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唐太宗李世民刚即位十二天的时候东突厥十万大军由颉利可汗亲率一直进击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城下饮马渭水。那时的李世民选择了忍辱负重——拿出国库所有积蓄贿赂颉利可汗,与此同时自己亲赴突厥大营求和。然而仅仅只过去了三年以后李唐王朝就联合反对颉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发起全面的战略报复:唐军长驱直入突厥的老巢定襄俘虏了颉利可汗。
自此以后大量突厥人开始自动内附。突厥血统从此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盛唐时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达一百多人。这几乎占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东北和西域各部族纷纷要求内属大唐王朝:各族首领齐聚长安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也是在这一年孤悬海外的倭国向大唐帝国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那时唐军将领如果不灭个国都不好意思在名将圈子里混。
颉利可汗怎么读(颉利可汗和颉利可汗)
仅在贞观年间大唐王朝就先后取得针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龟兹、古印度等国的军事胜利。唐高宗年间又取得了针对百济、倭国、高句丽、西突厥等国军事胜利。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先后战胜过吐蕃、室韦、契丹。唐玄宗年间远征距长安九千多里的小勃律国。唐朝极盛时期的疆域东起日本海、西抵中亚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南达安南交趾地区。
唐朝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吐蕃、南诏、倭国、新罗、渤海、骠国、林邑等国则因仰慕唐朝的强大纷纷遣使交好。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时突厥、契丹、奚、大食、昆仑、日本、新罗、靺鞨、天竺等大唐声威所至的各族各国皆派出使节参与这场盛会。唐朝将领在历次对外军事行动中灭个国什么的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初唐时期最大的外患就是盘踞北方草原的东突厥汗国。当年唐高祖李渊起兵时还不得不称臣于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时也遭遇了被突厥围困京城的屈辱,然而短短三年之后唐朝竟反过来一举攻灭了东突厥。在唐朝攻灭东突厥的战争中身为唐军总指挥的李靖不仅居中调度各路大军,而且还亲率三千精锐冒着严寒天气长驱直入突厥腹地如入无人之境。突厥颉利可汗不得不连夜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走投无路的颉利可汗只好向唐朝请降。唐太宗为此派出外交官唐俭与突厥协商投降归顺事宜。按说皇帝都下令接受求和了,那么前线将领就该收兵回国了。可李靖认为突厥请降不过是缓兵之计,所以他自作主张带着自己的三千精锐直接攻打东突厥王庭。李靖率领的三千精兵以突如其来的攻势打败了守卫东突厥王庭的数万大军、生擒了颉利可汗。事后唐太宗李世民把灭东突厥的首功算在了李靖身上。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二月初三唐太宗李世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以及归唐的突厥籍将领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等人进击吐谷浑。唐军在军粮短缺的情况下依旧灭掉了吐谷浑。作为唐军总指挥的李靖在攻灭吐谷浑的战争中再次功居首位。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军出讨位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此时的高昌王麴文泰打定主意和大唐对抗到底——他表示:‘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快邪!“他还对自己的大臣分析道:自己曾亲自前往长安、洛阳朝见隋、唐两朝天子,如今河西之地不复隋时兴盛,市井萧条。唐军若来,兵少,我们自能抵挡;若是兵多则后勤势必难以为继。
在某种意义上麴文泰说的也是事实——尽管此时的大唐王朝正处于贞观之治时期,但就繁荣富庶的程度而言其实尚不及隋朝。问题是麴文泰低估了唐朝的决心——高昌遥远的地理位置固然给唐军的后勤补给提供了巨大的难题,然而他似乎忘了类似的问题在当初唐军灭东突厥时也曾出现过,可结果唐军解决了补给的问题并成功消灭了东突厥。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领的唐军兵临碛口。
高昌只好赶紧向西突厥求救,可西突厥援军却迟迟不至。惊惧无计的麴文泰病发身亡。麴文泰之子麴智盛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唐军投降。在此之前侯君集也曾参与过唐军攻灭东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但在那两次军事行动中侯君集都不是唐军的总指挥。在贞观十四年攻灭高昌国的战争中侯君集作为主帅终于拿下一次灭国首功。高昌归降后唐朝效仿中原内地将高昌故地设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
可能很多人提到大唐东征高句丽的战争最先想到的是薛仁贵。这主要是受民间故事中薛仁贵征东事迹的影响。平心而论薛仁贵的确是一员战功赫赫的猛将:薛仁贵在与铁勒的战争中曾留下“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佳话,在东征高句丽的战争中薛仁贵也多次攻城略地立下赫赫战功。薛仁贵当然也算是参与过灭国级战争的唐军将领,但其实参加过灭国级战争在唐军将领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像上文提到的参与攻灭吐谷浑之战的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等人严格意义上都算是灭过国的唐军将领。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在灭国级战争中统率一部兵马,而不是居中调度各路唐军的最高总指挥,所以灭国首功还是得算到主帅身上。薛仁贵在东征高句丽的战争中并非唐军主帅,不过他的战功在参战的各路唐军将领中的确颇为耀眼。
我在这里丝毫不是要否定薛仁贵的功绩,但唐军灭高句丽的首功还是应当算到主帅身上。唐军东征高句丽的主帅是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的老将李勣。在唐朝消灭隋末各路割据势力的战争中李勣就曾在虎牢关之战、灭辅公祏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唐朝攻灭东突厥的战争中李勣的功劳仅次于主帅李靖。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负责征讨高句丽。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拔高句丽西边要害新城,随后趁势挥军进击连陷十六座城池。公元668年薛仁贵攻陷高句丽重镇扶余的时候高句丽王子泉男建出动数万大军想要支援扶余。李勣带兵及时阻击了泉男建的援军,从而有力配合了薛仁贵的行动。后来李勣又在“鸭绿栅”击破高句丽大军并追击二百里攻陷辰夷城。此战后李勣趁势与契苾何力合围攻陷了高句丽都城平壤。
