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著名的“缪斯女神”。同时,他也是延安时期的文坛领军人物。丁玲成名于二十年代,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因为思想前卫、小说文笔犀利,被当时的文学界喻为“抛向死寂中的一枚炸弹”。丁玲二十八岁加入“左联”,成为《北斗》杂志主编,一度与鲁迅、沈从文等人齐名。
丁玲原名(丁玲原名叫什么名字)
1933年,丁玲因叛徒出卖,在上海寓所遭到国民党秘密逮捕,押往南京。被囚禁三年后,丁玲得到组织上营救,于1936年的10月10日,到达陕北的保安。
由于丁玲是第一个到达保安的文艺界名人,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亲自为她在窑洞中开了一个欢迎会,邓颖超还在会上为她表演了京剧。
后来,丁玲随军去了前线,毛主席写了一首《临江仙》,用拍电报的方式,发往前线,遥寄丁玲,表达了他对这位革命女战士的赞赏。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墙壁上的红旗,在落日中迎风飘扬。是革命的西风将它卷起,覆盖了这一座孤城。如今,保安城中的人,个个都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
大家齐聚在窑洞里,举办了这场欢迎会,只为招待刚刚出狱的丁玲。她的手中,拿着一支纤细的毛笔,这情形像什么样呢?就像是指挥着“三千零一名”,拿着德国毛瑟牌步枪的精兵。
现在,她将要带着这“三千零一名端着毛瑟的精兵”,和革命的部队,一起开向陇山之东。从前,她是书斋里面文质彬彬的小姐;如今,她是革命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女将军。
毛主席的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的12月,距离欢迎会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所以词的开头,是在回忆窑洞欢迎会的情形。
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窑洞墙壁上的一幅画,上面画的是落日照大旗的景象。那一面红旗在夕阳的照耀下,迎风飘扬着。是什么风让它飘起来的呢,是革命的西风。
革命的西风,卷起了红旗,覆盖了整座保安城。这一天,城中所有人好像都换上了一张新的面孔。大家精神焕发,喜逐颜开。
究竟是遇到了什么喜事呢?这是因为,现在将要举办一个欢迎会,给刚刚脱离牢狱之灾的同志,接风洗尘。
词的上半阕,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背景。接着下半阕的第一句,本来应该直接交代丁玲是个什么人,她为何值得这么多人的重视。
但是丁玲在当时,非常有名,所以就不用再复述她的生平了。毛主席在这里,抓住了丁玲她的特点来写。作为一名文坛领袖,丁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她的“一支纤笔”。
那么,丁玲手中这支笔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是能抵“三千个端着毛瑟枪的精兵”。
毛主席在1939年的《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中,曾经引用拿破仑名言说:一支笔可以抵挡得过三千支毛瑟枪。
现在我们有了笔杆子,再加上毛瑟枪,就等于有了三千零一支毛瑟枪。因此这里也可以把丁玲的“纤笔”,看成“三千零一名端着毛瑟枪的精兵”。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过程中,一直重视文化宣传的力量。从毛主席的这首词中,就可以看到端倪。
“阵图开向陇山东”,是指丁玲在1936年到达陕北以后,主动要求参军。于是组织上实现了她的愿望,让她随军从甘肃庆阳,赶往三元前方的司令部。
词的最后两句“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是对丁玲前半生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丁玲的父亲出生于一个世代当官的大家族,母亲也是一个知识女性,所以说她从前是一位文小姐。但是如今上了战场,她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女将军了。
这首词写得随意洒脱,用词十分活泼,略带俏皮。在内涵上,侧面体现了毛主席对“笔杆子”的重视。这种重视,甚至不亚于对“枪杆子”的重视。
1936年的保安,还是一座孤城。自红军长征结束以后,条件十分艰苦。当时才三十出头的丁玲,刚刚坐了三年牢。
好不容易脱险,朋友叫她避祸欧洲,她却千里迢迢地投奔红军,这是多么地鼓舞人心啊。因此,当时毛主席、周总理、邓颖超都一起去给她开欢迎大会。
丁玲到了前线后,毛主席将这首词用电报的形式拍给她。后来,丁玲在延安与毛主席重聚时,毛主席又亲手抄写了一遍,送到丁玲的手上,以示对她革命人格的赞赏与褒扬。
