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詹五九(詹五九身高)

詹五九(詹五九身高)

詹五九(詹五九身高)坐更,◆夜間警衛。○《清史稿?職官志五》“弘德殿”原注:“兼[鳳彩門]。侍監首領各二人,專司陳設氾埽,御前坐更。故事內廷重坐更。”○《紅樓夢》第六三回:“那天已是四更天氣,坐更的聞知,忙喝起眾人來。”○[倪志亮]《三戰三捷》:“﹝他們﹞白天挖壕,晚上坐更,趕築工事,只求保命。”走更,◆打更。○《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這一陣鬧,那走更的聽見了,快去告

坐更,◆夜間警衛。○《清史稿?職官志五》“弘德殿”原注:“兼[鳳彩門]。侍監首領各二人,專司陳設氾埽,御前坐更。故事內廷重坐更。”○《紅樓夢》第六三回:“那天已是四更天氣,坐更的聞知,忙喝起眾人來。”○[倪志亮]《三戰三捷》:“﹝他們﹞白天挖壕,晚上坐更,趕築工事,只求保命。”

走更,◆打更。○《兒女英雄傳》第三回:“這一陣鬧,那走更的聽見了,快去告訴店主人,說:‘店裏有了病人了!’”○《三俠五義》第六六回:“你們一同送到更樓,仍按次序走更巡邏,務要小心。”

詹五九(詹五九身高)

詹五九(詹五九身高)

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辦起來。○[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顯而易見,要想解決這個緊急的問題,消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這樣一來,[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沙汀]《磁力》:“公家既然不管我們,校長連學校大門都不進,我們也只有自力更生了!”

轉更,◆(—gèng)■更加。○《晋书·甘卓传》:“主簿何無忌及家人皆勸令自警。卓轉更很愎,聞諫輒怒。”○唐张籍《送辛少府任乐安》诗:“才多不肯浪容身,老大詩章轉更新。”○宋杨亿《傀儡》诗:“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宋朱敦儒《风流子》词:“但且恁痛飲狂歌,欲把恨懷開解,轉更銷魂。”

中更,◆1.爵位名。○[秦]立爵二十級,[漢]沿襲之。中更為第十三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顏師古]注:“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2.中途變更;中間經歷。○《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呂延濟]注:“本圖相與同往,而中間不能俱遂此志。”○[宋][葉適]《高夫人墓志銘》:“榮緒華宗,中更墜落,以一線引千鈞,喬木之萌生復見徑尺,夫人之助也。”○[清][方苞]《原人下》:“[秦][漢]以還,中更衰亂。”

直更,◆夜裡值班打更。○《資治通鑒?後梁均王貞明五年》:“[鏐]([錢鏐])自少在軍中,夜未嘗寐,倦極則就圓木小枕……時彈銅丸於樓牆之外,以警直更者。”○[清][昭槤]《嘯亭雜錄?鑾儀衛》:“鐘鼓司司譙漏,城北鐘鼓樓,每夕委官及校尉直更。”

知更雀,◆鳥名。○[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知更雀》:“﹝[裴耀卿]﹞常養一雀,每夜至初更時有聲,至五更則急鳴,[耀卿]呼為知更雀。”○[冰心]《往事(二)》十:“內中我只認得櫻花已開,丁香已含苞,楊柳的嫩黃,與松枝的深綠,襯以知更雀的紅胸,真是异樣的鮮明!”

知更,◆報更,值更。○[唐][王建]《溫泉宮行》:“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裏。”○[元][宋無]《長門怨》詩:“知更阿監羅襪冰,瞑對星河玉階立。”

支更,◆1.打更;守夜。○[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三摺:“今夜晚間,都解衣卸甲,不要您提鈴喝號,也不要您轉箭支更。”○[清][孔尚任]《桃花扇?劫寶》:“[田雄],我與你是宿衛之官,就在這行宮門外,同臥支更罷。”◆2.指打更守夜的人。○《西游記》第五五回:“又使兩個支更防守[行者],但聽門響,即時通報。”○《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上海小刀會起事本末》:“且鄉黨閭里,尚有支更;[上海]碼頭,可無團練?”

魚更(鱼更),◆即魚鼓。○[清][繆艮]《珠江名花小傳?阿鳳》:“壁上自鳴鐘兩三對列,午夜微曛,但覺丁東錯雜之聲,與魚更隱隱相應。”參見“魚鼓”。

移更,◆變換。○《再生緣》第五八回:“雖則有些淒慘意,他的是,能言快語會移更。”

嚴更(严更),◆警夜行的更鼓。○《文選?班固<西都賦>》:“周以鉤陳之位,衛以嚴更之署。”○[李善]注引[薛綜]《西京賦》注曰:“嚴更,督行夜鼓。”○[宋][周密]《武林舊事?大禮》:“行宮至暮則嚴更警場,鼓角轟振。”○[明][屠隆]《曇花記?超度沉迷》:“只聽得城上譙樓,角聲嗚嗚,初報嚴更。”○[清][錢謙益]《獄中雜詩》之十八:“徼道嚴更護棘叢,果然牢獄不通風。”

五更頭(五更头),◆天將明時。○[唐][顧況]《洛陽早春》詩:“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頭。”○[元][湯式]《賞花時?戲賀友人新娶》套曲:“搵香腮,直問到五更頭。”○《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五更頭,做一夢,夢見相公,[再]娶王家小娘子。”

五更天,◆天將明時。○[金][元好問]《榆社硤口村早發》詩:“瘦馬長途懶著鞭,客懷牢落五更天。”

五更雞(五更鸡),◆1.見“五時雞”。◆2.一種以銅鐵或竹木製成外罩,中置油燈,便於夜間煮食的小爐。○《海上花列傳》第五十二回:“[琪官]復尋出一副紫銅五更雞,親手舀水燒茶。”○[巴金]《秋》一:“你把五更雞上煨的春茶給他倒一杯。”○[許地山]《女兒心》七:“統艙裏躺着、坐着的旅客還沒盡數睡着,有些還在點五更雞煮挂麵。”

五更調(五更调),◆民間曲調名。又稱嘆五更。一般五疊,每疊十句四十八字。○[唐][敦煌]曲子中已見。○[魯迅]《准風月談?重三感舊》:“這一種簡單的試驗,不但明示着‘五更調’‘攢十字’的格調,也可以放進新的內容去。”

