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年,在齐、魏、韩、赵、秦、楚、燕七国中,魏国曾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究其原因,首先,魏国在三家分晋时,分得了河东地区,此地区生产较发达,经济基础较好。
历史人物孙膑简介(孙膑孙膑简介)
其次,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任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上,魏国逐步废除了世袭的禄位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制度,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封建地主政权。
在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开荒,兴修水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军队建设上,建立了“武卒”制度,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魏国日益强大起来。以至于在魏惠王时期,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
而齐国当时并不是很大的诸侯国,但在后面的发展中却发生了局势的逆转。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力逐渐强盛。
在魏国不断向东扩展的形势下,齐国为了同魏国抗衡,便利用魏国与赵、韩之间的矛盾,开启了对魏的斗争。
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同魏国抗衡,先向卫国发动了进攻,而卫国位于赵、魏之间,夺取了卫国,就取得了战略上的有利地位。
卫国原是魏国的属国,现在赵国要将它变为自己的属国,魏国自然不会同意。
魏国以保护卫国为借口,出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与齐是盟国,当邯郸告急时,赵国便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此时正在图谋向外发展,因此答应救赵。齐威王随即召集大臣来商讨救赵的办法。
齐相邹忌主张不去救赵,齐将殷干朋则主张力救赵国,并认为不救不仅对赵国失去信用,对齐国本身也不利。
他从齐国的利益出发,提出了一个先让赵、魏两国相互攻战,等到两败俱伤之时,才出兵救赵的战略方针。齐威王同意了殷干朋的意见。
齐国于是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阳陵,以牵制魏国,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齐军主力则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出兵救赵。
公元前期353年,魏国攻破了赵都邯郸。时机已成熟,齐威王命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救援赵国。
孙膑
孙膑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年轻时他曾和庞涓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他自知能力不及孙膑,便伪造了罪名,私用刑法割断孙膑的两脚经脉,并在他的脸上刺字涂墨,妄图使他永远不能抛头露面。
孙膑忍辱负重在魏国多时,直到有一天他听说齐国使者来到魏国,便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见了使者。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将他藏在车子里,带回了齐国。到了齐国后,孙膑得到了将军田忌和齐威王的赏识。
这次齐军救赵,威王到齐后打算派孙膑为主将,但孙膑不想把自己的名字暴露出来,于是推说自己是受刑身残的人,不宜为将。
齐威王便改用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大举伐魏救赵。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以解邯郸之围。孙膑不赞成他这种打法,他说:
“要解开乱成一团的丝线,不能用手硬拉硬扯,要调解别人打架,自己不能帮助去打。派兵解围的道理也一样,不能硬碰硬,而应该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冲其要害,使敌人有后顾之忧,自然就会解围了。现在魏、赵相攻,已经相持了1年多,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自己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如果你统率大军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魏军必然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不但可以解赵国之围,同时又能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我们打败它。”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率齐军主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军。大梁是魏国政治经济中心。
庞涓得知大梁危急的消息,大惊失色。魏军不得不以少数兵力留守邯郸,而以主力急忙回救大梁。
这时,齐军已将地势险要的桂陵作为作战区域,在路上阻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长途跋涉使士兵们更加疲惫不堪,而齐军则是占有先机,士气旺盛。
因此,面对齐军的阻击,魏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终于惨败而归。
在桂陵之战中,魏军虽然败了,但仍具有一定实力,并未因此而放弃邯郸。
后来,秦国不断向魏国进攻,魏国没有力量同时与多国对抗,才放弃了吞并赵国的打算。
如果说桂陵之战打击了魏国的锐气,那么后面的马陵之战,则直接导致了国力的衰败。
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田忌认为如果不去救韩国,韩将有被吞并的危险,于是主张尽早救之。
田忌
孙膑既不同意不救,亦不同意早救。他认为:
现在韩、魏两军均未疲惫,如果立刻发兵去救,将陷入政治上被动听命于韩、军事上代韩受兵的困境,并且胜利与否也没有把握。
那怎么办呢?
首先,向韩国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等到韩国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救援。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并亲自接待韩国使者,暗中答应出兵帮助。韩国倚仗着齐国的帮助,坚决抵抗。
韩、魏先后5次交战,韩国均失败了。
韩国向齐告急,齐威王认为时机已到,又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攻魏救韩。
孙膑又使出了之前“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直接向魏都大梁进军。
魏国主将庞涓立即把军队从韩国撤回来,这时,齐军已经越过齐国边界,进入魏国的国境了。
孙膑知道庞涓已从后面赶来,于是对田忌说:
“魏国的军队素来强悍英勇,看不起齐国,我们应该装着胆怯而逃亡的样子,诱魏军中计。现在我军进入魏国境内已有很远距离了,可以用减灶之计。我们齐军今日进入魏地,在宿营地做10万个灶,明日只做5万个灶,后日到宿营地也只做3万个灶,逐日减灶,这样魏军就会认为我们怯战,逃亡士兵很多,他们必然趾高气扬,日夜兼程前来追逐。这样,不但消耗了他们的力量,而且麻痹了他们的斗志。”
田忌采纳了他的计划。
庞涓回兵进入国境,一路之上,庞涓为了了解敌情,仔细地观察了齐军安营的地方。
他们追了3天,虽然没追上,庞涓却很有把握地认定,齐军逃亡的士兵已过半数。他决定甩下步兵,只率一部分轻装的精锐部队,快速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了庞涓追兵的行程,认定他晚上必然会到达马陵。而马陵位于两山中间,道路狭窄,便于埋伏官兵。
孙膑命令士兵将道路两侧树木全部砍倒,只留下最大的一棵,其余的树乱七八糟地横在路上,以阻塞交通。
在留下的那棵树的东面,他剥去了一大块树皮,露出了白色的树身,在上面用黑字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
孙膑又安排了1万弓箭手,分成两队埋伏在道路两旁的险要处,吩咐他们只要看到树下的火光一亮,就立即朝树下放箭。
他又调遣一部分军队隐藏在离马陵不远的地方,只等魏军一过,便从后面截断退路。
当晚,庞涓率领轻骑进入马陵道,他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棵大树露出白木,上面有着一行字,但瞧不清楚,于是他叫士兵点起火把来看,看完后庞涓心里一惊,知道又上当了。
庞涓
此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四散而逃,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愤恨自杀。
齐军乘胜进攻,大败魏军,俘虏太子申。
马陵之战重创魏国。
接着,齐、秦、赵从东西北三面夹攻魏国,后来到“会徐州相王”时,强盛一时的魏国终于屈服于齐国,战国的形势由此发生重大转折,齐国代替魏国而称霸诸侯。
在桂陵、马陵这两场战斗中,孙膑将《孙子兵法》的“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略指导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与发挥,让我们后人看到,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功课可以做,从古代智者身上便能习得。
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有价值的事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