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一切,还要源于20多年前的那一场卑鄙无耻的交易。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彼时的后唐王朝驸马爷,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遭到了后唐末帝的无端猜忌,唐末帝时时刻刻想夺去他的兵权顺便要了他的老命。
高梁河之战(高梁河之战始末)
石敬瑭被吓得不轻,在自己的狗头军师建议下,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的支持。后来,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最后依靠契丹的力量攻灭后唐建立后晋。这就是著名的“父皇帝、儿皇帝”的典故,虽然石敬瑭一时痛快过了把皇帝瘾,但他割让幽云十六州这一举动却给后来的中原王朝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幽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此区域对于汉民族至关重要,幽云十六州占据遍布在整个燕山山脉的重要关口,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一旦被游牧民族攻破,那么一望无垠的河北大平原将无险可守,时时刻刻处于契丹铁骑的威胁之下,丢幽云则必祸及中原。但是,石敬瑭为了一姓之荣辱,一人之私欲,割让了对汉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要地,使得中原王朝屏障尽失,对后世影响极大,真是罪该万死。
说起宋辽的第一次大决战-高梁河之战,不得不首先介绍一下作为五代十国最牛“钉子户”的北汉,这个弹丸小国虽然君昏臣愚,国小民疲,但却很难缠,他在契丹辽国的扶持下居然比其他比它大得多的割据政权更长命,先后熬死了周世宗和宋太祖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赶上两位雄主一直忙于四处征伐,没有太多精力搭理它,使得他总能在辽国的帮助下逢凶化吉。
直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经过周世宗、宋太祖两位有为帝王的努力,国内的十国军阀已基本平定,只剩下北方的北汉还在辽国的卵翼庇护下苟延残喘。为了统一中原,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的不比哥哥差,在争议中上位的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统帅30万大军开始征讨北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军突入北汉国境。鉴于两位前辈每次讨伐北汉都是因为辽国的出手干涉而功亏一篑,宋太宗首先派遣名将郭进率军绕开北汉国都太原,朝着太原东北方120余里开外的石岭关开了过去。石岭关是契丹人要援助北汉的必经之地,所以,郭进的任务就是彻底打掉契丹人的援军。
负责打援的郭进在冲出石岭关140余里后,到达胡汉交界处的白马山,在这里与契丹辽国的南院大王耶律沙率领的援军不期而遇。两军中间隔着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涧。郭进在仔细观察地形后,发现这里地形复杂,不适合骑兵作战,也不适合步兵过河,便决定以逸待劳,等待辽军过河。可对面的辽军没有忍耐住,他们一看对面宋军人少,骑兵也少,就争先恐后的过河来寻求决战。
面对辽军过河时的一片混乱,郭进决定主动出击,半渡击之,刹那间,宋军如下山猛虎,冲向了正在过河的辽军,在山涧之中,两军爆发血战,郭进在军阵中往来奔驰,率部厮杀,这场混战的结果就是契丹人遭到了惨败,辽军的五位上将当场战死,契丹人溃不成军,郭进乘势冲过大涧,击破辽军中军,契丹人全线崩溃,最后是契丹人的第二路援军耶律斜轸率军感到才止住郭进的追击。
这一战是宋军与辽军的首次正式交锋,宋军完胜。
这时太原城下,一向攻无不克的宋军在此时却遇到了硬骨头,此时的北汉军虽已陷入弹尽援绝的境地,但由于当时北汉还有一位战神级的名将,尚未归降的杨老令公的坚守,使得宋军用尽各种方法都不能攻破太原城墙。最后宋军集中所有主力攻击杨老令公把守的太原城南门,此时宋军的士气到达顶点,几员猛将不顾一切冲向太原城,围战杨老令公。终于,杨老令公独木难撑大厦,自己血战宋军,北汉皇帝却已经出城投降了。半年的血战,北汉平定,至此,一个时代结束了,中华大地重新归于一统。
虽然我在此处引用了毛主席的诗,宋太宗不可能知道,但只有毛主席的这句诗才能说明宋太宗此时的心情。击败辽国援军,攻下太原,平定北汉,宋军此次征伐的全部战略目的已经达到,此时的宋太宗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可能想着自己现在士气旺盛,又受降了名将杨业,就决定趁热打铁,再接再厉,一口气收复幽云十六州吧!