五更,◆1.古代鄉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員。○《魏書?尉元傳》:“卿以七十之齡,可充五更之選。”詳“三老五更”。2.舊時自黃昏至拂曉一夜間,分為甲、乙、丙、丁、戊五段,謂之“五更”。又稱五鼓、五夜。○[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或問:‘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訓?’答曰:‘[漢][魏]以來,謂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為節……更,歷也,經也,故曰五更爾。’”◆3.特指第五更的時候。即天將明時。○[南朝][陳][伏知道]《從軍五更轉》詩之五:“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清][昭槤]《嘯亭續錄?皇上日閱實錄》:“五更時,上已遣小內侍索取,余是日承值,乃匆匆啟庫取書。”○[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一章:“俺在外邊,風裏雨裏,起五更睡半夜。”

萬象更新(万象更新),◆宇宙間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茅盾]《鍛煉》二:“﹝[趙克久]﹞還以為我們這裏當真是一聲抗戰,就萬象更新,人人有了救國的自由。”○《人民日報》1980.2.16:“‘萬象更新’,一則是指自然界萬物生機萌發的氣象,一則是指人們除舊布新而出現的煥然景色。”

田更,◆田叟。○《列子?黃帝》:“[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經坰外,宿於田更[商丘開]之舍。”○[明][王志堅]《表异錄?人物》:“田更,言其老而更事也,[漢]有三老五更。”

四更,◆指晨一時至三時。○[唐][杜甫]《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宋][陸游]《除夜雪》詩:“北風吹動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參見“五更”。

死骨更肉,◆猶起死回生。○[唐][牛肅]《吳保安傳》:“使亡魂復歸,死骨更肉。”

深更半夜,◆深夜。○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三折:“兄弟,深更半夜,你唤我做什麽?”○郁达夫《银灰色的死》:“他的酒已經醒了,所以他觉得有点寒冷。到了这深更半夜,他也不愿意再回到他那同地狱似的寓里去。”

深更,◆深夜。○[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丙寅十月十八日,夜大風,深更秉燭書。”○《兒女英雄傳》第六回:“斷不料姑娘你就肯這等遠路深更趕來救我這條命。”

少不更事,◆謂年輕,閱歷世事不多。語出《晉書?周顗傳》:“君少年未更事。”○[明][張鳳翼]《竊符記》第四摺:“[趙奢]之子[趙括]志大才庸,少不更事。”○《兒女英雄傳》第十回:“聽起來,似乎純是[十三妹]一味的少不更事,生做蠻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六章:“[張鼐]這孩子,真是少不更事!”亦作“少不經事”。○[劉豐]《後生可愛》:“所以在實際中,毛頭小夥子幹出一番大事業出來的也畢竟不少,‘少不經事’的話不盡全對。”◆补证条目■谓年轻,阅历世事不多。○语出《晋书·周传》:“君少年未更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杜甫〕詩‘種榆水中央,成長何容易……’言少不更事之人,無所涵養,而驟膺拔擢,以當重任。”

散更,◆夜間最後一次打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等到了散更時,天還沒亮,他就請了本官出來回了,把昨夜的事,如此這般的都告訴了。”

三老五更,◆古代設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之。○《禮記?文王世子》:“適東序,釋奠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鄭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禮記?樂記》:“食三老五更於大學。”○[鄭玄]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孔穎達]疏:“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漢書?禮樂志》:“養三老五更於辟廱。”○[顏師古]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後漢書?明帝紀》:“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祿養終厥身。”○[李賢]注引《漢官儀》:“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其以[祥]([王祥])為三老,[小同]([鄭小同])為五更。”○《北史?魏紀三》:“以[尉元]為三老,[游明根]為五更。又養國老、庶老、將行大射之禮。”

三更燈火五更雞,◆三更灯火不熄,五更鸡叫起床。形容勤学苦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五七回:“張三峰道:‘農蠶的,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這不是苦?讀書的,三更燈火五更雞,鐵硯磨穿没了期,這不是苦?’”○《黄绣球》第十六回:“從前只把三更燈火五更雞,埋頭在八股試帖小楷的各種事情,以爲是能吃苦了。”○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下:“天皆未明,即見小王公紛紛下學。儒者本有‘三更燈火五更雞’之語。”

三更半夜,◆一夜分五更,半夜正值三更,為夜深之時。語出《宋史?趙昌言傳》:“四人者([陳象輿]、[胡旦]、[董儼]、[梁灝])日夕會[昌言]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一摺:“等到三更半夜,拜告北斗星官去。”○[楊朔]《雪花飄飄》:“﹝[百歲]﹞膽子大的很,過去在家裏,三更半夜的,有時獨自個溜到村邊的桃樹林裏去捉還沒蛻殼的知了。”

三更,◆1.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子夜變歌一》:“三更開門去,始知子夜變。”○[唐][崔顥]《七夕詞》詩:“[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2.指三更更鼓。○[郭沫若]《高漸離》第四幕:“[懷貞夫人]倚門而立者有間,室外有打三更之聲。”

日異月更(日异月更),◆日日不同,月月改變。形容變化快。○[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三》:“文字之變,日異月更,不可窮詰。”

強中更有強中手(强中更有强中手),◆強者中還有更強的。比喻技藝或謀略等無止境。○[元][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摺:“我想有這[桃花女],怎顯我的陰陽,只等問成了親事時,不怕不斷送在我手裡。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終被惡人磨。”○《西游記》第十四回:“[劉太保]前日打的斑斕虎,還與他鬥了半日;今日[孫悟空]不用爭持,把這虎一棒打得稀爛,正是‘強中更有強中手’!”○《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梁斌]《播火記》第一部十:“皇上家銀子還碰上綠林英雄呢!‘強中更有強中手’。”亦作“強中自有強中手-強中自有強中手”。○《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正是: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

遷更(迁更),◆猶改變。○《南濠詩話》引[明][都卬]詩:“更與明月同虧盈,天地至信無遷更。”

起五更,◆起得很早;早起。○《水滸傳》第二一回:“[閻婆]聽得腳步響,便在床上說道:‘押司且睡歇,等天明去。沒來由起五更做甚麼?’”[孫犁]《風雲初記》二七:“這是宣傳工作。買一個回去,大年三十兒起五更,挂在門口,出來進去的人全能受教育,不比買別的有意思?”

