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者停也,亭者景也,亭者情也,亭者蔽也,作为休息、观景、传情、遮蔽的亭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休息、游乐、观景的重要地点。
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魁宝,是一种独特的华夏文明的缩影,本篇从亭子所建造的位置不同,将亭子分为:路亭、景亭、井亭、碑亭。
建在乡间道路一侧的亭子,专供来往行人休息之用,所以称为“路亭”。
爱晚亭的来历(爱晚亭的来历爱晚寓意)
在园林内,亭子不但供游人休息,而且也可以在里面观赏园内、园外的风景,所以也称为“景亭”,在中国可以说无园不建亭。
有的亭子具有专门的功能,例如保护水井或石碑免受日晒、雨淋的井亭和碑亭。亭子由于有这些功能,在亭子里会经历许多事,关系到许多人,因此,它与宫殿、寺庙、楼阁等其他类型的建筑一样具有记忆的功能,一座亭子往往也记载了一段历史的事迹。
亭者停也
路亭
在古代,除了朝廷官吏和有钱人家出门骑马或乘坐骡马大车之外,平民百姓尤其是农村乡民出门赶集或走亲访友都依靠双腿步行和肩挑货担、手推小车,往来于乡间大道之上,其速度多一小时步行十里,所以“十里一亭”正好能使乡民得一小歇。有的地方在这些亭中还备有茶水、草鞋,更有设置炉灶与柴木以供出门远行者可以在亭内做饭。这种路亭在如今的乡间仍能见到,例如在浙江永嘉县楠溪江流域的乡村之间多设有路亭。下烘头村外路亭设于道路一侧的山坡上,利用坡地设上下两层,以卵石垒墙,木梁柱为构架,下层临路三开间,左右开间上设月梁,下置美人靠座椅可供行人休息,整体造型简洁疏朗。
浙江楠溪江埭头村肃王殿近景
浙江楠溪江芙蓉村南门外路亭近景
村中亭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除了这类路亭之外,在村中也常见这种供村民休息的亭子。以浙江永嘉楠溪江流域的农村为例,楠溪江为浙江东南瓯江下流的一条支流,由北而南,江水经过群山间曲折向南,到顶端开口汇入瓯江,使楠溪江流域成为一处相对封闭的区域。在这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足,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依靠山间农田和大片山林,过着自给自足的平静生活,使楠溪江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
楠溪江流域两岸群山环绕,青山绿水,竹林连片,野花丛丛,风景如画,至今仍为国家自然风景区。中国古代第一代山水诗人谢灵运在南朝时被贬至永嘉县当县令,他在公务之余,遍游楠溪江,深为这里的山川之美所吸引,写下了大量赞誉诗篇,谢灵运虽不久离任,但他的子孙后裔仍留居永嘉,楠溪江中流鹤阳、蓬溪村还成了谢氏家族聚居的血缘村落,村中祠堂还供奉着谢氏先祖谢灵运的神牌。
在谢灵运之后又有多位诗人曾来楠溪江观赏风景,咏诗作文,从而使楠溪江自然山川之美景得以升华,从而大大带动了生活在这里的广大乡民喜爱自然山水、好文好读的风习。因此,楠溪江流域不但为一独立的经济区域,而且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浓厚耕读风气的文化区域。这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必然影响到这里的乡村物质环境的建设。表现在乡村布局上,就是十分注重村落与四周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和谐;表现在建筑类型上,就是除了住宅与祠堂等礼制建筑之外,还有供村民读书的书院,供广大村民休息、娱乐的凉亭、戏台等;表现在建筑形态上,就是朴素无华。房屋多以原石为墙,顶覆青瓦,梁柱多保持木材本色,不施油彩,即使在祠堂、寺庙也少见雕梁画栋。
浙江楠溪江坦下村谯亭近景
当我们了解了楠溪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征之后,就不难理解在这里的村落中常见到亭子这种现象了,因为供人休息的亭子更便于村民接近自然,观赏四周山川之景。在楠溪江中流的数十座古村中所见的亭子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为谯亭。“谯”古义通“瞧”,古时城门上的望楼称“谯楼”,所以,建在城门上的亭子亦称“谯亭”。楠溪江中流一些建于临江边的村落,如坦下、东皋、花坦、廊下、岺下诸村,为了防止江水在夏季上涨危及村落安全,所以,在沿江一边都用原石垒造厚厚的寨墙,上设寨门,在寨门附近的寨墙上多建有谯亭,平时村民在其中休息交谈。居于寨墙之上,可以远眺远近山水,江水泛滥时亦可起到监察水患的作用。
