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可谓耳熟能详,但是正史中的赤壁之战和我们熟知的有什么不同呢?
故事背景:当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击孙权,以此统一天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南岸)一带,于孙权、刘备联军相遇,孙刘联军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为后来的三国鼎力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真实历史(赤壁之战真实历史人数)
但是,因为我们深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绝大部分人对于的赤壁之战认知,也是从小说或者影视剧中了解到的,虽然小说有七分真,三分假,但是赤壁之战这一段的描写,小说和正史有很大的差别,以至于大家不可避免的把很多错误的认知成了历史。那么,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呢?
从兵力上来说,小说中描写周瑜曾对诸葛亮说“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也就是说曹操,此时一共有八十万的大军,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史书记载这个时期全国在籍的总人口才七百多万,曹魏只有四百多万,是养不起八十万大军的。实际上曹军有多少人呢?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周瑜向孙权汇报的曹军实力为:“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此时曹操的全部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新收降的刘表军顶多七八万。所以曹操曹操这时候顶多有二十多万的部队孙刘两家有多少呢,孙刘联军一共才五万人,其中孙权三万,刘备两万,军力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黄盖的“苦肉计”并不存在。《三国演义》写为了取信于曹操,周瑜和黄盖唱了一出双簧戏,先是周瑜借故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鲜血并流,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但这只是小说杜撰的,正史中并不存在这件事。正史记载黄盖先是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曹操信以为真,当黄盖带着装满干苇、枯柴和油的战船来时,曹军都一片欢呼,认为是黄盖来降,没想到却被一把火烧了。
庞统的“连环计”也是假的,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在《三国演义》当中,周瑜和诸葛亮都认为:“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有一个问题,“大江面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能将曹操战船连环起来,所以这个时候,庞统站出来向曹操献出了“连环计”,并说服曹操实施的,结果被诈降的黄盖一把火烧尽,惨败而归。曹操之所以把战船连起来,因为曹操是的军队都是北方的,不识水战,虽然拥有青州水军,但青州水军并非曹军作战主力。但是荆州、东吴一带江河汇集,作战主要靠战船。曹操见到自己的士兵在颠簸的船只上面水土不服无法作战。于是曹操想到连接战船,使战船平稳如陆地。火烧战船确实死了不少人,但是还有一大半死亡,是因为当时曹军瘟疫流行,所以曹操才不能不引军北归,曹操本人也不认可火烧的说法,他曾经给孙权去过一封信,说到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原因。曹操认为士兵是因为身患疾病退去,退去的时候烧了自己的船。
没有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只有刘备带兵去华容道准备伏击曹操,结果去晚了,曹操早就撤走,回到江陵了。
诸葛亮舌战群儒,不存在的。诸葛亮智激周瑜,也不存在。《资治通鉴》中对诸葛亮见到孙权的记载:“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大概意思就是曹操势大,你孙权想要安稳,要么就联刘抗曹,要么趁早投降算了。只能说诸葛亮舌战过孙权,把孙权说服了,而没有与江东群臣有过直接的交锋。此时的周瑜也并没有在这里,而是在潘阳,所以周瑜并没有与诸葛亮见面。正史中,也从来没有诸葛亮与周瑜见面的记录,东吴与刘备的联系人一直是鲁肃和诸葛瑾,诸葛亮为促成孙刘联盟也只去过江东一次。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假的。真正的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也不是在赤壁战场上,而是在五年之后的濡须之战。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领着大军南下,出击濡须。有一天,孙权借着晨雾,乘轻舟去曹营前观察曹军的情况,当接近曹营五六里,孙权仗着大雾,又艺高人胆大,就命军士擂鼓奏乐,方便观察曹军动向。但是对于曹军来说,因为大雾,曹军看不清对面的情况,所以曹操就下令弓弩齐发,不让吴船靠近。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孙权就下令让人调转船头,使另一面受箭,船慢慢平衡过来,这才安全返航。这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蔡瑁张允并没有卷入“反间计”被杀。演义中,蔡瑁张允降曹后,因深通养练水军之法,深为周瑜所忌。于是周瑜设反间计,利用前往东吴刺探军情的蒋干,向曹操献上蔡瑁和张允阴谋反叛的报告,曹操一时没有分别其真伪,就被斩首。在历史记载中,蔡瑁和张允均并未出现蔡瑁与张允死因,但可以明确并不是死于赤壁之战。不过,这俩人的人品的确不行,曹丕也曾对他们破口大骂。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而孙刘双方则开始迅速发展壮大,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