起更,◆舊時指第一次打更,即五更中的一更天。○[明][湯顯祖]《牡丹亭?淮泊》:“起更了,廊下一宿,早去伺候開門。”○《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談到起更時候,一庭月色,照滿書窗,梅花一枝枝如畫在上面相似。”○[陸文夫]《二遇周泰》:“這一夜齊巧落雨,起更以後,街上就沒有行人了。”

率更體(率更体),◆[唐]書法家[歐陽詢]曾任太子率更令,故稱其書體為率更體。○[清][昭槤]《嘯亭雜錄?先修王善書》:“又其所書《友竹說》、《會心齋言志記》,皆用率更體製,蓋效[王若霖]筆意,尊時尚也。”亦稱“率更書”。○[清][吳偉業]《送王子彥南歸》詩之二:“解頤[匡鼎]說,運腕[率更]書。”

率更書(率更书),◆見“率更體”。

率更令,◆古官名。○[秦]置,[漢]因之。為太子屬官,掌漏刻。○[晉]主宮殿門戶及賞罰之事,職如光祿勛、衛尉。○[隋]掌伎樂漏刻。○[唐]稱率更寺令,加掌皇族次序及刑法事。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四》。

率更,◆1.即率更令。○《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詹事,[秦]官……屬官有太子率更。”○[顏師古]注:“掌知漏刻,故曰率更。”○[漢武帝]《柏梁詩》:“外家公主不可治,椒房率更領其材。”◆2.指[唐]書法家[歐陽詢]。○[詢]曾任率更令,故稱。○[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趙公][無忌]嘲[歐陽率更]。”○[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有冰寒於水之奇。”◆3.指[歐陽詢]的法書。○[清][錢泳]《履園叢話?碑帖?唐九成宮醴泉銘》:“椎搨日多,佳本日少。故字多殘闕,又經俗工洗鑿,滿紙模糊,[率更]面貌十不存一矣。”

輪更(轮更),◆輪流打更。○[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頭門告示》:“其鼓樓更夫,每晚派定五人,輪更交替。每更鼓點俱要按定時刻分明,直至黎明攢點。”

六更,◆[宋]宮中更漏較民間為短,宮中五更,民間才四更。宮中五更過後,梆鼓交作,始開宮門,俗稱之六更。○[宋][周遵道]《豹隱紀談》卷一:“[楊誠齋]詩云:‘天上歸來有六更。’蓋內樓五更絕,柝鼓變作,謂之蝦蟆更,禁門方開,百官隨入,所謂六更者也。外方則謂之攢點云。”○[宋][楊萬里]《謝余處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兒》詩:“醉眠管得銀河鵲,天上歸來打六更。”原注:“予庚戌考試,殿廬夜漏殺五更之後復打一更,問之雞人,云:宮漏有六更。”○[宋][汪元量]《醉歌》:“亂點連聲殺六更(一作:花底傳籌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更》云:“其實宮鼓以外間四更促為五更,故五鼓終竟時,蚤於外間耳,鼓節未嘗溢六也。”○[清][俞樾]《茶香室四鈔》有“[宋]制並無六更”條,可參閱。

留更,◆指官吏推遲更代,繼續留任。

連更星夜(连更星夜),◆見“連更曉夜”。

老更,◆[宋][范仲淹]有《乞召杜衍等備明堂老更表》。參見“三老五更”。

可更,◆又加上。○宋冯时行《天仙子·荼已凋落赋》词:“一片初飛情已悄,可更如今紛不掃。”○宋黄机《酹江月》词:“黄昏可更,子規聲碎煙塢。”○元关汉卿《拜月亭》楔子:“早是秋風颯颯,可更暮雨凄凄。”

禁更,◆禁衛軍人夜間戒嚴,以特定的口令互相喝問,以示警惕,稱為“禁更”。○[宋][吳自牧]《夢粱錄?駕出宿齋殿》:“奏請致齋日,殿門內外及[麗正門]外,皆禁衛羽林兵,俱全裝鐵騎數萬圍繞大內。是夜殿前儀衛之外,左右六軍、儀仗鹵簿,分列於[麗正]、[和寧]。更有裹綠小帽、服錦絡縫寬衫兵士,十餘人作一隊,各執銀裹頭黑漆杖子,謂之喝探兵士,聚首而立,凡十數隊。各隊一名喝曰:‘是與不是?’眾聲答曰:‘是!’又曰:‘是甚人?’眾聲應曰:‘殿前都指揮使某人!’及喝五使姓名,更互喝叫不停聲。或作雞鳴,是眾人一同喝道。自初更至四更一點方止,此謂之‘禁更’。”

黑更半夜,◆指深夜。○《紅樓夢》第七回:“有好差使派了別人;這樣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沒良心的忘八羔子!”[梁斌]《紅旗譜》五五:“自從你們被圍,外頭也緊了。三天兩頭,黑更半夜裏抽查。”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八:“哎,他一個人哪,黑更半夜的過鐵道呵,保不定會出什麼事呢!”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表示自己是個硬漢,對別人毫無隱瞞。○[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家[盆罐趙]的便是!”○《水滸傳》第十七回:“灑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青面獸][楊志]的便是!”○《兒女英雄傳》第五回:“老爺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有名的[赤面虎][黑風大王]的便是!”

寒更,◆1.寒夜的更點。○[唐][駱賓王]《別李嶠得勝字》詩:“寒更承夜永,涼景向秋澄。”○[元][王惲]《秋夜》詩:“鐘鼓寒更永,乾坤夜色蒼。”○[清][陳維崧]《高山流水?即席別吳門諸子偕園次返梁溪並呈伯成先生》詞:“楓橋下,幾船夜火,一派寒更。”◆2.借指寒夜。○[唐][溫庭筠]《宿輝公精舍》詩:“擁褐寒更徹,心知覺路通。”○[唐][秦韜玉]《長安書懷》詩:“涼風吹雨滴寒更,鄉思欺人撥不平。”○《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寒更漏永睡稠穋,魂夢將心處處遊。”

過更(过更),◆古代徭役制度的一種規定,應服役的人出錢入官,由官別雇人代為服役。○《史記?游俠列傳》“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裴駰]集解引[三國][魏][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

鬼打更,◆謂虛有形式,並無其實。○《水滸傳》第二四回:“[王婆]哈哈的笑起來道:‘老身不瞞大官人說:我家賣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賣了一個泡茶,直到如今不發市,專一靠些雜趁養口。’”

更做道,◆見“更做”。

更做,◆亦作“更做道”。亦作“更做到”。亦作“更則道”。◆縱使;即使。○[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解元聽分辯,你更做摟慌,敢不開眼?”[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五:“姐姐便不可憐見不肖,更做於人情分薄,思量俺日前恩非小,今夕是他不錯。”○[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三摺:“更做道向人處無過背說,是和非,須辯別。”○[元][無名氏]《雲窗夢》第三摺:“別離人更做到心腸硬,怎禁蒼梧落葉凋金井,銀燭秋光冷畫屏?”[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二摺:“更則道你莊家每葫蘆提沒見識,我既為了[張郎]婦,又着我做[李郎]妻,那裏取這般道理。”