浙江楠溪江坦下村谯亭平面图
浙江楠溪江坦下村谯亭立面图
浙江楠溪江东皋村谯亭近景
此类谯亭,平面多呈长方形,面阔三开间,柱间设靠椅,上覆歇山式瓦顶,在粗大原石砌造的寨墙之上,显得居高而凌空,往往成为该村的一个标志。
二为村中心亭。中心亭并非指亭子的位置一定处于村落的中心位置,而是指这类亭子在村落中成为村民休闲聚集的中心。
楠溪江芙蓉村是一座保护得很完整的古村,整座村落略呈方形,四周有石造寨墙相围,村的入口朝东居中,进村门的北侧为陈氏大宗祠堂,一条村道直向西,至村中心有芙蓉书院和芙蓉池,在池中央建有一座芙蓉亭,可以说这座亭的位置正居全村中心。
浙江楠溪江芙蓉村芙蓉亭近景
桥亭
全国各地有无数条江河、溪流,凡有往来于江河两岸的行人除乘坐渡船外,必须有桥。在古代所建桥中,除少量用铁索、绳索外,绝大部分为石桥与木桥。百姓出门远行,每过一桥往往标志着赶了一段路需要作暂短休息;如肩负重担,经过拱桥,拾级而登上桥面则必气喘吁吁,更需休歇片刻,因此,在桥上建亭应运而生。
浙江武义县有一座郭洞村,在村的北端出水口处有一石造回龙桥,石桥建于元代,在清乾隆时期在桥上加建了一座正方形的石亭,在村中何氏家族的族谱中有一篇《回龙桥石亭记》中说:“或以为古人桥必有屋,所以使桥益坚且足为往来者所休息。”可见当时村人已经认识到桥上建亭的两种功能,在拱形桥上建石亭,增加了荷重因而增强了石桥的稳定性,同时又是过往村民休息之所。
浙江武义郭洞村回龙亭
在我国贵州、湖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交界处是侗族的聚居地区,其中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还是侗族自治县。在这里山脉纵横,河流穿行,一座座侗族村落建立在丛山之间的平坝地或在山坡之上。这些侗族村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特征就是除喜欢用吊脚楼形式的住房之外,村村都有一座或多座鼓楼,鼓楼为村中政治与文化中心,外形如密檐式佛塔,高高地屹立在村中;另一个特征是遇有江河即建风雨桥。所谓风雨桥就是在桥上建亭可以避风遮雨供过往行人休息。
风雨桥驾在江河之上,用石料筑桥墩,桥墩多少视江面宽窄而定,在每个桥墩上建一座木结构的亭,亭子下方排列着多层木梁,木梁一层层向前挑出从而使桥墩相连,再在这相连的木梁上建造廊屋,这些廓屋与众桥墩上的亭子连接成桥上的通道。从外形上看,亭比廊高,亭子的顶比廓屋顶复杂,使风雨桥造型极富变化,成为侗族风雨桥具有代表性的外形。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
广西三江程阳八寨风雨桥近景
亭者景也
景,即风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风光环境,它由自然界物质的形态、色彩、光影、声音乃至香味所组成。风景供人观赏,所以又称景观。人们所熟知的园林是专为人们提供休息与游乐的环境,它们就是由这样的风景所组成的。中国园林已经有三千多年发展的历史,它的最显著特点是属于自然山水型园林,所以,组成中国园林的要素是自然界的山、水、植物、动物加上人工的建筑。山有高山峻岭、洞窟深穴;水分江湖海洋,林泉飞瀑;植物有古木奇树、鲜花繁草;动物也有禽鸟鱼虫之分,加上各类型的建筑,四季晴雨的气候变化,使自然山水园林显出多层次、多种类的多样形态。
从中国古代留存至今的园林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为完全由自然山、水、植物、动物组成的环境,称为风景名胜区,俗称自然山水园林、天然园林。例如,浙江永嘉楠溪江为国家风景名胜区,江西庐山、四川峨眉山都属于这一类。
二为以自然山水、植物为主,并加以人工经营、修饰的。如浙江杭州西湖、浙江绍兴东湖、江苏扬州瘦西湖皆属此类。
三为人工经营创造的山水园林。分为两种:一种为利用一部分天然山水,但主要由人工创造的园林,如北京颐和园、北京古皇城西苑等;另一种完全由人工创造的山水园林,如北京圆明园为平地挖池堆山营造建筑而成园,江苏苏州一批私家园林皆属此类。
无论哪一类型的园林皆由景观所组成,只是随着园林的大小而有景观多少之分。景观是由景点组成,景点即可成为供观赏的一个风景点,它由山、水、植物、建筑这四大园林要素所组成,这四大要素可以单独成景或组合成景。在大型园林中,若干相近的景观可以连成一个景区,例如北京颐和园有宫廷、前山、西堤、后山等几大景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也分为宫殿、湖泊、平原与山岳四大景区。
安徽绩溪紫园
浙江南浔小莲庄
风景名胜区中之亭
