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撰文表示,50年前尼克松的成功访华对两国乃至全世界都大有裨益。与尼克松相比,今天的美国政治家目光短浅。
“尼克松访华有效地结束了美国遏制当时有8亿多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图。他比他的任何顾问都更坚定地认为,这次访问必须完成。”威廉·琼斯认为,虽然尼克松的访问可能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目标,因为美国面对苏联和越南卷入了一场打不赢的战争。这位共和党总统对这个国家(指中国)的好奇也影响了他的决定。但尼克松仍然应该为这次开拓性的访问受到赞扬。
尼克松总统(尼克松总统图书馆)
实际上,尼克松并非第一位考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美国总统。威廉·琼斯表示,肯尼迪曾于1963年6月在美利坚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对苏缓和政策,当时他也在考虑与中国建立关系。
“他向他的朋友、时任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雷斯透露,他正在考虑这么做,但不是在他的第二任期之前。因为他觉得这会在反华煽动者中引起轩然大波,并很可能危及他的连任机会。但随着肯尼迪的去世和美国在越南陷入泥潭,与中国的重新接触被推迟了好几年。”威廉·琼斯说,到1972年时,美国总统访华的时机可以说“已经过了”。
相比之下,作为一位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不太害怕右翼批评者,并更有能力克服共和党内部对与中国走近的反对意见。
尼克松成功访华后,中美关系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威廉·琼斯说,这对两国乃至全世界都大有裨益。许多国家随之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由此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
“从那时起,中国为美国人提供了许多基本的消费品,从服装到机械,再到电子设备。‘中国制造’的标签已逐渐从廉价商品的代名词转变为优质商品的代名词。美国产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无论是大豆、汽车、飞机还是复杂的机床。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求学,也使中国从中受益。”
威廉·琼斯写道,与中国的接触为后来美国与苏联关系的缓和树立了典范。它表明尽管各国在治理体系、文化或意识形态信仰上存在差异,但仍可以进行合作。
令人遗憾的是,50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进入前所未有的低潮期。威廉·琼斯指出,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虽然他们都意识到与中国“脱钩”不是一个选项,但仍尽一切努力“放慢”中国的发展步伐,限制中国对高科技产品的获取,并试图阻止其他国家购买中国产品。然而,这一政策对美国经济的伤害不亚于对中国经济的伤害,甚至更胜一筹。
他批评道,美国采取的“保护”措施目光短浅且心胸狭窄,也对美国在许多国家的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国家不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而是视中国为朋友,在许多情况下还是合作伙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维持美国在全球决策中的突出作用没有强烈的兴趣。“甚至一些美国的‘盟友’,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都不认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是明智之举。”
“我们今天目光短浅的政治家没看到的是,在明天的世界里,中国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将造福世界。尼克松总统显然看到了。”威廉·琼斯说,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便会发现,今天美国人民将从与中国的接触中获得比1972年更多的好处,而那时中国能为世界提供的东西比今天少得多。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白波
编辑王海萍
流程编辑吴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