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这将是不同于以往的读书笔记,准确来说这并不是一本书的读书笔记,而是关于一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的读书笔记,这系列笔记是整合了8本书及一部纪录片的内容,分享这所教育史上神话般大学的历史。
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和那段时期的的人物的故事老早就阅读了,但是一直没能行动(重度拖延),8月的时候终于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关于西南联大的小书单,这份书单源自于去年读完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因为在这本书的每一章后面有少则20,多则70的文献引用,作者阅读量之大,涉猎面之广,着实让人佩服,正是这些引自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勾起了探索的欲望。附上我的小书单,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和我一起共读。
基础:《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故事(西南联大的故事及精神)
延伸1:《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
延伸2:《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上下册)》《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
延伸3:《西南联大》及与之配套的5集纪录片《西南联大》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这本书由美国的易社强(JohnIsrael)教授倾二十年之力写就,作者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实际上西南联大真正的历史是无法用文字书写的,而我能与诸位分享的只是这样一部西南联大史。”
易社强是西南联大荣誉校友。早年就读于威斯康辛大学、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1973年11月,作者受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先生介绍参加了台北校友纪念联大诞辰36周年的聚会,随后被这一特殊的群体所吸引。1974年4月,一些在纽约的联大校友邀请作者参加聚餐,想和作者聊聊他们的母校,作者在这次聚会上成为了西南联大的“荣誉校友”。1980年,作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中国大陆待了6个月,拜访了更多的校友和教师。1984年12月,在台北做了8个月的调研,再次与当地的校友、教师交流。1986年9月,在北京和昆明开始了为期1年的深入调查研究。1988年11月,和大约800名校友聚集昆明,共同庆祝联大成立50周年。1998年,本书英文版出版,2012年,本书饶佳荣译本出版。
何炳棣先生称赞这本书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书中生动叙述了联大到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史料扎实,分析精湛,人物跃然纸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内容简介
《在西南联大》
《在西南联大》是汪曾祺的散文集,记录了其在西南联大生活和学习的故事。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西南联大读过书,也在昆明教过书,除家乡高邮和北京外,这是他一生待得最长的地方。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杨早在《西南联大与汪曾祺》一文中这样说:“非常粗略地清点一下《汪曾祺全集》,提到‘西南联大’有140余处,提到‘昆明’有700余处。在一位作家250多万字的生平文字中,有这样的出现频率,其重要性绝非等闲。”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梅贻琦,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38年12月的西南联大第九十八次常委会议决定,联大常务委员主席任期定为一年,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校长按年轮值。后因张伯苓、蒋梦麟都在重庆任职,实际轮值制度未能执行,而是一直由梅贻琦担任,直到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结束为止。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正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关键时期:物价飞涨,生活紧张,到处筹款,经常跑警报,生命财产没有保障,校务繁重,为了维持联大,争取科研、教学经费,和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打交道等等。
上午十点至联大办公处,因新年假只一天。午饭后1:05警报,1:40敌机八架来,4:00解除,闻所炸为巫家坝及石龙坝。六点后城内电灯有停息者,但不久即逐渐恢复。晚六点至共和春为唐绍宾、段晚英证婚。——《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1941年》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易社强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写道:“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职员工离开,北大的领导工作就落在秘书长郑天挺的肩上,几位留校的老同事也参与其中,并为之出谋划策。8月25日,四个日本宪兵约见郑天挺,……随后,日军在全校范围内设置岗哨。”
1940年初,梅贻琦让郑天挺担任联大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原约仅任半年,却不想竟是做到了1946年3月。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这本书便是其日记合集,起1938年1月1日,讫1946年7月14日,中间有部分遗失。日记的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
七时半起。八时入校治事,今日始以上午办公。九时十五分至五十五分授课一堂。十一时治事毕,归。……又五分钟闻飞机声,继而炸弹倾筐而下,似在城东南,一时黑烟大起,时一时四十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1941年》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
许渊冲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钱锺书先生,1941年入美国志愿空军任英文翻译,1948年留学巴黎大学,1950年底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曾获国际翻译界顶尖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获奖者(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曾获国家汉办“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国家文化部授予其“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这本书是许渊冲先生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性散文集,内容涵盖许先生对西南联大里老师、同学、生活的回忆,全方位展现西南联大里的态度风骨与校园生活。
1938年入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课堂上,居然亲耳听到朱自清先生讲《古诗十九首》,真是乐何如之!清华、北大、南开的名教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追忆逝水年华》
《重走》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所作。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1600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中这样评价杨潇:“总有人时时转身朝向过去,从纸上到路上,在废墟上重拾记忆。”
南都2021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给出的评语:“这是一部厚重又鲜活的、融合了旅行文学、文献综述、亲历者口述史、田野调查的跨文体著作。作者以自己的足迹丈量了伟大前辈们的心灵跨度。”
《西南联大》
2018年是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80周年。以此为契机,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推出了5集纪录片《西南联大》,每集52分钟,着重呈现战火纷飞中的联大师生艰难治学和蜕变的经历。《西南联大》这本书是在纪录片文稿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口述内容、独家采访和图片后出版。书和纪录片可同步配套使用。
>>专注个人成长、终身学习促进者<<
>>点赞和转发是最大的鼓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