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国医大师”的称号,已经成为了医学届的最高点,里面有很多的医技高超的医生,但是说到了历史上能够到得到中医最高称号的,几千年下来也不过只是寥寥数几人。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一位大师,一个你从小时候的课本里,到你老了你的孙子也会知道的人,他就是-孙思邈。
他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500年,而且还会流传下去,你一定会问他是如何做到流传千年的,他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嘛?我们从他的历史中,寻找一点点答案。
孙思邈的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很受百姓尊敬,可从小他却没有把当医生作为一生的追求。
公元541年,孙思邈出生在一个陕西的农民家,从小就很聪明。父亲读过书,但却没有中榜,于是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孙思邈身上,希望孙思邈将来能光宗耀祖。
可是孙家本来就不富裕,并且孙思邈身体从小自弱多病,免不了求医问药,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觉得得很对不起父母,又看到附近的邻居也没有钱看病,由此才萌发了学医救人的念头。
但孙思邈很孝顺,不愿违背父亲的意愿,于是他就在完成作业之后偷偷地学习医术,并且把借来的医书整部进行抄录了下来然后去背诵下来。
除了孙思邈的父亲之外,其他人都不反对孙思邈学医,家里亲戚朋友生病了都找孙思邈来看病,这使得孙思邈学习更加喜欢学习医术了,临床治病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而一个意外改变了孙思邈父亲的想法。一天,孙思邈的父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时候,眼前一黑,突然摔倒在地,连话都说不出来,家里瞬间就乱成了一团。
见到此场景,孙思邈马上跑到父亲的身边进行号脉,并跟母亲说出了父亲的病症和治疗的方法,母亲半信半疑,但还是去药铺,熬好之后给父亲喝了下去。
一副药下去,孙父的脸色渐渐变好,说话也利索了起来。他改变了看法,同意了孙思邈的学医,同时给孙思邈立下了一个规矩,以后要是给人看病的时候,要不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的去对待。
得到父亲的认可后,孙思邈一头载入医书之中,他求学的道路漫长且艰辛,但那个时候,医学的体系并不那么完善,孙思邈便开始钻研医书,谨慎实践,不断的提高医术。久而久之找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
唐贞年代,长孙皇后身体不舒服,唐太宗派人去请孙思邈进宫治病,等孙思邈进到宫里,太医都炸了锅。在他们心里,孙思邈地位低下,不过是个民间的大夫,一点礼数都不懂,怎么能给人治病呢?
听完太医们的议论之后,唐太宗也有点犹豫,这时候孙思邈自告奋勇地说道,自己可以悬丝诊脉,只需要一根丝线系在皇后的手腕上,便可以诊断出病况。
不一会,孙思邈就把治疗的方法给了出来,只需要在皇后的左手扎一针就可以了,再吃几次药剂就可以了。按照他的方法,皇后很快就痊愈了。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孙思邈高超的医术以及过人的智慧。
有人统计,孙思邈一生一共做到了24个第一: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创立阿是穴的专家;第一个用草药喂牛等等…
这一辈子,孙思邈没给子孙们攒下多少物质财富,留下只有药王的名声和父老乡亲的思念,
身为医者,孙思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