四川峨眉山清音阁牛心亭
山东青岛崂山小亭
江苏镇江金山寺对岸亭
浙江楠溪江狮子岩小亭
自然山水园林中之亭
浙江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月波亭远景
浙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江苏扬州瘦西湖方形小亭远景
江苏扬州瘦西湖莲花桥
明、清皇家园林之亭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水心榭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平原区岸边亭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莺啭乔木亭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山岳区四面云山亭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山岳区锤峰落日亭近景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山岳区古俱亭
北京北海五龙亭远望
北京北海五龙亭近观
北京北海静心斋内八角亭
北京香山静宜园清音亭
北京紫禁城御花园万春亭
北京紫禁城御花园千秋亭
北京紫禁城御花园御景亭
北京紫禁城御花园浮碧亭
北京紫禁城御花园凝香小亭
江南私家园林之亭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以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这两大类为主要代表,而现存的皇家园林多集中在北方,规模大而数量少;由于自然环境、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私家园林多集中于南方,尤以江南的江苏、浙江、广东地区为盛,它们的特点是规模小而数量多。现选择江苏无锡、扬州、苏州等地的一些园林为例,看看亭子在这些园林造景中的作用。
江苏无锡寄畅园知鱼槛
江苏无锡寄畅园涵碧亭
江苏扬州个园夏山
江苏扬州个园住秋阁
江苏扬州何园戏台
江苏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全景
江苏苏州网师园射鸭廊
江苏苏州网师园半亭
以上我们介绍了在风景名胜、自然山水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等处的若干亭子,分析了这些亭子在古人造园,景观、景点的经营中所起的作用,真可谓有亭必有景,亭者乃景也。
亭者情也
凡是建筑,除少数如纪念碑之类的以外,都具有物质与艺术双重的功能,各类建筑为人们的生活、劳动、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的需要提供活动场所,这是建筑第一位的物质功能。正因如此,所以在建筑内就会有许多事和人的活动,一幢建筑的历史越长,所经历的人和事越多,人们看到建筑往往会想起曾经在这里所经历的人与事,所以我们说建筑还具有记载的功能,它能够记载历史。亭子也一样,它尽管面积不大,功能也比较简单,仅供人们休息与观景,但它同样也会经历许多人与事。如果这些人与事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那么这座亭子也因而比较出名,亭子的价值也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座亭子也能够记载下一段故事的情节,并因此而传递出一种情感,这就是“亭者情也”的含义。
亭子与故事情感相联系有两种情况:一是亭子专为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而建。例如,浙江永嘉楠溪江蓬溪村有一座康乐亭,这是为纪念中国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而建的。谢灵运在永嘉任官时常来楠溪江游览,写下了许多不朽的山水诗篇,他的后人留在永嘉,经过子孙繁衍,楠溪江中游的蓬溪村成了谢氏后代的聚居地,后代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特在村内中心地段建了这座亭子,并以谢灵运的号“康乐公”为亭名。康乐亭成为村人休闲之佳地,有时坐息在亭中的老人还会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他们先祖的种种功名事迹。
