘时而起的法家人物曹操提倡法治,用人唯才,至于选拔“不仁不孝,而有汉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的人,同时作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儒学的衰落。

清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两汉风俗》中说:

这就导致儒学走下坡路。同时,则是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流行。这就给“友多闻”的博物学传统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契机。

战乱年代,人才就是货品,英雄也不例外。

《人物志译注》,上海三联书店

在《人物志》中,刘劭专注于拔选人才的标准。刘劭的品评,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澹无味,是为圣人。所谓中和,在于兼具“平澹”与“聪明”。除中和外,其余为偏至之材。

《人物志·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和察人是为了成功,即所谓“达众善而成天功”。

《人物志·流业》: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杰。”

区分人的材质,是为了在政治上委任: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文学作品具有认知价值和教育作用。教育就是帮助人(受教育者)向着理想人格发展自己的潜力。在《三国演义》中,将各种美好品质集于一身的人物,是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作为智慧的代表,诸葛亮在电视剧中的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灵魂人物。《三国演义》整部小说可以划分为:诸葛亮身前和死后两大部分。富有批判思维的鲁迅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类似妖人一般的存在(“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诸葛亮这个人物太过于理想化,甚至在艺术上也不真实。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理想型的标杆人物

按照刘邵的说法,诸葛亮不仅可谓“中和”,还可谓“清节家”: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

《人物志》书中提及儒学人才怎么任用?“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说明儒家虽然走了下坡路,在社会上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只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后人孔融被曹操杀掉,可谓法家对儒家的胜利,也可以看做儒家的式微。

中华书局版《人物志》

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用结果交换),《人物志》将才、德并列,对于我们今天拔选、评价人才还是适用的。对于甄别人才,《人物志》提出“八观”、“五视”等方法。对于现代组织人事工作,考察人的品行,还是具有参考作用的。

五视:居、达、富、穷、贫。

总之,从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才学和人才终身发展的视角,看《三国演义》,可以得出结论:乱世之中,人不是目的,人是工具,人才是货物。由此,发展到后来,变成“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封建禄蠹思想。

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有以下特点:

2、鼓励员工为主;

3、培养员工;

4、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对照一下,就可以知道,和现代人才学不同,《人物志》是以人物为本,就是以实现组织(尤其是组织的领袖个人)的发展为目标。这些人物,就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以天下为己任,也不是天下为公。

上一篇: 回族禁忌(回族禁忌食物)
下一篇: 创新理论是谁提出的(创新理论的鼻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