更自,◆更加。○《白雪遺音?馬頭調?有心事兒》:“有心事兒常常夢,思想多情,醒後的凄涼更自兒不同。”○《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但是作姐姐的心事更自不同,只可為自己道,難為知者言。”

更制,◆改制。○《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諸侯更制茲謂叛。”○[顏師古]注:“更,改也。”○[宋][葉適]《官法下》:“所與之人必少於舊,而上無立法更制之勞,下無守法任怨之患。”

更直,◆輪流值班。○《後漢書?竇憲傳》“其所將諸郡二千石子弟從征者,悉除太子舍人”[李賢]注引《續漢志》:“太子舍人秩二百石,無員,更直宿衛也。”○《三國志?蜀志?周群傳》:“[群]少受學於[舒],專心候業,於庭中作小樓,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於樓上,視天災。”○[唐][張九齡]《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詩:“他日聞更直,中宵屬所欽。”

更知何道,◆唐时俗语。相当于“如何是好”;“又怎么办”。○《太平广记》卷二五九引唐韩琬《御史台记·韩琬》:“本立曰:‘鷄不比人,不可加笞杖,正合殺。’張以手再三拍案曰:‘勃公子,有案時,更知何道!’”○《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吾當不用弟語,遠來就父同誅,奈何奈何,更知何道!”

更正,◆改正已發表的談話或文章中有關內容或字句上的錯誤。○[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三:“奏其有不當,則駁下更正之。”○[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禮部?命名禁字》:“本朝[正德]初,[劉瑾]盜柄時,亦矯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之。”○[孫犁]《秀露集?談校對工作》:“我在這裏特意提一下,算是為自己的文章,作個更正。”

更張(更张),◆1.重新張設。○《漢書?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宋][梅堯臣]《陪武平游卞峰亭》詩:“操琴在更張,殊土宜順襲。”◆2.比喻變更或改革。○[清][沈濤]《瑟榭叢談?自序》:“補亡羊,除害馬,亟亟焉琴瑟之更張。”比喻變更或改革。○[晉][袁宏]《後漢紀?光武帝紀》:“夫更張難行而拂眾者亡,是故[賈誼]以才逐,[晁錯]以智死。雖有殊能,而莫敢談,懼於前事也。”○[宋][王安石]《上五事書》:“今陛下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數千百事。”○[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三:“民間耕田納賦,大局粗定。一旦更張,徒啟爭端。”○[魯迅]《墳?人之歷史》:“[德]之[黑格爾]者,猶[赫胥黎]然,亦近世[達爾文]說之謳歌者也,顧亦不篤於舊,多所更張,作生物進化系圖,遠追動植之繩跡,明其曼衍之由。”

更則道(更则道),◆見“更做”。

更造,◆1.重造。○《漢書?食貨志下》:“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造錢幣以澹用。”○[顏師古]注:“更,改也。”◆2.猶更始。○《文選?班固<東都賦>》:“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內,更造夫婦。”○[張銑]注:“言[建武]元年,天地改命,夫婦、父子、君臣人倫之徒,皆以更始。”○[宋][曾鞏]《節相制》:“逮後王之更造,開阡陌以居民。隸伍符者,身不受於一廛;仗齊鉞者,位不連於九棘。”○[宋][楊萬里]《高宗聖神武文憲孝皇帝輓詩》之二:“更造今[光武],中興昔[武丁]。”

更元,◆更改年號。○《史記?曆書》:“至[孝文]時,[魯]人[公孫臣]以終始五德上書,言[漢]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

更議(更议),◆改議。○《史記?孝文本紀》:“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司馬貞]索隱:“言不宜更別議也。”

更易,◆改變;改換。○《呂氏春秋?召類》:“[舜]卻[苗]民,更易其俗。”○[高誘]注:“更,改。”○[宋][周密]《齊東野語?誅韓本末》:“[李奭]攻[壽州],敗。於是誅竄諸將敗事者,更易諸閫。”○[清][顧炎武]《音學五書序》:“下及[唐]代,以詩賦取士,其韻一以[陸法言]《切韻》為準,雖有獨用、同用之注,而其分部未嘗改也;至[宋][景祐]之際,微有更易。”○[郭沫若]《虎符》第三幕:“[侯嬴]正欲向左前方下場時,[信陵君]已更易便裝,上場,迎頭相遇。”

更移,◆變遷;改變。○[宋][曾鞏]《太平州與本路轉運狀》:“伏念更移歲序,阻越道途。”○[清][姚燮]《雙鴆篇》詩:“一饑一飽與郎共,山崩川竭無更移。”○[蔣光慈]《我要回到上海去》詩:“這半年啊!我固然奔波瘦了,[上海]的景象也有許多更移的。”

更衣室,◆1.指廁所。○《新唐書?宦者傳下?劉克明》:“帝獵夜還,與[克明]……等二十有八人群飲,既酣,帝更衣,獨忽滅,[克明]與[佐明]、[定寬]弒帝更衣室。”◆2.體育館、游泳場等公共場所設置的專供更換衣服的地方。

更衣曲,◆[唐]新樂府名,[劉禹錫]作。以[漢][平陽公主]家歌者[衛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於[元朔]元年立為皇后事為題材。參閱《樂府詩集?新樂府辭五?更衣曲》。

更衣,◆1.換衣服。○《史記?外戚世家》:“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巾櫛粧飾畢,請更衣,衣又珍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忽報藩臺着人來請,[繼之]便去更衣。”◆2.借指宮女。○[南朝][梁簡文帝]《執筆戲書》詩:“夜夜有明月,時時憐更衣。”○[唐][王建]《宮人斜》詩:“一邊載出一邊來,更衣不減尋常數。”◆3.指換衣休息之處。○《漢書?東方朔傳》:“後乃私置更衣。”○[顏師古]注:“為休息易衣之處。”○《漢書?王莽傳下》:“見[王路堂]者,張於西廂及後閣更衣中。”○[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更衣中,謂朝賀易衣服處,室屋名也。”◆4.指帝王陵寢的便殿。○《後漢書?章帝紀》:“臣愚以為更衣在中門之外,處所殊別,宜尊廟曰[顯宗],其四時禘祫,於[光武]之堂,閒祀悉還更衣,共進《武德》之舞,如[孝文皇帝]祫祭[高廟]故事。”○[李賢]注:“更衣者,非正處也。園中有寑,有便殿。寑者,陵上正殿。便殿,寑側之別殿,即更衣也。”○[晉][袁宏]《後漢紀?獻帝紀》:“[明帝]遺詔無起寢廟,藏主於[世祖]廟更衣。更衣者,帝王入廟之便殿也。”○[清][昭槤]《嘯亭續錄?北郊齋宮》:“其後齋宮為更衣別殿,不復駐蹕焉。”◆5.古時大小便的婉辭。○[漢][王充]《論衡?四諱》:“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鮑魚之肉,可謂腐矣。然而,有甘之更衣之室,不以為忌;肴食腐魚之肉,不以為諱。”○[漢][張仲景]《傷寒論?少陰病》:“少陰病,下利,脈微濇,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水滸傳》第四三回:“[曹太公]推道更衣,急急的到里正家裏。”

