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眼看战败的命运已无可避免,企图作垂死挣扎的日军为打通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发起河南战役,也称为豫中会战。驻守河南的40万蒋军由于战备松弛,在日军的突然袭击下一败涂地,在37天内损兵20余万,郑州、洛阳、老河口等38座城镇及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都落入日军之手。
【日军入侵河南】
面对中原形势的突然变化,延安审时度势,决定立即从各个抗日根据地抽调兵力进军河南沦陷区,经略中原。其中,八路军太行、太岳和晋冀鲁豫军区奉命各抽出一部分兵力南下,新四军4师奉命抽调兵力西进,恢复之前被蒋军侵占的豫皖苏根据地,新四军5师则奉命抽调一部分兵力北上,以达到三路大军会师河南的宏大计划。
中原会战(中原会战发生在什么时期)
此时新四军5师所在的鄂豫边抗日根据地,虽拥有野战军及地方武装6万余人,但由于是在日、伪、顽三方控制区的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所以长期处于孤悬敌后的处境,与八路军、新四军主力的联系被蒋军隔断。河南的沦陷,从客观上来说正好为5师打通与友军的联系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可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不过此时的新四军5师内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数虽有6万人,但总体质量参差不齐,其主力系刚捏在一块,大兵团作战经验相对不足。更何况此时5师也在搞向南发展的战略,企图恢复红军时期的原湘鄂赣根据地及洪湖根据地,频繁的战斗已搞得部队非常疲劳,想再抽出兵力北上河南恐怕将非常困难。
【新四军5师早期领导合影】
其实早在1944年初,日军尚未发动河南战役之时,上级派到新四军5师的郑书记就开会研究过根据地扩大过快、部队得不到休整的问题。根据红军时期的经验,郑书记提出当前应秉持“以巩固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优先巩固鄂豫边中心区,暂缓对洪湖地区和湘鄂赣地区的扩张,给部队创造一个集中休整和整训的机会。
由于郑书记在红军时期曾成功领导了在鄂豫皖苏区和陕南苏区的斗争,所以新四军5师李师长(先念)对其意见十分尊重,虽然当时有一些年轻干部表示反对,但李师长还是觉得郑书记的意见没什么问题。然而,当李师长到根据地边缘地区巡视一圈后,却发现不少暂缓发展的新区都已被日伪军和蒋军抢占去,他内心开始对这一方针产生了怀疑。
1944年7月,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又召开一轮会议,讨论上级提出的“向北积极发展”的战略,在会上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意见。郑书记在会上认为,由于新四军5师面临财政困难和干部短缺等诸多问题,此时仍应集中力量巩固原有根据地,而对于“向北发展”的任务,只需派小部队去执行就行,因为根据之前向南发展的经验教训,这次去河南必然也会面临诸多困难。
【解放后的张执一】
但时任新四军5师15旅政治部主任的张执一,则对郑书记的意见表示反对,他表示,目前鄂豫边根据地的形势,已经被蒋军完全包围,留5万人是这样,留1万人也还是这样,一旦与蒋军战端再起,显然只会是一条死路。所以面对这次经略河南的千载难逢的机会,5师应做到全力派部队执行,哪怕放弃了原根据地并倾巢出动,只要与八路军、新四军打通了联系,也算是成功的。
张执一的这一“炮”,在会上引起很大轰动,李师长也表示,他很欣赏敢于提意见的干部,不过郑书记资历深,必须非常尊重他的意见,而且他的意见也代表了上级的看法。最后,多数人都选择支持郑书记,否决了张执一的意见。
张执一的意见没有通过,和他的身份也有一定关系。红军时期,张执一曾在武汉周边地区从事地下工作,后不幸被捕,并在蒋军监狱内关了三年。抗战初期,出于统战工作的需要,张执一又曾被派往原西北军第33集团军张自忠部工作,公开身份是少将参议。新四军5师的干部对于张执一的这些往事不是很了解,只是单纯地从表面上看,觉得他的历史复杂。
所以,联想到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在错误路线指导下,一面向外线发展,一面却放弃了经营两年之久的川陕苏区,给之后的作战产生了不小麻烦,郑书记认为,张执一公然唱反调,嫌疑非常大,便说服李师长撤去其旅政治部主任的职位,并将其调往苏北的新四军军部接受审查,张执一就这样背上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处分。
1944年7月29日,新四军5师派出1200余名指战员,以“豫南游击兵团”的名义向豫南帝后沦陷区游击,经激战多次歼灭当地土匪武装,并吸收了当地大量农家子弟的参军与伪军的反正,游击兵团也因此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到8000余人,并控制了包括信阳、当阳在内的1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并终于与八路军及新四军4师打通了联系。
不过,由于河南游击兵团派出的骨干力量人数还是太少,部队数量虽然上去了,但短时间内其质量没法得到提高,所以在之后的蒋军反扑中,很多新解放区又被蒋军重新夺去,不少新收编的地方部队也接二连三发生叛变事件。新四军5师与友军的联系很快又再次被蒋军切断,并重新陷入孤悬敌后、被重重包围的不利处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