虽然全体将士都有点不满意,还没论功行赏就着急的再度征战,但此时的宋军可是平灭十国,再度一统天下的劲旅,身经百战,英勇无畏,真正能做到军令如山,还是坚决服从军令,向北进发。在向幽州前进的路上,还算一帆风顺,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6月14日,宋军越过太行山,抵达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进入辽境。6月21日,宋军到达易州,易州不战而降。6月22日,宋军抵达涿州城外,涿州在面对面对几十万虎狼之师时,同样不战投降。在这里宋太宗也没有停留,而是连夜行军,在23日凌晨时分,率军抵达目的地——幽州城下。
几乎没有怎么休整,宋太宗马上指挥军队进攻幽州城外由耶律斜轸率领的辽军。皇帝临阵,勇气百倍,如狼似虎的宋军将城外的辽军一扫而空,杀伤近万,耶律斜轸被迫在昌平的山脚下休整。接着,于公元979年6月25日,赵光义下令围城,数十万宋军把幽州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幽州之战打响,宋辽百年恩怨就此开始。
后世很多史学家都批评赵光义不懂兵法,在外征战半年的宋军没有休整就立即出征幽云,导致了此次北伐的失败。但我们如果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一下,这也并不是宋军吃败仗的主要原因。宋太宗这么做也是有他的独到见解的:一是当时的宋军刚刚平灭十国,身经百战,战斗力十分强悍,后来的郭进在石岭关成功大败辽军,也让宋太宗相信契丹辽军并不是那么可怕,宋军完全可以在主力决战中击败辽军,此时刚刚平定北汉,全军挟灭北汉之威,正当一举拿下幽。二是当时距离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20多年,幽云十六州的“华人百万”对中原王朝还是有很大的民族认同的,凭借自己正统华夏皇帝的身份,定能一呼百应,宋军一路上连着受降两州,就说明这一点。三是幽州方面,守城的居然是当时还年轻的汉人韩德让,说不定也能直接招降,毕竟宋太宗此时并不知道韩德让与萧皇后之间那海誓山盟的爱情。
所以,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宋太宗决定抓住时机,远征幽云,虽然他也知道宋军也有很多困难,但是他认为“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时也”,要趁热打铁,不能耽搁。这些原因加起来说明胜算是有的,因此,宋太宗在本次战斗中可以说是精锐尽出,不仅动用了哥哥太祖时期就精心组建的精锐禁军,在进军幽州的途中还相继征发了河南、河中、京东、河北诸州地方军,统兵将领有潘美(潘仁美原型)、曹彬、曹翰、宋渥、崔彦进、孟玄喆(那位投降后的后蜀太子)、傅潜等也都是当时宋军的顶级战将,此次战役,宋太宗几乎是精锐倾巢而出。
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在先秦时期,叫“蓟”,蓟国的国都,燕国灭蓟国后,迁都于此,才改名“燕京”。五代宋初时,它又叫“幽州”。因为幽州地处燕山山脉的重要关口,是东北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要地,所以,历代王朝对幽州的城防极为重视。幽州城墙高三丈,墙厚一丈五,周长36里,四周设8门。南北九里,东西七里,是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城市。辽国方面负责守城的就是《燕云台》里萧燕燕成为皇后之前的白马王子情人韩德让,他虽然是一个汉人,但他还在很小的时候,老家幽云就被石敬瑭卖给了契丹,而且他还深得当朝皇后的特殊关爱,因此,他对宋朝也没什么归属感,想要策反他几乎不可能。
虽然如此,但到目前,宋军的进展还是相当顺利的,击退援军,大军围城,一切都朝着对宋军有利的方向在前进。宋太宗所有的战略设想都已实现,随之就开始了猛烈的攻城,宋军数十万人开始不分昼夜的攻城。但幽州作为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战略重镇,那城防可不是太原城能比的,城高墙后,加之宋军此次是翻越太行山,一路急行军,根本没有携带任何重型的攻城抛石机,而且在幽州城外也没有大面积的树林,宋军只能以血肉之躯硬爬城墙。
后来,宋军又想到了掘土进城的办法,宋军顶着枪林箭雨掩护工兵到城墙底下,然后就开始打洞,计划一直挖到地基底下,用木料支撑起地基,再等人都撤出来了,放一把火把里面的木料都烧掉,这样没有承重的城墙就会轰然倒塌。宋军将士前赴后继,重重围困,达到了“围城三匝,穴地而进”的地步。这期间,对城内辽军也很有震慑,辽军守城的一个指挥使李札勒存带着200个部下逾城出降,随后,顺州守将刘廷素、蓟州守将刘守恩相继率部降宋。
辽国方面,体弱多病的辽景宗耶律贤在六月三十日闻知南京被围,耶律斜轸的援军太少而不能进援,于是派遣在石岭关被郭进大败的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后来又怕这老头不靠谱,又加派契丹“战神”耶律休哥统帅五院军精锐驰赴前线援救。
