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元
开始让我琢磨历史的,是历史传奇电视剧《昭君出塞》。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的一生(王昭君)
不是我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有极大兴趣,有也没有用。而是《昭君出塞》剧组的宣传,是他们一直在强调的,这是一部尊重历史的正剧的种种说法。
有一条新闻是这么说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历千年不衰,被万民传颂。为此,《昭君出塞》剧组表示力求再现历史的真实,把它当作一部历史正剧来拍摄。
虽然《昭君出塞》剧组一再表示这是一部再现历史真实的正剧,虽然它能播出让我们有了不少的期待,但是看了前几集的电视剧和后面的剧情介绍,阿元还是要建议大家最好是把它当成《还珠格格》来看,因为如果您如果要照这样的历史正剧去学习历史,不知道会走到哪个死胡同里去了。
把号称历史正剧的《昭君出塞》和《还珠格格》相提并论的第一个理由是,在电视剧《昭君出塞》中,先是把昭君从湖北人弄到边关去了,而且还和呼韩邪单于是青梅竹马,不知道这能不能让你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见钟情。
在《汉书·元帝纪》和《西京杂记》的记载中:“王昭君,西汉南昭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而电视剧《昭君出塞》之所以想方设法地把她变到西北去,就是为了给这部电视剧再撒上一大把爱情的花椒面。
其实他们撒这把爱情的花椒面的时候,还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年龄。有资料表明,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两人在年龄上的差异大约有三十岁。呼韩邪单于在竟宁元年(前33)娶王昭君,在建始二年(前31)就去世了。再人在一起的时候,还不到三年。对于这样一个黄昏恋的经典例子,编导们大概也不好解决,所以干脆忽略不计,先让他们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再说。
把号称历史正剧的《昭君出塞》和《还珠格格》相提并论的第二个理由是,《昭君出塞》和《还珠格格》一样充满了胡诌八扯。
首先是硬加了一个平都公主,好像匈奴单于多么抗挑食似的,非公主不可,然后因为公主不愿意去,这才有了王昭君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为了和平,为了民族的和解选择了呼韩邪单于。
说这段是瞎扯蛋的理由是,当时,匈奴贵族因内部权力争夺,不仅势力渐渐衰落,而且还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这个名叫呼韩邪的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在大草原上混不下去了,这才与汉朝和好,是想倚靠汉朝的力量自保。在对大汉朝贺之后,并请求成为大汉的女婿,“呼韩邪来朝,言愿婿汉氏。”这个时候,元帝才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之。”
其实就是从后宫里随便划拉了一个宫女,算是给单于一个安慰奖。
而至于电视剧中说王昭君为汉朝北方边疆带来了和平、安定的说法,那简直就是可笑。前面已经说了,当时的匈奴虚弱的可怕,当时一些月氏等小国都可以把他们赶跑,最后好几支都跑到欧洲去了。在这个时候,需要和平的是匈奴,因为太弱了,所以这时他们是龙得先趴着,是虎得先卧着。
但就像农夫和蛇的故事一样。一旦他们实力强大之后,也就像蛇再次苏醒过来,又开始惦记起中原的富足来。呼韩邪的儿子先打了一下,因为汉代还很强大,没有打过,于是跑欧洲去了。而到了东汉初年的时候,匈奴开始更加猖狂地骚扰东汉的边境。到了两晋之后,中国的衰败到了顶点,于是有了五胡乱华。
这种农夫和蛇的故事的汉代版也说明了,任何时候,和平都不是靠一个女人就可以实现的,拳头大的是哥哥,实力才能和平最重要的保证。
而《昭君出塞》闹的最大一个笑话是,昭君因为出塞而获得了美满的爱情生活。首先是刚刚出塞时王昭君吟出的“怨词”。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能喝出这么悲伤歌曲的人,难道像是有美满的爱情吗?再有,昭君嫁给呼韩邪刚刚三年,这呼韩邪就一命呜呼了。是他前妻的儿子继位,“欲妻之”。昭君哪里受得了这么折腾啊,于是上书求归。当时的皇帝成帝命令他,“从胡俗”,也就是说得听人家的,于是又成了下一任单于阏氏,也就是老婆。
当然了,阿元写下这篇东西,挑了这么多的毛病,并不是对于文艺作品吹毛求疵,更不是以偏概全,也不是认为这部电视剧拍得有什么不好。而是想说明,你是电视剧就是电视剧,是文艺作品就是文艺作品,千万不要拿还原历史真实来忽悠百姓,更不要拿什么历史正剧来当卖点。
这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不仅会降低人们对于这部电视剧评价,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还会毒害百姓,尤其是那些正在学习的孩子。
所以,既然你是《还珠格格》,就没有必要板着真实再现历史的面孔来唬人,这样不仅批评会少很多,而且也会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这是重发,既然重新开始,可能所有的作品,都会修改后,重发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