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膑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膑刑是什么)
孙武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吴起(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有“中华榜首名将”之称,终身从无败绩,载入《资治通鉴》。
吴起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历史记载吴起一生指挥大小战役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平局十二次,无一败绩,可谓是常胜将军!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使魏武卒名动天下。
魏武卒鼎盛时期达五到七万之多,魏武卒也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尉缭子有言: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吴起也。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策》作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出自芈姓。楚国白公胜后裔,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
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主要成就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平生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攻楚三次,大破楚军,攻入郢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攻韩魏歼灭30万。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白起据二分之一,后世人称其为“人屠”“杀神”。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当中就包括“齐将孙膑”。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王翦而已。
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膑。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孙膑亦位列其中。
王翦(?-公元前220年),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秦王尊其为师。
王翦
统一中国后,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后世尊王翦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王翦毕生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王翦不光会打仗,还懂为臣之道,对韬光养晦这四个字深有研究,他被普遍认为是战国时期最有政治智慧的将领。这与惨遭君主杀害的白起、李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世的人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便是其中之一。
王翦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他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国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绩辉煌,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史记·王翦白起列传》)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令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赵破匈奴之战:赵孝成王末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此战役是文字记载中首次大规模对匈作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后为赵括所取代,致使长平之战惨败。九年后,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唐德宗时,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赠临城伯,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成就:破燕拜相。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燕王于是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
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
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乐毅(yuè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乐毅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几亡其国,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西汉文学家刘向评价道:“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唐朝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白起而已。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人,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时代东方六国八名将之一。
赵奢
赵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享年约60余岁。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奢曾对赵国平原君赵胜提过自己曾经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为上谷守。
主要成就:阏与破秦。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军救赵,出奇计,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通过这次胜利,赵奢一战成名,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与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的高级官员,阏于之战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第一次在大规模野战中被击败。
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问家事,“其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而他的忧虑,最终得到应验。赵奢死后,赵括为将,果然在长平之战大败于秦军,为秦军所杀,赵军全军覆没被坑杀四十余万。
清初思想家、政论家唐甄评价其:“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田单(dān),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今山东临淄市)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国远房宗室。
田单
赵奢时期的赵国集中了燕国乐毅、齐国田单这样的来自各国的名将。据《战国策》记载,阏与之战后,田单曾与赵奢论兵。田单与赵奢的主张相反,认为兵士数目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兵士数目多会影响国内农耕,造成粮食供应困难,是"自破之道",因为古代帝王的兵力不过三万,便可令天下诸侯臣服,但赵奢却认为当时必须具有十万、二十万兵力才足够"服天下",这也是田单不服气赵奢的地方。
不过赵奢随后表示,古代天下分为万国,最大的城不过三百丈,最多的人口不过三千家,用三万兵攻或守,对将帅来说没有困难。可是当时存世的,只有战国七雄,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可谓比比皆是。以三万兵野战未可言必胜,围城更加不用指望。他认为田单不只不懂得用兵,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更少得可怜。田单听了,感叹自己没有想得这么深远,自愧不如。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安平君田单”。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赵奢、廉颇、李牧、王翦而已。及至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田单。
【各位看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可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交流哦,一键收藏,谢谢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