二是一座普通的亭子,因为在其中曾经经历过某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而有了名气,这类情况很多,现挑选其中重要的介绍如下。
古曲戏曲中的亭子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之“十八里相送到长亭”
《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之“草桥亭相识”
《牡丹亭》剧照中之亭
以上两部戏曲内容皆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故事,虽然一者以悲剧收场,一者以成功而告终,但都选择亭子为重要的场所,可见在人们心中,亭子都与生活中的美好希望相联系。
邮票上的四大名亭
有些亭经历过名人、名事因而成为名亭。中国历史悠久,发生与亭有关的名人名事不少,所以所谓的“中国四大名亭”的版本也不止一种,如有称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北京的陶然亭和浙江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为四大名亭的,现以中国邮政2004年发行的《中国名亭》纪念邮票选定的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浙江绍兴的兰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和江西九江的琵琶亭为准,分别介绍如下。
四大名亭之一最负盛名的为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市西南郊的兰渚山下,此地远近环山,流水潺潺,修竹连片,风景甚佳,传说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处种植兰花,东汉时又在此设立驿亭,因此称为“兰亭”,所以兰亭并非一座亭子之名,而是这一风景名胜区之名,只是在这一名胜区内先后出现了多座亭子,便把它们统称为“兰亭”了。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亲朋好友40余人来兰亭风景区郊游,这批文人雅士围坐在一段弯曲的水沟旁,举行曲水流觞的盛会,即将盛有酒水的酒杯浮放于水面,随水而流动,当酒杯停在某人面前则必须咏诗一首,如吟不出诗则罚酒三觞。当日即有20余人作诗30余首,合而成集,并由王羲之作序,此即为著名的《兰亭集序》,序文共324字,成为中国书法之典范。后人还传说王羲之当年写序用的是蚕茧纸,用鼠须做的毛笔,乘着酒兴一气呵成,更增添了这篇序文的神圣价值。
浙江绍兴兰亭碑亭
这篇《兰亭集序》真迹经历代相传,最后传至唐太宗之手,并据说将真迹作为殉葬品带入陵墓,至今还深藏于陕西唐乾陵之中。王羲之作为中国书圣,又在兰亭写下了《兰亭集序》,所以使兰亭成为中国传统书法的圣地,后人在曲水之旁建了一座流觞亭以作纪念。
兰亭曲水
而当年“曲水流觞”也成了文人之雅事,在各地都有模仿,只是自然的曲水变成了石板地面上刻出的曲形水槽,在宋代朝廷颁行的《营造法式》中还刊有此种石刻曲水流觞的标准图样,在清代紫禁城宁寿花园内和承德的避暑山庄里都建有专门的曲水流觞亭,亭内地面上有石刻和石筑的曲水槽沟,可见这一盛事对后人的影响。
浙江绍兴流觞亭
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除流觞亭外,还有一座保护“鹅池碑”的小亭。王羲之平生喜养鹅,家中设有鹅池,相传此鹅字即为王羲之手笔,而池字却为其子王献之所写。
关于王献之学字还有一段趣闻,献之自幼向其父学习书法,当他平日练字用完了三缸水作墨汁后,认为已成气候不想再练。献之将其书法呈其父审阅,羲之不满意,指出其中的“大”字,一撇一捺皆松散而无力,遂提笔在大字下加了一点而成了“太”字,献之将字迹呈其母阅,王母见后说道:“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献之听后十分惭愧,决心继续苦练,用完了十八缸水,日后终成了著名书法家,历史上将其父子称为“二王”。如此二王合书“鹅池”之碑,成了兰亭区内又一胜迹。
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中的鹅池碑亭