苏定方是唐朝被抹黑得最惨的名将——在演义里他直接被当成是一个大反派。可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其实是灭国战绩赫赫的传奇名将。早在李靖率领大军征讨东突厥的时候苏定方就被委任为全军的先锋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率先攻入颉利可汗的牙帐。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苏定方又在贵端水大破高句丽的军队并在焚毁其外城、村落后回师。
夜袭阴山、贵端水大捷不过是苏定方早年的“小试牛刀”。在此后十二年的戎马生涯中苏定方先后击灭西突厥并生擒其可汗贺鲁(公元658年)、大败吐蕃副大相达延莽布支(公元659年)、征伐铁勒思结部并生擒其首领都曼(公元659年)、攻克百济国并生擒其国王扶余义慈(公元660年)、征讨高句丽并几乎攻陷其国都平壤(公元662年)。这其中光是被苏定方生擒的国主就有贺鲁、都曼、扶余义慈三人。
苏定方一生参与过破东突厥、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战吐蕃等多次军事行动。《旧唐书》中将苏定方一生的战绩总结为“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正是在苏定方等人的辛苦经营下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极盛:苏定方灭西突厥后唐朝的版图史无前例地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并一度直抵波斯。苏定方灭百济后唐朝的疆域向东延伸到了朝鲜半岛南部。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出使天竺(古印度),同时顺道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然而大唐王朝并不知道此时天竺国内刚发生了一场动乱:称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尸逻逸多已死。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尸逻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据势力进行了新一轮的角逐,最终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
阿罗那顺不知是贪图唐朝使团的财物,还是听信谗言以为唐朝将对自己不利。总之他派兵劫杀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成了天竺人的俘虏,而使团其他成员则直接被杀死。按说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个人再怎么着也拿身为一国之君的阿罗那顺没辙——连小命都捏在人家手里还能翻得起什么浪?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实在是充满戏剧性:在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二人成功脱身。
摆在大难不死的王玄策和蒋师仁眼前的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其一是逃回大唐将自己的遭遇如实上奏并请朝廷定夺。可他们却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看似走不通的道路——二人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以大唐使节的名义求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并转达唐朝方面睦邻友好之意本就是他们的任务之一,除此之外王玄策还正式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向松赞干布借兵。
松赞干布借给了王玄策千余人马。此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正与吐蕃友善,因此也为其提供了7000人马。王玄策和蒋师仁再以大唐的名义传檄附近的大唐藩属国得到万余人马。王玄策与蒋仁师合兵一处后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大张旗鼓直扑天竺。经过三天的战斗后茶镈和罗城被攻破,天竺兵被斩首三千余级,另有大约万人落水溺毙,被俘者一万一千。
阿罗顺那逃到东天竺请求东天竺王尸鸠摩派兵增援。王玄策、蒋仁师丝毫不给他喘息之机——再次击败阿罗顺那残部。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蒋师仁率军追到并擒获阿罗那顺。由于东天竺曾援助阿罗顺那,所以王玄策在攻灭中天竺后准备顺势再灭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赶忙送上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邻近的迦没路国也向唐朝献异物并送上地图。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高仙芝奉命率唐军远征小勃律。小勃律国位于如今克什米尔地区西北部。小勃律距离唐朝都城长安九千多里。劳师远征对唐军的后勤补给无疑是巨大的考验。更何况远征小勃律还要跨越气候条件恶劣的帕米尔高原。高仙芝率领两万人左右的唐军整整走了一百多天后到达了特勒满川(今天的瓦罕河)——这里就是今天连接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的瓦罕走廊。
在特勒满川高仙芝兵分三路:派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进攻吐蕃人驻守的连云堡;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自己与监军边令诚自护密国入围攻连云堡。连云堡的吐蕃军未曾料到唐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拿下连云堡后能够阻挡高仙芝的步伐的也只有山口处海拔就达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驹岭了。即使是我们现代人借助先进的登山工具去攀登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高峰也绝非易事。
放眼整个世界历史能做到翻越高原山地去奔袭遥远的国家并取得成功的只有四个人:除了中国的高仙芝以外另外三个分别是汉尼拔、拿破仑和圣马丁,而他们翻越的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其实都比高仙芝所要翻越的山脉低得多。小勃律国尽管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但依仗天险和吐蕃的支持根本就不相信唐军能翻越高山打过来,然而高仙芝偏偏就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创造出了可能性。
当唐军有如神兵天降长驱直入时吐蕃作为小勃律的支持者根本来不及反应。小勃律不得不独自面对唐军。此时这场战争已无任何悬念:唐军长驱直入生擒勃律王以及嫁到小勃律国的吐蕃公主。平定小勃律国之后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纷纷遣使前来朝贺。天宝八载(749)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请求讨伐亲附吐蕃的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
由于有了远征小勃律的经验,因此高仙芝这次准备更加充分。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朅师国的军队、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高仙芝本人也从此被吐蕃和阿拉伯帝国誉为山地之王。在某种意义上高仙芝可以说是一位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名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