更夜,◆深夜。○[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更夜出庭,月色如晝。”○[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夫人問[紅娘]曰:‘汝與[鶯]更夜何適?’”◆补证条目■深夜。○《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俄有番官手持八棱抽攘,向思温道:‘我家奴婢,更夜之間,怎敢引誘?’拏起抽攘,迎臉便打。”

更選(更选),◆改選。○《中國同盟會總章》第八條:“本會設總理一人,由全體會員投票公舉,四年更選一次。”

更休,◆輪番休耕;輪番休息。○[宋][蘇軾]《雜說》:“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完。”○[宋][陳亮]《酌古論四?李靖》:“節制之兵:其法繁,其行密;隅落鉤連,曲折相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前者鬥,後者息力;後者進,前者更休。”○《金史?宣宗紀中》:“壬午,遣近侍四人巡視築城丁夫,時其飲食,聽其更休。”◆补证条目■轮番休耕;轮番休息。○《居延新简》三:“當復更休。記到,皆罷鄣卒,當令各歸部塞。”

更興(更兴),◆1.交替興作。○《後漢書?桓譚傳》:“蓋善政者,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興,文武迭用。”◆2.復興。○[宋][曾鞏]《金山寺水陸堂記》:“夫廢於一時,而後人不能更興者,天下之事多如此。”○[魯迅]《墳?科學史教篇》:“特以世事反復;時勢遷流,終乃屹然更興,蒸蒸以至今日。”

更新,◆1.革新,除舊布新。○[隋][王通]《中說?述史》:“蓋傷先王之道盡墜,故君子大其言,極其敗,於是乎掃地而求更新也。”○[宋][葉適]《上李簽院啟》:“謂當彙進之時,匪特遞遷之舊,宜更新於百度,以震懾於四夷。”○[清][顧炎武]《元日》詩:“歲序一更新,陽風動人寰。”○[冰心]《三寄小讀者》八:“一個小朋友每天做幾件好事,那麼兩億小朋友會做出多少好事呢?我們祖國面貌的日日更新,還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嗎?”◆2.改過自新。○《舊唐書?孫伏伽傳》:“既云常赦不免皆赦除之,此非直赦其有罪,亦是與天下斷,當許其更新。”○[清][焦循]《憶書》五:“爾輩宜更新改悔。”◆3.森林經過采伐、火災或破壞後重新長起來。

更香,◆古時特製的一種香。根據燃點後的香的長短,來推算時間的長短和遲早。○《鏡花緣》第二三回:“[多九公]把羅盤更香望一望道:‘據老夫看來:前面已到[淑士國]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他分付一個親兵去傳令守大門的小頭目,立刻點起一支更香,當更香三停灼一停時吹第一次角聲。”

更相,◆相繼;相互。○《史記?張丞相列傳》:“[田文]言曰:‘今此三君者,皆丞相也。’其後三人竟更相代為丞相。”○[唐][元稹]《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銘》:“予與公更相知善有年矣。”○[清][王士禎]《池北偶談?談异七?兩五鬼》:“[五代]時,[南唐][馮延巳]及弟[延魯],與[魏岑]、[陳覺]、[查文徽]等更相推唱,時人謂之五鬼。”

更為(更为),◆更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伯芬]應酬得更為忙碌。”○[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八:“但是有了民主黨派,對我們更為有益。”

更王,◆1.改換帝王。○《漢書?天文志》:“太白經天,天下革,民更王,是為亂紀。”◆2.指新君。○[宋][梅堯臣]《陸子履示秦篆寶》詩:“一歿[咸陽宮],千秋事更王。”◆3.輪番為主。○[三國][魏][曹植]《秋色賦》:“四節更王兮秋氣悲,遙思惝怳兮若有遺。”

更頭(更头),◆更次。○《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每夜四鼓才睡,只睡一個更頭,便要起來殺豬,磨豆腐。”

更事,◆1.再生事。○[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朱己謂魏王章》:“[秦]非無事之國也,[韓]亡之後,必將更事。”◆2.常事;交替出現的事。○《史記?秦本紀》:“[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饑而伐之。○[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饑穰更事耳,不可不與。’”◆3.經歷世事。○《漢書?平帝紀》:“及選舉者,其歷職更事有名之士,則以為難保,廢而弗舉,甚謬於赦小過舉賢材之義。”○[宋][陸游]《春雨絕句》之六:“更事老翁頑到底,每言宜睡好燒香。”○[清][魏源]《聖武記》卷二:“[三桂]年老更事多,欲出萬全,不肯棄[滇]、[黔]根本。”○[葉聖陶]《四三集?冥世別》:“什麼叫‘有地位有家室有經驗者多不肯冒險一試,學生更事不多,激動較易……為最便於利用之工具’?”

更世,◆閱世,經歷世事。○[清][朱仕琇]《溪音序》:“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邁跡於古,殆將往而不可知也。”

更生,◆I新生;重新獲得生命。○《莊子?達生》:“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郭象]注:“更生者,日新之謂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及至[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鍾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唐][王梵志]《共受虛假身》詩:“死去雖更生,回來盡不記。”○[清][昭槤]《嘯亭續錄?羅中丞》:“上知之,改調[江西],公如獲更生云。”○[鄭振鐸]《桂公塘》:“當最後的一騎走過了時,人人都自賀更生。”◆2.菊花的別名。見[晉][葛洪]《抱朴子?仙藥》。`12`◆II再生,再起。○[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二:“上以國步多阻艱,恐更生一[秦]。”○[宋][蘇軾]《乞常州居住表》:“豈敢復以遲暮為歎,更生僥覬之心。”○《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吉爾杭阿]亦以照會復之,於詰責之中,仍寓羈縻之意,以免更生他變。”◆补证条目■再生;再起。○汉贾谊《新书·忧民》:“曩頃不雨,令人寒心,壹雨爾,慮若更生。”