后人为纪念王羲之,又在景区内建造了一座王右军祠,因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习称“王右军”,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祠内厅堂一座,厅前清池一方,池中建墨华亭,有石桥与岸相通,方池两侧建回廊,廊中陈列历代名家临摹《兰亭集序》的石刻。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均先后到此一游,康熙题下“兰亭”二字,此碑立于四方亭内成为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有一座御碑亭,八角重檐,碑身高大,正面书刻康熙帝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背面书刻着乾隆帝游兰亭时所作《兰亭即事诗》。这祖孙两代皇帝共书一碑,故称“祖孙碑”。
综上所述,在兰亭景区之内,共有亭子五座之多,其中纪念亭两座,碑亭三座,这五亭各有大小,其中最大者为流觞亭,为三开间,柱间设槅扇,四周还有一圈围廊。最高者为御碑亭,八角形,内外双重立柱,上覆重檐攒尖顶。最小者为鹅池碑亭,只是一座平面呈三角形的小亭,其实,如果此鹅池碑亭二字为王羲之父子真迹,那么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应该在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御书碑之上。这几座亭子无论大小,它们都在兰亭风景区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文明之情。
浙江绍兴兰亭风景区中的墨华亭
浙江绍兴兰亭中御碑亭
如今,兰亭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书法之乡,每年都在这里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吸引着各方书法家在此交流书艺,并且吸引众多中小学青少年在这里接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教育。
名亭之二为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县郊外琅琊山麓,醉翁亭其名的由来及亭之远近闻名皆源自一篇《醉翁亭记》。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任官于朝廷,因主张革除弊政而受排挤,被贬至滁县任太守,这位文学家太守在理政之余喜爱到县郊山水间游乐,常邀人来亭中饮酒,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之散文《醉翁亭记》,现将该文第一段记录如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安徽滁县醉翁亭
文中清楚地说明了亭之由来,由谁建造,命名者为谁,作者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实际也是借酒抒发和宣泄自己思想上之郁闷。一座普通小亭,因其人其文而留名于世,尽管现存之亭已非智仙和尚当年的原创,但仍记载下了这段文人之情。
名亭之三为湖南长沙的爱晚亭。亭子坐落在岳麓山脚,这里枫树连片成林,初春叶发,一片嫩绿,深秋枫叶竞红,夕阳西照枫林如锦。著名的岳麓书院即设于此,吸引了各地学子来这里就读,清乾隆年间,时任书院山长罗典在离书院不远的清风峡口建了此亭,成为众学子赏景论学之地。亭因所处环境而被俗称为红叶亭。唐代诗人杜牧曾来一游,为一片秋景所感,随即咏诗一首:“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此亭正式命名为“爱晚亭”。亭因景而生,因诗而名,四方学子在亭中纵论天下人间,同时也受到传统文化之感染。
湖南长沙爱晚亭
名亭之四为江西九江的琵琶亭。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步入仕途后曾先后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后因得罪朝廷而被贬至江州(今九江市)任司马(负责安置犯罪官员),心中抑郁,一日送客至浔阳江口,听到江中船上有弹琵琶声招至上岸见面,方知弹者为一歌女,自叙年幼在京都长安学弹琵琶,曾红极一时,至中年色衰嫁给商人为妻,后被抛弃,如今沦落他乡,诗人闻之凄然,联想到自己的仕途经历,如今又无端被贬至江州,遂作叙事长诗一首相赠,诗名《琵琶行》。
在诗中详述了歌女一生遭遇,并道出诗人本人对人生之感悟,情悲意切,十分感人。诗中多处词句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都成了古诗词中传诵至今的经典名句。《琵琶行》与另一首长诗《长恨歌》成为白居易的著名代表作。
当地人为诗人与琵琶女相会事特建亭以作纪念,并以长诗名命名。琵琶亭始建于唐代,此亭屡建屡毁,现今之琵琶亭为现代重建,亭虽非原物,但它依然记载下千余年前大诗人白居易那一段动人的琵琶之情。
