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下一个朝代(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候主要是七个大国时代,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史称“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嘚瑟过一段时间。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但是为什么最后是秦国实现了大一统呢?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秦国统一之前,中国经历了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周(前1046年—前256年),其中春秋战国和周朝有重叠的。
特别是西周建立之后,周武王认为国家太大,也没有后来王朝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一个人搞不定,所以就给亲人、功臣赐封新的国家或封国,共有71个,关系近的、功劳大的就给块大的、好的地块。告诉他们,这些地方你们自己管理,我不掺和,尊重我这个老大,逢年过节来看看我就行,需要用到你们时候随叫随到。
这种管理制度前期还好,毕竟每个诸侯一聊不是亲戚、就是朋友、还有就是一起干过架,关系都不错,相处挺融洽,和平发展。可是几代人过去了,亲戚之间血缘淡了、亲情没有了,朋友、战友之间长时间不走动关系疏远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小算盘了,为了宅基地也开始撕吧了,今天你进我一尺、明天我进你一丈。实在不行就去找周老大评理,作为老大,开始大体能一碗水端平,但是次数太多也受不了,太烦了,再加上老大也开始腐败了,反正也不是占我的地,谁送礼多我就判谁赢。这下礼乐崩坏了,原来不是有理就行,需要有钱,怎么有钱呢?那就是抢地盘。所以到了西周中后期(春秋时期),很多实力弱的诸侯国就被兼并了,没办法,落后就要挨打,自古真理。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国家越打越少,能撑到最后的都是比较牛的国家。这还没结束呢!必须要干出个结果出来,最后只能剩一个,有且只能一个,实力最强的那个。
二、意识形态很重要:春秋战国之前,中华大地文化比较贫瘠,有记载的甲骨文在商朝晚期才出现,还是出现在王室里,就更别提广大人民群众了,估计都是文盲。
随着文字的出现,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制定了礼乐制度《周礼》,什么样的活动使用什么样的礼仪,现在的婚礼、葬礼就是起源那个时候。也开始出书了,出名的有《尚书》,有重大文学价值的《诗经》,包括有很多西周时期的作品。
当历史的脚步来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华大地进入第一次文化大爆发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圣人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始终不被待见,原因就是儒家思想根本不适合当时的政治局势。大家都在抢地盘,总不至于抢过了,然后说“我不仁不义”,地盘还给你,这不扯淡吗!拼死拼活、劳民伤财不就是为了扩大地盘吗?大一统后治理国家是管用的,要有信用、忠心、孝心等,说白了就是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各司其职。
道家:倡导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这种学说肯定也不适合当时的政治局势,按照这样的思想,大家都好好处,顺其自然吧,哪天老天爷说要灭了我,地盘就是你们的了。整个国家都不认真干事了,这个国家还有的发展吗。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和儒家有点相似,倡导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这不也扯吗,100多个诸侯国,干到最后就剩7个了,这个时候哪还有什么平等相爱,估摸着每天都在想着把对方干掉。
法家: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这才是适合当时政治局势的思想,作为国家就要变强变强变强,强大到见谁灭谁,统治者就要权利集中,不能再像周朝一样权利下放了,否则也是迟早完蛋。
最终证明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你看牛不牛。
最后秦孝公任用法家代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秦国发展最为强大,最终在战国七雄里最终胜出,笑傲群雄,实现了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三、地理条件的优越性:这个是相当重要,我们来根据战国七雄的地
理位置来分析一下。
可以看出有条件实现大一统的顺序,秦、楚、赵、齐、燕、魏、韩(纯个人看法)。在中间的国家根本没有机会,条件不允许,你和别的邻居搞事,其他邻居就会趁机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还能没干事业,所以韩和魏最不可能的。外围的几个虽然机会看似均等,其实也不然,齐国位置和韩魏差不多,虽然东面没国家,但是海也不行,发展不起来呀,技术条件不允许,国力受限;燕国北面虽然是土地,可是那个时候的自然条件多恶劣,往北就是一片荒凉,冬天又贼冷,也发展不起来,国力受限;赵国地理位置好一点,但是北面的广大土地和燕国差不多,主要还有一帮野蛮的骑马人没事骚扰,也不好发展,国力受限;楚国位置非常好,虽然那个时候长江中下游被称为蛮夷之地,相对中原地带发展落后一点,但是经济还是很好的,就是老大不太靠谱,不然是有机会的;秦国位置最好,夏商周时期,那里可是富饶的地方,而且后来又抢了汉中平原和巴蜀平原,经济就更不用说了,最对是七家里最富裕的一个,发展的绝绝子。西北面也和匈奴人经常干架,能和全是特种兵的匈奴掰掰手腕,还干个旗鼓相当,那是相当的可以。