更深夜靜(更深夜静),◆形容夜深沒有聲響,非常寂靜。○《景德傳燈錄?益州西睦和尚》:“更深夜靜,共伊相商。”○[冰心]《兩個家庭》:“更深夜靜,踽踽歸來的時候,何嘗不覺得這些事不是我[陳華民]所應當做的?”亦作“更深人靜”。○[許地山]《凶手》第一幕:“求二位趁着這更深人靜,與奴夫三人快把尸首移開,立即把墻上血跡刷掉。”◆补证条目■形容夜深没有声响,非常寂静。亦作“更深人静”。○宋蔡絛《西清诗话》引杨鸾诗:“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蚊子又成團。每到更深人静後,定來頭上咬楊鸞。”

更深人靜(更深人静),◆見“更深夜靜”。

更深,◆夜深。○[唐][杜甫]《火》詩:“流汗臥江亭,更深氣如縷。”○[清][吳騫]《扶風傳信錄》:“是歲二月十八之夕,[素娥]復至,時已更深,生與婦俱已寢。”○[夏衍]《長途》:“在旅店裏談到更深。”

更日,◆按日輪換;隔日。○《太平廣記》卷十三引[晉][葛洪]《神仙傳?蘇仙公》:“先生家貧,常自牧牛,與里中小兒更日為牛郎。”○《南史?孝義傳上?會稽陳氏三女》:“遇歲饑,三女相率於[西湖]採菱蓴,更日至市貨賣,未嘗虧怠。”

更人,◆打更巡夜的人。○[南朝][梁][何遜]《與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別》詩:“華燭已消半,更人數唱籌。”○[唐][黃麟]《郡中客舍》詩:“蟲響亂啾啾,更人正數籌。”

更其,◆更加。○[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不負責任的,不能照辦的教訓多,則相信的人少;利己損人的教訓多,則相信的人更其少。”○[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這時我們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濃厚。”

更期,◆改期。○[唐][李翱]《皇祖實錄》:“若以威強,不便於百姓,百姓俟使君行,加害於使君,使君更期出,其為使君任其患。”

更年期,◆一般指女子月經停止前數月至三年內一段時期。亦稱絕經前期。男子更年期的界限一般不明顯。○《花城》1981年第6期:“在[王嘉]快要失去生育能力的更年期前夕,得了一子。”

更年,◆年复一年。○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子有鐵裹榆枷,更年没罪人戴他、犯他。”

更履,◆經歷,遭遇。○[宋][葉適]《莊子》:“然至其所詆訾笑侮,自[黃帝]以下,聖賢之所以更履世患而身親其憂,至於[孔子]老死而不遇,其憂為最深者。”◆补证条目■经历;遭遇。○《晋书·阎缵传》:“皆可擇寒門篤行、學問素士、更履險易、節義足稱者,以備羣臣,可輕其禮儀,使與古同,於相切磋爲益。”

更樓(更楼),◆舊時放置更鼓報更的樓。○[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三?許吏部》:“更樓當改為庫樓於內可也。”

更歷(更历),◆經歷,閱歷。○《漢書?陳湯傳》:“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壽]以為,[郅支]及名王首更歷諸國,蠻夷莫不聞知。”○[明][李贄]《答周二魯》:“[五臺先生]骨剛膽烈,更歷已久,練熟世故,明解朝典,不假言矣。”

更立,◆1.改立。○《禮記?祭法》:“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祖宗,其餘不變也。”○《史記?魏世家》:“[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晉]亂。”○[唐][元稹]《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夾[河]五十餘州,或服或叛,更立迭奪,廢置征伐,朝覲賦入之宜,皆自為意。”◆2.指另立。○《史記?呂太后本紀》:“[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聽諸[呂],擅廢帝更立。”○[晉][干寶]《搜神記》卷一:“及[綝]廢幼帝,更立[景帝],將拜陵,上車,有大風盪[綝]車,車為之傾。”○《舊唐書?岑長倩傳》:“[長倩]以皇嗣在東宮,不可更立[承嗣]。”◆3.謂改變站立的位置。○《新唐書?韋斌傳》:“[斌]天性質厚,每朝會,不敢離立笑言。嘗大雪,在挺者皆振裾更立,[斌]不徙足,雪甚,幾至靴,亦不失恭。”

更老,◆三老五更的省稱。○《文選?潘岳<閑居賦>》:“祗聖敬以明順,養更老以崇年。”○[李善]注:“養三老五更,所以崇年也。”○[明][陳子龍]《封給諫姚公八十壽序》:“新天子中興[江]左,敷求耆碩,以備更老。”

更居,◆遷居。○《史記?貨殖列傳》:“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唐][柳宗元]《鈷鉧潭記》:“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既芟山而更居,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

更夾着,◆见“更打着”。

更化,◆改制;改革。○《漢書?禮樂志》:“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明][陶宗儀]《輟耕錄?俞竹心》:“[婁]深信其說,棄職別進,適值壬午更化,俯就省掾,陞除[益都]府判。”○[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九節:“[董仲舒]主張更化,就是要求以仁德代替嚴刑,也就是要求以儒家學說代替法家學說。”◆补义条目■更换;改变。○明费信《星槎胜览序》:“試嘗觀之,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二氣周流,四時更化,果何以見其統哉。”

更和着,◆见“更打着”。

更合着,◆见“更打着”。

更號(更号),◆1.更換名號。○《史記?晉世家》:“[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號曰[晉武公]。”◆2.值更巡邏的信號。○《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暮,與賊比肩而入,負擔巡營,知其虛實,得其更號。”○[胡三省]注:“更號,持更之號。”◆补证条目■值更巡逻的信号。○《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王陵脱著體汗衫,綴一標記……摨紫離門探聽更號。”

更行,◆《詩?鄘風?蝃蝀》:“女子有行。”○[鄭玄]箋:“行,道也,婦人生而有適人之道。”後因以“更行”指改嫁。○《南史?徐孝嗣傳》:“父被害,[孝嗣]在孕,母年少,欲更行,不願有子。”

更故,◆变更;更易。○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設制久無更故,民如按堵,法比通衢。”

更鼓,◆報更的鼓聲。○[宋][蘇軾]《次韻定國見寄》:“默坐數更鼓,流水夜自逆。”○[清][陳維崧]《永遇樂?京口渡江用辛稼軒韻》詞:“一江燈火,隱隱[揚州]更鼓。”○[聞一多]《深夜底淚》詩:“更鼓啊,一聲聲這般急切。”

更更,◆1.指更換帝位。◆2.一更又一更,指整夜。○[清][納蘭性德]《南鄉子?為亡婦題照》詞:“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更改,◆改變;改換;改動。○《漢書?韓延壽傳》:“[潁川]由是以為俗,民多怨讎,[延壽]欲更改之。”○[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二摺:“我更改了這衣服,打扮箇貨郎兒去。”○[清][昭槤]《嘯亭雜錄?不改常度》:“[仁皇]臨御六十餘年,凡一切起居飲食,自有常度,未嘗更改。”○[老舍]《四世同堂》五九:“有擅自更改的,以抬高物價,擾亂治安論。”

