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明兴宗(明兴宗帝号是谁)

明兴宗(明兴宗帝号是谁)

明兴宗(明兴宗帝号是谁)李九江,名景隆、小字九江,祖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夫驸马都尉、曹国公、追赠陇西恭献王李贞,祖母是朱元璋的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父亲则明王朝的开国元戎曹国公、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拥有如此的深厚背景,李景隆绝对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

李九江,名景隆、小字九江,祖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姐夫驸马都尉、曹国公、追赠陇西恭献王李贞,祖母是朱元璋的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父亲则明王朝的开国元戎曹国公、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拥有如此的深厚背景,李景隆绝对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平辈人当中,除了虞怀王朱雄英、明惠帝朱允炆、秦隐王朱尚炳、晋定王朱济熺、明仁宗朱高炽等等这些朱元璋的亲孙子和靖江王朱守谦(朱元璋长兄追封南昌王朱兴隆的嫡长孙)之外,李景隆的地位是最高的!也是平辈中除了朱元璋的亲外孙之外,唯一与朱元璋有血缘关系的异姓。

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画像

曹国公、追赠陇西恭献王李贞画像

明兴宗(明兴宗帝号是谁)

明兴宗(明兴宗帝号是谁)

洪武十七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追赠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两年之后的洪武十九年,李文忠的嫡长子李景隆正式袭封曹国公,成为了明王朝的第三代曹国公。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提出了讲一讲:一、李贞的陇西王、李文忠的岐阳王属于追赠性质、是不能世袭的,所以李景隆的祖父和父亲死后虽然都成了明王朝的郡王,但李景隆却不能承袭郡王爵位,他只能承袭李贞、李文忠父子生前的曹国公爵位。二、李文忠虽然是首封曹国公,但朱元璋为了给二姐夫李贞提高提高待遇,借着李文忠受封曹国公的机会、顺带着也将李文忠的父亲李贞由恩亲侯晋封为了曹国公,父子同爵。所以,明成祖朱棣的大舅子、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嫡长子徐允恭(辉祖)是第二代魏国公,而李景隆却是第三代曹国公。

曹国公、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画像

因为明成祖朱棣曾经“指导”过史官们的工作,所以明王朝官方的史料、档案中对李景隆的记录相对都比较负面。后来清王朝编纂的《明史》也大体参考了明王朝的官方史料和档案,基本维持了明王朝对李景隆“虎父犬子”“纸上谈兵”的“原判”。“靖难”期间,率领数十万大军围攻北平,结果却让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父子里应外合,打得丢盔弃甲、灰溜溜逃回了南京。当燕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李景隆又跟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向朱棣举起了白旗……总而言之就一句话——“李景隆这货就是个草包!”可仔细品一品《明史》中关于李景隆的记录,您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内容都非常值得玩味。

《明史·李景隆传》

(洪武)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这是发生在洪武年间的事情,朱元璋何许人也?那可不是个只认裙带关系的主儿!如果李景隆真的是个“草包”,您觉得朱元璋会仅仅因为他是自己二姐的亲孙子,就让他去主持练兵并执掌左军都督府吗?封个太子太傅没问题、反正也就是个虚衔而已,可让李景隆主持练兵、而且还把左军都督府也交给他,未免有些太过轻率了,不是吗?这是第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

曹国公李景隆画像

《明史·李景隆传》

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

这也同样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李景隆率军围攻北平,在都督瞿能即将攻破张掖门之时,李景隆居然忌惮瞿能会立下大功而阻止他继续进攻!这里面存在一个逻辑性错误,彼时李景隆是节制数十万大将军的大将军,瞿能再能打、那也是李景隆的下属,即便他攻破了张掖门、甚至是拿下了整个北平城,难道说这个功劳就是瞿能一个人的吗?作为北平战场的最高统帅,无论下属谁立了功,都是他李景隆“指挥有方”,难道不是吗?反之,如果打不下北平,第一个要承担兵败责任的肯定是他李景隆这位主帅!仅仅是因为忌惮部下立大功,就放弃即将攻破的张掖门,李景隆这思维未免太过“奇特”了……显然,这是一个有悖正常逻辑的行为。

《明史·李景隆传》

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燕王即帝位,特进景隆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建文四年,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与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将朱棣和燕军迎进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终……事后,李景隆以降将之身仍被朱棣封为了光禄大夫、左柱国兵保留了曹国公爵位,而且在朝议时位列群臣班首!这里面也是有点说不通的地方。李景隆虽然是明成祖朱棣的表侄儿,可他毕竟是降将,而且还是在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才投降的。就算朱棣为了安抚建文旧臣,给他加官增禄足矣,为何还要让他位列班首?而且李景隆居然还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要知道,朱棣可不是个顾念亲情的主儿!亲侄子都能灭,何况表侄儿?再联系之前李景隆开城投降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李景隆早已私下里与朱棣达成了某些默契?甚至当年在北平一败再败,是否是李景隆故意为之?否则,李景隆焉敢自命功臣?

