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普及性的特点,是传承历史教育最重要的媒介,她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
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日本国内没有统一发行的历史教科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随便编写历史课本,日本官方前后授予10家出版社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发行权。
这些出版社都带有权威性,基本代表政府的态度。战后日本的政治呈现多元化的色彩,一些右翼势力利用日本在国际化道路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国粹主义出发鼓动民族主义情绪。
班田收授法是什么意思(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中国历史对日本历史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一些政治实力出于担心中国历史的内容会在日本社会引起社会心理和历史观念的变化,影响国家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的内容就有着不小的删改。
80年代初期的历史教科书中对汉朝历史,尤其是文化的内容有大量描述。其中日本书籍社1981年版的教科书最为详尽,包括了军事扩张、丝绸之路、江南经济、造纸术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军事扩张的内容中包含日本国内国家向汉称臣的记载。
汉帝国强大后,周边各民族的国王纷纷向汉朝称臣朝贡,以求他们作为该地域统治者的地位得到汉朝认可,维持、发展自己的势力。其中,也包含日本的小国的国王。——《日本书籍社1981年版》
但到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日本教科书中的内容描述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包含10家官方认证出版社中的5家。此后的内容描述也是不断删改,最终关于汉的篇幅大为缩减,尤其是关于文化的内容,不少出版社干脆直接删除。
保留篇幅最多的是汉朝军事扩张、同周边民族矛盾和金印册封制度的内容。淡化汉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这或许是为了后面甲午战争日本入侵朝鲜的内容作铺垫。
渐渐改变了汉朝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原有的形象。在21世纪现行的日本教科书中,汉朝多被描述为单纯依靠军事扩张或者带有文化优越感,歧视他国的强国形象。这点从教科书中只保留象征臣服汉的金印册封制度,而有意删除一些国家是主动称臣的内容中可以看出。
当然记载日本群岛内某国曾向中国称臣的内容自然也遭到了删除。
隋朝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同日本的联系却很密切,人们熟知遣唐使,殊不知在此之前还有一大批遣隋使。
也正是如此,日本历史教科书80年代的版本中,隋朝占有不小的篇幅。开通大运河、远征高句丽、行科举制度、均田制等等。无论是文字描述还是占有的篇幅,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隋朝的好奇和憧憬。
隋继300年后统一中国全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隋朝的出现,对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朝鲜半岛的百济、高句丽、新罗向隋朝进贡。日本如果不那么做的话,也会被逼那么做吧。隋因为大军进攻高句丽等不当行为,约30年后灭亡。——《扶桑社2005年版》
但到了21世纪,无论哪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量删减了有关隋朝的内容,更有甚者干脆一笔带过。基本上是简单提一下隋朝的建立以及其对周边国家的军事威胁,连灭亡的原因都懒得描述了。
强大起来的唐朝向四方开拓领土,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文化也繁荣昌盛——《学图出版社1980年版》
鉴于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深,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唐朝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法治国家,她军事强大,疆域广阔,以一个多民族国家和国际化大国的形象存在。不过关于唐朝的内容,90年代绝大多数的出版社的教科书进行了删改和变化。
首先有关经济制度租庸调的内容被删
东京书籍和清水书院等三家出版社直接删除了有关租庸调的文字内容。这就导致日本学生在学习大化改新那段历史时,不知道日本推行的班田收授法是以租庸调为蓝本的,显然是别有用心。
二.删除或淡化唐朝文化强盛的内容
日本文教、书籍两家出版社删除了关于唐朝文化的内容;大阪书籍社大量删除了唐朝的多民族和国际化特色,唐朝开放的国际化特色被淡化了。
譬如删除掉“唐朝欢迎外国人,从中挑选有能力的人担任政府官员”、“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加入了各民族文化,国际化的唐文化昌盛”等内容。80年代初期大阪书籍社历史教科书中所体现的对唐文化的憧憬感情已经渐渐消失。
第三,不断强调唐朝对周边的军事威胁
清水书院版教科书特意强调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的威慑,而淡化唐文化对周边产生的积极影响:“而如此强大国家的出现却引起朝鲜、日本等周边诸国的巨大不安。”日本文教、学图出版社版教科书都增加了“将势力扩展到朝鲜半岛、中亚和印度支那半岛”的内容。
日本教科书在关于唐朝的叙述中,存在和对汉朝叙述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偏重于唐朝军事力量上的阐述。于此同时,还将唐王朝维护国家统一的行为定义为对外的侵略扩张。
一个国家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内容,最能反应一个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显然战后的日本并没有正视历史,而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