更復,◆再;又。○《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哭已,更復向前。”又:“悲歌已了,更復向前。”

更夫,◆更人。○[清][李漁]《風箏誤?夢駭》:“巡夜的更夫捉到一起姦情,請老爺發落。”○《老殘游記》第四四回:“[玉大人]調了馬隊,走到街上,地保、更夫就將這情形詳細稟報。”○[沙汀]《祖父的故事?恐怖》:“遠遠地傳來了紅眼圈更夫的木梆聲:托,托,托。”

更房,◆打更人的住房。○[許地山]《換巢鸞鳳》三:“他到角門邊底更房,見沒有人在那裏,忙把墻上底鎖匙取下。”

更法,◆變法。○[清][龔自珍]《明良論四》:“矯之而不過,且無病,奈之何不思更法,瑣瑣焉,屑屑焉,惟此之是行而不虞其陊也?”

更端,◆1.另一事。○《禮記?曲禮上》:“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孔穎達]疏:“更端,別事也;謂向語已畢,更問他事。”○[宋][梅堯臣]《依韻和王平甫見寄》:“[仲尼]書大法,亦莫重更端。”○《明史?倪元璐傳》:“又如詞臣[文震孟]正學勁骨,有古大臣之品,三月居官,昌言獲罪,人以方之[羅倫]、[舒芬]。而今起用之旨再下,謬悠之譚不已,將毋門戶二字不可重提耶?用更端以相遮抑耶?”◆2.指書寫時另行換頭。○[清][龔自珍]《最錄穆天子傳》:“今闕文有二種:有闕甚多,不知若干名者,事更端也,寫書者宜書之曰闕;有闕一二名者,事無更端,則食也,寫書者宜為方空於行間,不言闕。”

更動(更动),◆改動,改換。○[沙汀]《防空》:“因為這城裏的公事,除了和財政有關的職務,是不輕易更動人的。”

更定,◆改訂;修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宋][曾鞏]《請令長貳自舉屬官札子》:“臣伏以陛下,本原《周禮》,參之以有《唐六典》之書,考諸當世之宜,裁以聖慮,更定官制,以幸天下。”○[清][惲敬]《答鄧鹿耕書》:“古者文人集中所刻,時與石本不同,皆由年力俱進,積漸更定,故致如此。”○[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文詞與百回本幾無別,特於字句稍有更定。”

更調(更调),◆1.改換;調換。○[漢][王充]《論衡?逢遇》:“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見距;更調霸說,雖粗見受。”◆2.指調任。○《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安公子]這纔定了定神,問道:‘只不知門生怎的忽然有這番意外的更調?’”

更點(更点),◆1.古代計時單位。因滴漏而得名。每夜分為五更,每一更次分為五點。○[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國朝[文德殿][鍾鼓院]於夜漏不盡刻,既天未曉,則但撾鼓六通而無更點也,故不知者乃謂禁中有六更。”◆2.指更鼓之聲。○[唐][薛能]《上鹽鐵尚書》詩:“城絕鼓鐘更點後,雨涼煙樹月華新。”○[宋][岳珂]《祝英臺近?北固亭》詞:“倚樓休弄新聲,重城門掩,歷歷數[西州]更點。”○[清][曹寅]《鹿墟冶堂夜歸不及送題扇卻寄》詩:“城上蝦蟆更點遲,摘船剛過夜漁時。”

更代,◆替換。○《史記?項羽本紀》:“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唐][崔令欽]《教坊記》:“於是內妓與兩院歌人更代上舞臺唱歌。”○[清][惲敬]《三代因革論六》:“古者戍皆更代,更代必以期。”○[梁啟超]《變法通議自序》:“海草螺蛤,大木大鳥,飛魚飛鼉,袋獸脊獸,彼生此滅,更代迭變,而成世界。”

更打着,◆更加;更碰上,更遇上。○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則俺這孤辰限難熬,更打着離恨天最高。”亦作“更合着”、“更和着”、“更加着”、“更夾着”。○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早則俺那婆娘家無依倚,更合着這子母每無笆壁。”○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爹娘年紀多高大,怎不想承歡膝下,剗的去問天買卦?噤聲!更和着箇媳婦兒不賢達。”○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你本是個會做作狠心大哥,更加着個會撺掇毒害虔婆。”○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早则是公堂上有對頭,更夾着這祗候人無巴壁。”

更次,◆1.輪番。○《管子?度地》:“常以冬少事之時,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積之水旁。”◆2.改變住處,猶言遷居。○《國語?周語上》:“今命臣更次於外,為有司之以班命事也,無乃違乎!”[韋昭]注:“次,舍也。”◆3.指夜間一個更時。○《水滸傳》第八六回:“沒一個更次,煮的肉來。”○《紅樓夢》第五二回:“卻只睡了四更一個更次,就再不能睡了。”

更成,◆謂重修舊好。○《左傳?隱公六年》:“六年春,[鄭]人來渝平,更成也。”○[孔穎達]疏:“變更前惡而復為和好……自[狐壤]以來,與[鄭]不和,今日復和,故曰更成。言更復[狐壤]以前之好也。”

更步,◆改變道路。○《三國志?蜀志?呂凱傳》:“將軍若能翻然改圖,易跡更步,古人不難追,鄙土何足宰哉!”

更變(更变),◆變更;改變。○[唐][元稹]《奏制試樂為御賦》:“若此,則宇宙蓋由乎一馬,牽制盡在於四維。雖質文更變,而公共操持。”○《紅樓夢》第七四回:“只見[王夫人]氣色更變,只帶一個貼己小丫頭走來,一語不發,走至裏間坐下。”○[冰心]《寄小讀者》十:“假使我走至幕後,將我二十年的歷史和一切都更變了,再走出到她面前,世界上縱沒有一個人認識我,只要我仍是她的女兒,她就仍用她堅強無盡的愛來包圍我。”

改更,◆更改;改變。○《楚辭?天問》:“悟過改更,我又何言?”○《漢書?孔光傳》:“臣聞師曰,天左與王者,故災異數見,以譴告之,欲其改更。”○[唐][李商隱]《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覆載還高下,寒暄急改更。”○《天雨花》第十八回:“別事可以更改得,親事如何可改更?”