电视剧《山河月明》中,给出的答案是:李景隆是被建文帝朱允炆“赶鸭子上架”,不得已才与表叔朱棣兵戎相见。战场之上,李景隆依旧念及朱棣的旧情分,根本没打算赶尽杀绝,甚至私下里还尊称他一声“殿下”。当然,这是戏说,我们不能完全当真。但某些方面,还是有些说道的。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虽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但他只比朱元璋小十一岁、却比表弟朱棣大二十一、比表侄儿朱允炆大三十八岁!换句话说,李景隆虽然是朱棣的表侄儿,但他跟朱棣等人的年龄差并不大,尤其是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时,李景隆跟这帮年龄相对比较接近的表叔还是有很多交集的。反之,朱允炆虽然跟李景隆平辈,但实际上已经相当于是“两代人”了。更何况,朱允炆出生时,明王朝已经建立、上下尊卑也已经明确,李景隆再想像从前那样论叔侄、兄弟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单纯从私人感情上而言,李景隆与朱棣之间应该是要比与朱允炆亲近些的。

作为明王朝的曹国公、执掌左军都督府的高级将领,藩王造反、他李景隆有义务协助彼时明王朝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去平乱。但人家那是“窝里斗”——亲叔叔跟亲侄子“争家产”!李景隆一个表亲掺和进入,到头来很可能里外不是人……打赢了,谁又敢保证朱允炆不会忌惮他“功高震主”,将来李景隆恐怕更加没活路,朱允炆那可是个能把亲叔叔逼得自焚的主儿,手黑着呢!打输了,李景隆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毕竟南军的败军主帅又不止有他李景隆一个,还有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的亲家耿炳文!朱允炆既然留下了耿炳文的命,短期内就不会杀掉李景隆。如果跟朱棣血战到底,一旦将来朱棣打赢了,那李景隆更加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彼时对李景隆最为有利的办法就是——既听朱允炆的话、又不彻底得罪朱棣。这或许才是为何李景隆手握数十万大军,却让朱棣打得一败涂地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压根儿没想真跟这位表叔死磕!甚至私下里早已达成了某些默契。至少在打开金川门之前,李景隆应该已经得到了朱棣的某种承诺。

《明史·李景隆传》

帝始诏景隆还,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

《明史》中的这段记录也非常有意思,在燕军兵临南京城下之前,建文帝朱允炆曾经派李景隆作为使者、去跟朱棣谈判,想要割地求和。这对表叔侄到底谈了些什么?有没有私达成什么默契?没人知道!但在不久之后,李景隆却打开了金川门,把朱棣迎进了南京城。试问,这世上有那么多巧合吗?显然,李景隆跟朱棣之间肯定是有“故事”的,这或许才是后来朱棣给李景隆加官增禄并让他位列群臣班首的原因所在。如果李景隆仅仅是一个被迫开城投降的降将,您不觉得朱棣的行为太过反常了吗?

正是因为李景隆早已与朱棣达成了某种默契并且打开金川门将朱棣迎进了南京城,所以他理所当然是功臣!而且,李景隆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朱棣手下的朱能那些人却并不这么认为——“老子拼死拼活这么久,结果却让李景隆这么个投降的货爬到了头上!”他们心中自然是不高兴的。还有朱棣的胞弟、周定王朱橚,跟李景隆这个表侄儿也有过节!由“分赃不均”引发的权力斗争几乎在所难免……

《明史·李景隆传》

永乐二年,周王发其建文时至邸受赂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诏勿问。已,成国公硃能、吏部尚书蹇义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亡何,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于是夺景隆爵,没其财产。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朱橚、手下最得力的大将朱能等人纷纷出面针对李景隆,朱棣还能怎么办?只有牺牲李景隆了!如果不牺牲李景隆,自己内部就会出大乱子。毕竟,朱橚、朱能那些人相对于李景隆而言,对朱棣要重要得多。两弊相权取其轻,这是正常逻辑。但朱棣对牺牲李景隆应该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有些理亏的,所以最后朱棣仅仅是削去了李景隆的曹国公爵位、将他软禁了事,并没有要了他的命,李景隆一直活到了永乐末年。此外,《明史》中关于李景隆绝食的记录也比较有意思,如果李景隆在“靖难”期间没有跟朱棣达成某些默契、仅仅是被迫投降,那他被朱棣拿下之后绝食是要说明什么呢?只有李景隆认为自己是有大功的,被拿下之后绝食抗议才能讲得通,不是吗?所以,或许电视剧《山河月明》中的那位李九江才更加接近真实历史上的李九江……

历史这东西终究是人写的,朱棣历史削了李景隆的爵并将其软禁,作为皇帝,他必须是“永远正确”的!那就只能是李景隆本身有问题了,不是吗?于是便有了史料中的那个“纨绔子弟”李景隆。到清朝编纂明史时,早已时过境迁,张廷玉等人就更加没必要再去替李景隆翻案了——“明朝怎么说他,咱们清朝照抄就是了,反正这个锅也不需要咱们来背!”

上一篇: 蛇在哪里冬眠(冬天蛇在哪里冬眠)
下一篇: 蒋中炜(蒋中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