江西九江琵琶亭
十大名亭及其他
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人名事很多,在全国各地,与这些名人名事有关系的亭子何止千百座,要从中挑选出十座最著名的,在过去信息传递还不畅通的情况下产生一个公认的名册很不容易,所以所谓的“十大名亭”也有多种版本,除上面已经介绍过的四大名亭之外,常见被列入十大名亭名单的有浙江杭州的湖心亭、放鹤亭、翠微亭,山东济南的历下亭,北京的陶然亭,陕西西安的沉香亭,辽宁沈阳的十王亭,云南勐海的八角亭等。现选择其中几座介绍如下。
北京陶然亭
浙江绍兴兰亭碑亭
绍兴鹅池碑亭
江西九江浸月亭
扬州瘦西湖吹台
安徽滁县的醉翁亭
湖南长沙爱晚亭
北京陶然亭公园新建亭
浙江杭州西湖孤山放鹤亭
杭州飞来峰翠微亭
山东济南历下亭
陕西西安沉香亭
浙江楠溪江苍波村望兄亭近景
北京清华大学闻亭
北京清华大学自清亭
北京清华大学晗亭远景
亭者蔽也
碑亭与井亭是属于特殊的一类亭子,因为它们并不具有休息与观景这种亭子的原本功能,它们变为石碑与水井的保护性建筑了,但它们仍属亭子之列,所以在这里也作简单介绍。
碑亭
石碑的主要功能是刻文记事,我们常在寺庙中见到竖立在大殿前的石碑,碑上书刻着寺庙的兴建与盛衰的过程,颐和园前山腰上有一座“万寿山昆明湖”大石碑,背面书刻乾隆御笔《万寿山昆明湖记》全文,记述了清漪园建设过程。石碑在我国出现很早,有不少石碑上碑文由名家撰文,名家书写并为名匠镌刻,石碑远比古代纸质图书保存长久,所以石碑成为研究历史与书法的重要史料,许多重要石碑都被保护。四面临空的亭子既可使石碑免遭日晒雨淋,又便于在亭中观赏碑文,所以碑亭应运而生。
在现存的碑亭中以明、清皇陵中碑亭最大。北京明十三陵的神道上,在石牌楼、大红门之后有一座竖立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的碑亭,碑上书刻着记述明永乐皇帝的神功圣德事迹,碑文长达3000余字,可见石碑之大。因为碑亭位于长陵总入口之前列,地位及内容皆属显要,所以亭身巨大,四周厚墙包围,前后中央设券门,重檐歇山屋顶,亭外四角还各立一座华表,其势如同一座殿堂。完全失去了亭的常态。
北京明十三陵碑亭
河北清裕陵碑亭
在前面介绍浙江绍兴兰亭中,见到五座亭子中有三座为碑亭,但碑亭最密集的是在山东曲阜孔庙建筑群中。孔庙为历代封建帝王祭孔之处,庙内存有大量自唐、宋、金至元、明、清各时期的石碑,碑上分别记录着历代皇帝对孔子加封、拜庙祭孔以及历代整修孔庙的事迹,自金代、元代至清代先后修建了十多座碑亭对其中一部分石碑加以保护,如今保存有十三座之多,它们位于主要殿阁奎文阁之前,排列为两行,前八后五,形成一组碑亭群体。碑亭皆方形,重檐歇山式顶,每边均为三开间,中央间开敞,两次间砌砖墙,大红墙,黄琉璃瓦,风格与孔庙整体相协调。明、清两代的皇陵与曲阜孔庙都属皇家建筑,其碑亭皆具皇家气派,但大多数在寺庙、园林风景区的碑亭还多保持亭子四面临空的普通形态。
山东曲阜孔庙碑亭
井亭
井亭为保护水开之亭,在古代的城市、乡村中普遍设有水井,它是百姓生活用水的来源,但很少有建井亭保护的。我们只在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园和北京太庙中发现有井亭。御花园植物花木多,需要经常浇水,就地挖井取水方便,井上建亭实属必要。
太庙为皇帝祭祖地,庙内除祭礼用大殿外,还有为祭祀服务的牺牲所、神厨、水井等附属建筑,其中水井两口,分别放在戟门外左右两侧,地位相当显著,为了保护水井,同时也为了建筑群体环境之需要,特建井亭保护。水井井台六角形,井亭亦为六角形,六根立柱用斗拱支撑着六边形藻井,屋顶为六角盝顶,檐柱柱间皆临空下设坐凳,上覆黄琉璃瓦顶,整体造型端庄稳重,成为太庙建筑群中有机的一部分。
北京太庙井亭
北京太庙井亭内水井
北京太庙井亭内藻井
在南方乡村,水井很普遍,但很少见到有井亭的,而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聚居的乡村中却见到一种特殊的井亭,亭子不大,其形取之于南传佛教覆盆式佛塔的一部分,亭身为尖形覆盆扣盖在井台上,高达2~3米,亭身上置刹顶,在覆盆状的亭身上开尖券式门洞,供人入亭内打水。这类井亭纯属民间创作,覆盆有高低大小之分,有的如尖顶帽,有的如毡包帐篷,亭刹有的为须弥座,有的如小佛塔,有的如佛塔之多层相轮,有的还在井亭门侧设置一蹲立的怪兽作守卫,亭身及亭刹上还绘以红红绿绿的花纹。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村水井
这些多姿多彩的井亭成为傣族村落中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