公元979年7月6日,这一天,耶律沙的大军已至幽州,宋太宗督帅诸路宋军攻击,两军战于高梁河,虽然宋军再次把耶律沙打的大败而逃。但当时的宋军已经过连续近二十日不停地攻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虽然战胜,但并没能扩大战果。
这时,令宋太宗和诸位将领始料未及的是,“战神”耶律休哥的二路援军3万人终于杀来了。“战神”就是“战神”,深谙兵不厌诈的道理,他让士兵人人手持两把火把向前冲杀,黑夜里猛一看辽军就多出一倍兵力,这时的宋军将士经过连番苦战,都有点蒙圈,看一下来那么多契丹骑兵,心里已经发怵,不敢接战,打算据守高梁河抵御。
耶律休哥先收容了耶律沙的败军,并让他们作为疑兵回去再战,从正面吸引、牵制宋军。自己与那位无所事事的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从耶律沙的左右翼挺进,乘夜夹攻宋军。实行两翼包围的钳击战法,这就是骑兵的优势,在平原地区作战,最容易实现对步兵军团的战略包抄。
战斗激烈非常,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中三箭仍然奋力冲杀。对于宋军来说,战局瞬间恶化,但宋太宗当机立断,调围城宋军前来助战,宋军全营皆起,迎向来袭辽军。但最要命的时刻来了,城中的韩德让一看攻城部队被调走了,知道自己的援军已至,也开门列阵,四面鸣鼓,里应外合,响声震天动地。耶律休哥则继续率部猛攻。
这时宋军终于发觉自己已经被人家反包围了,虽然有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的高级防守阵法,但此时宋军连日苦战,前、后、左、右都是敌人,宋军虽然仍然奋力搏杀,但还是无法抵抗辽军的猛攻,只能纷纷后退。这时正面的耶律沙也从疑兵变主力,从后面追击上来,而休哥与斜轸两军也对宋军实行超越追击。
多路围攻下,宋军大败,死者万余人,连夜南退,溃不成军,宋太宗也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军士。近臣见形势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请宋太宗乘坐,急速南逃。史料记载他逃跑时身中两箭,当天在幽州城下,宋军全军崩溃,阵亡十万余人,兵仗、器甲、符印、粮草、货币丢弃无数,数十万人被分割保卫,各自为战。宋太宗在8日逃到了涿州,当时败兵还没到。他又绕过涿州城,直奔金台屯,见诸军尚未到达,才敢停住“车驾”观望。
到九日,宋太宗见诸军仍然未到,便使人前往打探,这才知道诸军仍在据守涿州,都以为皇帝已经战死了,正计划策立正宗的宋太祖的儿子“八贤王”赵德昭为帝,宋太宗这下急眼了,别大败一场把皇位也给弄丢了,于是急命崔翰往传诏命班师。至此,高粱河战役结束。
此战,宋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在宋太宗,从战役起始阶段到最后,宋太宗一连串犯了骄傲轻敌、指挥失误等错误,直至最后战败。
首先,即便你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拿下幽云,但最基本的“围城要阻援”的军事常识你要懂得,而宋太宗在全力围城的时候,却没有派任何兵力在辽军的必经之地担任阻援任务,也没有一举歼灭剩下的耶律斜轸残部。
其次,屯兵坚城之下,切记天长日久的消耗战,攻城不利就应该转变战略重点,改攻城为打援,留下部分围城部队后,自己的主力应该提前占据要道,以逸待劳,待辽军后来的主力到达后再开始主力决战,其效果要比被动迎战好很多。
还有就是连日攻城,证明城内辽军战斗意志很强,不容易招降,那就要“围四缺一”,那样守城的韩德让在连番苦战后就会弃城而逃。不要四面围攻,逼得敌人不得不跟你死磕到底。
最后就是千方百计阻止城内守军的信息来源,不让他们知道外面援军的到来,还有可能在援军到达前攻下幽州,这方面前朝是有成功战例的,当年唐太宗围攻王世充困守的洛阳城时,也是在围城的同时,千方百计的切断信息来源,不让王世充知道窦建德援军的到来,最后被唐太宗逐一消灭。
高粱河之战和再过七年后的雍熙北伐作为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给日后的宋朝军事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在这两次大战中所使用的都是宋朝的开国精锐,由于主帅的不当指挥而使自己精锐尽失,给后世带来很大的恐慌,直接造成了日后的宋军士气低下,连战连败,到澶渊之盟时宋对辽已然完全处于下风。另一方面宋太宗的对武将的不放心,实行“将从中御”的遥控指挥战术和派不懂军事的心腹担任随军监军的制度严重束缚了前线将领的临场指挥灵活性,使指挥系统严重僵化,并直接对后世军事造成极大的影响。致使宋朝将领们在面对后来西夏的侵略时也显得束手束脚,直到最后的“靖康之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