改而更張(改而更张),◆同“改弦更張”。◆《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服更,◆承受,接受。○[漢][王充]《論衡?禍虛》:“[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後罰也。”

方更,◆重又;重新。○晋干宝《搜神记》卷五:“又俱夢蔣侯親來降己,曰:‘君等既已顧之,實貪會對。剋期垂及,豈容方更中悔。’”`24`2.`25`反而。指连接的前后动作与情理不合。○《后汉书·度尚传》:“尚見胡蘭餘黨南走蒼梧,懼爲己負,乃僞上言蒼梧賊入荆州界,於是徵交阯刺史張磐下廷尉。辭狀未正,會赦見原,磐不肯出獄,方更牢持械節。”○《北齐书·后主幼主纪》:“於是土崩瓦解,衆叛親離,顧瞻周道,咸有西歸之志,方更盛其宫觀,窮極荒淫,謂黔首之可誣,指白日以自保。”

反更,◆副词。反而;反倒。更,犹反。○《生经·佛说鳖猕猴经》:“卿當賫肝,來到我家,反更上樹,跳踉踴躍,爲何所施?”○晋陶潜《搜神后记》卷十:“天使我貧窮,展力耕墾,蛇來偷食,罪當在蛇,反更霹靂我耶?乃無知雷公也。”

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又稱二鼓。○《南史?儒林傳?沈洙》:“[梁]代舊律,測囚之法,曰一上,起自晡鼓,盡於二更。”○[唐][王維]《秋夜獨坐》詩:“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雖是憂愁,讀書還不歇。那日讀到二更多天。”○[巴金]《抹布集?楊嫂》:“二更的鑼聲響了,我和三哥便把母親抄給我們讀的一本《白香詞譜》闔了起來。”

定更,◆舊時晚上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綠野仙蹤》卷五:“[蕭麻子]道:‘用不着你我,只用到定更時候,那一只眼兒的光頭老先生出來,只他用點頭晃腦幾下,強似我作合數倍。’”○《好逑傳》第十一回:“約他今晚定更時分,在後花園門口一會。”○[陳登科]《赤龍與丹鳳》八:“已到定更時分了,[紀懷仁]走進屋來。”

打更,◆舊時夜間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宋][楊萬里]《不寐》詩:“深山五鼓雞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內監?內臣罪譴》:“內臣得罪……發[南海子]常川打更,則示意殺之,十無一存者矣。”○[張天翼]《新生》:“什麼地方在那裏打更,一下一下的梆聲仿佛敲到了他的心臟上。”

除舊更新,◆除去旧的,更换新的。○晋竺僧朗《又报南燕主慕容德》:“慧者除舊更新之象。”○清李光庭《乡言解颐·物部上·新年十事》:“掃舍者,除舊更新之意也。”○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训士》:“被我又上了一個條陳,説除舊更新,人材缺乏,非開辦個巡警兩等學堂不可。”亦作“除故革新”。○《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上》:“修廢官,舉儁逸,蠲除煩苛,更定科制,務從輕約,除故革新,以正一統。”

長更(长更),◆1.見“長庚”。◆2.猶長夜。○[南唐][李煜]《三臺令》詞:“不寐倦長更,披衣出戶行。”

殘更(残更),◆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第五更時稱殘更。○[唐][沈傳師]《寄大府兄侍史》詩:“積雪山陰馬過難,殘更深夜鐵衣寒。”○[宋][劉克莊]《風入松?癸卯至石塘迢和十五年前韻》詞:“殘更難睚抵年長,曉月淒涼。”○[明][顧夢游]《乙酉除夕》詩:“壯心真共殘更盡,淚眼重將舊曆看。”◆补证条目■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第五更时称残更。○《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2.8:“触摸着指尖大小,光滑湿润的稚嫩乳石,倾听着似冷雨敲窗、残更滴漏的滴答水声,不由心生慨叹。”

不更事,◆不經事;不懂事。○[黃遠庸]《消極之樂觀》:“今日吾國人心之消極,不必驗之人心也。人人自身,歷歷可驗,乃至人人自以為消極之念,較深刻於他人,乃至人人以他人之消極或消極而不深刻者,皆愚騃或不更事。”○[魯迅]《彷徨?祝福》:“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於給人解決疑問。”

不更,◆I[秦]爵名。○《左傳?成公十三年》:“﹝[晉]﹞獲[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杜預]注:“不更,[秦]爵。”○《商君書?境內》:“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顏師古]注:“言不豫更卒之事也。”◆2.不改變。《商君書?墾令》:“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3.不經,未曾經過。《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孔公],風雅無別耳。”○[呂延濟]注:“更,經也。○[脩]言今[植]之賦頌乃與古詩相類,雖不經[孔子]刪定,與《詩》之風雅無異焉。”○《宋書?周郎傳》:“宮廟遭不更之酷,[江]服被未有之痛,千里連死,萬井共泣。”◆4.不懂。《新唐書?吳湊傳》:“府中易[湊]貴戚子,不更簿領,每有疑獄,時其將出,則遮[湊]取決,幸蒼卒得容欺。”○[宋][王安石]《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愚不更事物之變,備官節下,以身得察於左右。”◆II不再。○[南朝][宋][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曩基即先築,故池不更穿。”

變更(变更),◆改變;更動。○《管子?法法》:“上不行君令,下不合於鄉里,變更自為,易國之成俗者,命之曰不牧之民。”○[唐][張祜]《江西道中作》詩之三:“況是曾遊處,桑田小變更。”○[冰心]《寄小讀者》十:“她對於我的愛,不因着萬物毀滅而變更!”

報更(报更),◆猶報償,報應。○《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陳奇猷]校釋:“此鼎之所以著饕餮有首無身者,蓋象徵殘害人者,其報償立見。”

半夜三更,◆指午夜時。一夜分成五更,三更為午夜。亦泛指深夜。○[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摺:“這船上是甚麼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水滸傳》第二回:“﹝[史進]﹞半夜三更起來演習武藝,白日裏只在莊後射弓走馬。”○[老舍]《龍鬚溝》第三幕:“下回再下雨呀,甭教我出來!半夜三更的實在可怕!”◆补证条目■指午夜时。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午夜。亦泛指深夜。○宋洪迈《夷坚支志丁·清风桥妇人》:“汝是何等人,半夜三更,扇誘他家女子。”

半更子,◆瘧疾。○[吳組緗]《一千八百擔》三:“一色的病:寒熱不分清,燒黃了眼珠。說是‘半更子’,不是;說是‘傷寒’,也不是。”

半更,◆初更之半。○[唐][孟浩然]《寒夜張明府宅宴》詩:“瑞雪初盈尺,寒宵始半更。”

上一篇: 全国人口最多的省(全国人口最多的省是哪个)
下一篇: 伊阿宋(伊阿宋驾驭的是什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