这里有一点要说一下,刚开始西周建立的时候,并没有封秦国,秦国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秦人的先祖刚开始是西周时期养马的官,知道秦国骑兵厉害的原因了吧,人家从祖上开始就玩马了,就在西北地区,后来因为养马有功(知道),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有了封地,有了人口,发展发展就开始和西戎干架抢地盘,地盘抢的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再加上后来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搬迁到新都洛邑,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国。也就是说西周向东迁都后,整个西面的土地都给了秦,天上掉下了大馅饼,运气真是没谁了。
所以地理位置很重要,当然领路人和执行人也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四、优秀的领导和执行者: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好,家长很重要。优秀的家长可以团结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团体发展肯定是嘎嘎牛,想要持续的发展,那每一代的家长都要有这种意识能力,中间如果有个别家长撂挑子了,也是不太影响大局的。
我们先来聊聊春秋时期的五霸,不同的历史书籍列举的春秋五霸也不尽相同,但是有四个人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这四个老大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认可,说明这四个人在那个时期确实很牛掰,所谓称霸就是有实力能召集好多诸侯国一起会盟,这四个人里,只有只有秦穆公没干过,但是并不影响他成为五霸之一,因为人家确实牛,不承认都不好意思。
简单介绍一下齐桓公和楚庄王,因为这两位和大家熟知的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系。先说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历史上喜欢叫他—公子小白,不熟知历史的人可能还是不知道,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姜太公子牙的第十二代孙,这个估计大家就熟悉了。楚庄王,芈姓,熊氏,名侣,他有个后代喜欢看电视剧的就比较熟悉了,就是《芈月传》的芈月。
秦穆公为什么没做过会盟的事情,也被大家列为五霸之一呢?那就是一个字——牛,那个时候东面都是强国,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然后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然后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牛人就是牛人,不服不行。
这个时候有人就会问,这些先后出现的霸主为什么不趁机统一呢?首先,那个时候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虽然没啥权利了,但是小弟们都还捧场,没人敢首先撕破脸,防止被群殴啊;其次,就是实力不允许,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见谁灭谁的地步。
进入战国时期,有个一很牛的国家——晋,被三个家臣给瓜分了,形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你说惨不惨,不然还真不好说,至少秦不会那么快顺顺当当的。这就形成了战国七雄,说实话出了秦国长时间处于强势状态,其他几个国家也就偶尔一段时间可以,大多数时间是真的熊。领导不行,下面小弟也是能力弱鸡,有能力强的小弟不是受排挤,就是不受老大待见,咋办呀?空有一身本领,可是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呀,途径只有一条了——出国。那个时候的秦国不太受礼数约束,对各种人才都是照单全收,不管你有没有黑历史,只要你能力强,能把秦国变强,我就用你,不行我再换你呗,总有能用的,你看着领导水平。
所以到了秦孝公时期,一个卫国的人才在魏国想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个时候魏国比较强,这个人才没有被魏惠王待见,就去了秦国,这个人才叫卫鞅。帮助秦孝公变法,使得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孝公给了他一块封地——商,所以历史上这个人才又叫商鞅。具体的变法内容这里就赘述了,反正秦国从此变得经济、军事非常强大,后来又利用合纵连横战术,把其他六国逐一干掉,最后实现大一统。
虽然秦国在历史中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因素,毕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封国,但是秦国实现统一确实必然的。你们觉得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