前一段时间读了《许东子现代文学课》,书里提到:丁玲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女权英雄。
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人,她的一生,就像是飞蛾扑火,至情至性。为了心中所爱,为了向往的光明,明知前方是死路一条,她也非要往前撞。
丁玲这种独特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呢?1904年,丁玲出生在湖南的临澧,他的父亲叫蒋玉兰,她本名叫蒋冰之。
她家是一个没落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大到哪种程度呢?丁玲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在一场演讲中说:父亲的家族,当时还有三千多人的远房亲戚。
这些亲戚并不是那种陌生的、疏远的,他们经常互相往来走动。小时候,也曾亲眼看到,父亲珍藏着上几辈人的官服。
虽然父亲的家族已经没落了,但是父亲身上的贵族子弟的习气还在。丁玲认为,她的父亲是一个“思想自由”的“败家子”。
他自己崇尚自由,因此他也干涉家人和子女对自由的追求。不过,丁玲的父亲在她4岁就去世了。后来真正影响她的,是她的母亲余曼贞。
余曼贞同样是大家闺秀出身,但是余曼贞的思想非常前卫。丈夫死后,她带着丁玲,一边打工,一边和女儿一起求学。
丁玲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读师范;丁玲上小学二年级,她就在小学当老师了。这件事在那个年代,曾经轰动一时。
余曼贞求学的时候,结识了向警予,丁玲叫后者九姨。向警予的革命思想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萌芽的。有很多人说,丁玲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子,因为她是很“中性”的。
如果大家去对比她和张爱玲、萧红等人的小说,会发现张爱玲、萧红二人是很女性化的,而丁玲则是“雌雄同体”的,非常有性格。
她这种“中性”的性格,让她本身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魅力。二十年代,丁玲通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成名后,一直有很多人追求她。
因此,丁玲接触到了很多文化圈中的名人,以及具有“左倾”思想的文人。她接触到了当时“左联”的冯雪峰,并爱上了后者。
有意思的是,她并非看上了冯雪峰的相貌和才华,而是爱上了他的思想。后来,尽管二人没有在一起,但是丁玲的思想,也受到了冯雪峰很大的影响。
1931年时,丁玲当时的爱人胡也频,遭到国民党杀害,这件事情给丁玲带来很大的刺激。所以在第二年,也就是1932年,她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要为自由和她向往的光明,在媒体上发出声音,于是她很快就遭到了国民党逮捕。关于这件事情,据说和她的另一位爱人冯达有关。
冯达在一些资料里面介绍,他当时也是“左联”成员,而另一些人却说他不是“左联”的人。总之冯达被国民党逮捕了,然后他被逼带着特务,找到了丁玲的居所。
冯达本来以为丁玲不在家,结果刚好丁玲就在那里。于是后者也被捕了,冯达为此自责了一生。丁玲后来在回忆录里面提起这件事时,她也认为冯达并不是有意的。
当然,这件事后来成为一桩说不清的“历史公案”了。总之,丁玲被软禁了三年。在这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以为她已经被杀害了。
像鲁迅这样的文坛大拿啊,也都发表文章、诗词,悼念她。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她却在三年后获救了。
丁玲在获救之后,有人曾经建议她到欧洲去避险一下。不过,她毅然决定不顾一切地去找到了组织,参加红军。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句话,虽然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的,但是它的确是对1936年丁玲的蜕变,最精准的评价。
丁玲到了延安以后,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她把毛主席写给她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寄给了自己的好友胡风保存。
后来,丁玲当上了《解放日报》的主编,又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
几十年来,毛主席给她的这首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一直被小心珍藏在胡风家中。直到1980年4月,才被胡风的夫人找了出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