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来自辽宁盘锦的一段“老人去世后,丹顶鹤前来灵堂,朝着老人遗像的位置低头好似鞠躬”的视频在网络上成为“爆款”,并激起了广泛热议。
老人的家属称丹顶鹤是“不请自来”的。大多数网友认为这位老人真是“驾鹤西去”了。但也有不少人网友提出出质疑,甚至有人说:“给3000元仙鹤肯定听话,有的殡葬行业就有这种服务。”
驾鹤西去什么意思(驾鹤西去是指男的还是女的)
网络上的争议,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有记者就丹顶鹤进入灵堂是否殡葬服务致电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工作人员明确告诉记者,丹顶鹤不可能被殡葬行业用来从事服务,“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管是人工繁育还是野外驯化,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从法律上来说,(殡葬行业用丹顶鹤进行行业服务)也是不会允许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丹顶鹤是长寿的象征,还把离开尘世比作“驾鹤西归”。丹顶鹤鹤作为一种吉祥的灵鸟,更是与神仙相伴,因而还有一个别名——仙鹤。
如果盘锦这位老人的灵堂里的丹顶鹤是“不请自来”,没有人为因素,那么这位老人也是一生积德行善、功德圆满了!
反复观看了这个神奇的视频,让我油然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唐代七律——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毛主席也非常欣赏。
毛主席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崔颢诗《黄鹤楼》的题目天头上,竖着连画三个圈,左边又画一个大圈。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这首《黄鹤楼》。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这首诗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之巅,前临长江。自古题咏黄鹤楼的诗作很多,然而举世公认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为“第一”。连“诗仙”李白登黄鹤楼也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句,对崔颢此诗是非常佩服。
崔颢开篇第一句就咏叹道“昔人已乘黄鹤去”。那么,这个乘黄鹤而去的“昔人”到底是谁呢?这就不能不谈及黄鹤楼的来历。
据《江夏县志》所载,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姓辛的人,在蛇山上开了一家酒店。一日,店中来了一位衣着褴褛但颇具仙风道骨的道士,道士自称姓王名子安,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邋遢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美酒奉上,并在桌上摆满佳肴。
道士吃饱喝足,结账时却拿不出银子。辛氏觉得一个道人也没什么钱,便给他免了单。没想到,第二天这邋遢道士又来了,仍像是昨日一样点了一壶酒,坐在窗边浅酌。辛氏又免了他的酒钱。
此后,道士王子安日日都要来到酒店里酒喝,一连几个月分文不付,辛氏也没有流露出半点不快之意。
半年后的一天,道士喝完了酒,用吃剩的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的鹤也呈黄色。道士对辛老汉说道:“喝了这么长时间也没付钱,所以便给你画只仙鹤抵债。”只见道士口中念念有词:
“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
意即只要客人一拍手,墙上的黄鹤就会翩翩起舞。
道士说完后就飘然而去,从此便杳无音讯。
辛氏以为他是喝醉了,在说醉话,并没有在意。而店中吃酒的人里,有好奇的,想当场试试,就面对墙壁上的黄鹤画拍起手来,不想那黄鹤竟然真的展翅飞下,在店中起舞一番,又复归原位。
这件神奇的事迅速传开,酒店顾客盈门,大家都想见识黄鹤起舞的奇迹,因而辛氏的生意火爆,甚至连店里的井水也喝干了。喝酒的人多了,辛氏自然赚得钵满盆满。
如此过了十多年,辛氏成为当地巨富。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道士王子安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急忙上前致谢道:“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道士笑道:“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说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动听得曲子。
随着悠扬的笛声,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道士面前,道士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从此再也没回来过。
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道士,便用十多年赚下的钱财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这就是“黄鹤楼”。
当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的时候,对这个神奇而动人的传说肯定是反复品味,因而在诗的前四句反复咏叹“黄鹤”。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诗人匠心独运,一扫对黄鹤楼位置、形制等的描摹,紧扣其神奇传说而感慨系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惋叹鹤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变幻难测,寓涵着世事难料的不尽嗟叹。“不复返”三字寄托了诗人生不逢时、韶华不再的无限感伤。
前四句中,崔颢三次提到“黄鹤”而使人读来无重复之感。清代赵臣瑗在《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指出:
“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之而已矣。”
五六句“晴川历历”、“芳草萋萋”,是诗人登楼俯瞰所见,也是从“白云”、“悠悠”生发而出。七句“乡关”则从“汉阳树”、“鹦鹉洲”生发而出,点出诗人羁旅他乡的处境。八句“烟波”又从“日暮”生发而出,唤起“愁”字,既是思乡之愁绪,更呼应前四句所寓涵的宇宙无穷而人生苦短之愁思。一个“愁”字统摄全篇,豹尾之合,浑然一体。
明代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评价崔颢的《黄鹤楼》说:
“前四句叙楼名之由,何等流利鲜活!后四句寓感慨之思,何等清迥凄怆!盖黄鹤无返期,白云空在望,睹江树洲草,自不能不触目生愁。赋景摅情,不假斧凿痕,所以成千古脍炙。”
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全诗雄浑傲岸,全以气胜,托想空灵,寄情高远,运思细致周密,笔法跌宕起伏。《批点唐诗正声》评其为“气格音调,千载独步”。清代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说:“此诗为后来七律之祖,取其气局开展。”
毛主席非常喜欢崔颢《黄鹤楼》七律,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曾化用了其中的名句。
1927年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前夕,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心情沉重的毛主席途经武昌,登临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写下此篇著名词作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主席借崔颢七律《黄鹤楼》这个题目,以填词的形式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忧国忧民的感慨。词的下阙“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一句,显然脱胎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953年2月,毛主席重游武汉,登临汉阳城北龟山,向西眺望汉水和长江交汇处,挥手对随从人员介绍说:这里正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地方啊!
1966年,毛主席曾在一封信中用“白云黄鹤的地方”代指武汉。“白云黄鹤”的称谓,毫无疑问出自“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由此可见崔颢的《黄鹤楼》给毛主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毛主席还挥毫书写了崔颢《黄鹤楼》全诗,收录在中央档案馆编辑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一书中。
今天,在热议辽宁盘锦丹顶鹤进入灵堂视频之际,咏诵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和毛主席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无疑是一桩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