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七十二将(武庙十哲排名)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
大唐玄宗皇帝心血来潮,翻遍史书,选定了皇帝本人最为欣赏的十位仁兄,位列武庙,以表彰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里所立下的功德。
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互联网上也有一批十分有趣的历史爱好者,在网络上建立起了一座巨大的庙宇,用以供奉他们心中历史上最伟大,最优秀,最有能力的十位人物,即“网庙十哲”。
这十位经网友精挑细选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被营销号黑得很惨,其实是千古仁君盛君的商纣王帝辛。
十位仁兄,各有千秋。
很多网友都喜欢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翻案,认为他们其实是被主流史学误会甚深的历史人物。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下面,就让作者来带大家探究“武庙十哲”的生前身后事,品读他们一生的功过成败,看一看他们究竟是虚有其名,还是实至名归。
要注意的是,作者所有的论证,全部都是基于正史,欢迎大家积极讨论。
(隋炀帝杨广)
杨广同志最为功勋卓著的成就,当属开通隋朝大运河。
但请读者朋友们注意,作者这里的用词,是“开通”而非“修建”。
是的,隋朝所开的运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形成的河道,以及历朝历代所遗留下的旧运河,疏通整合而形成的,而并非隋炀帝从无到有修建出来的。
也就是说,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的确有隋炀帝的功绩,但其实功绩很小。
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跟杨广的关系,属实不是很大。
并且,运河这个东西呢,宋朝也修过,明朝也修过,清朝也修缮过,大家都在运河事业上出过力,凭什么隋炀帝修运河就能单拎出来当丰功伟绩?
如此论功,实在是有失公允。
除了修运河之外,杨广的第二大功绩,是开科举。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科举制度,萌发是在南北朝,而真正成形,是在唐朝,杨广只不过是增设了进士科,采取了以考试的方式录用人才的方法。
并且,关于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在主流史学界,历来都是有争议的。
部分史料显示,隋炀帝虽然设置了进士科,但进士科并非在其统治期间真正施行,隋朝在当时使用的,仍然是靠门荫入仕的九品中正制。
更有资料表明,设置进士科和杨广同志根本没有一点关系,开科举之先河,其实是他老子隋文帝杨坚搞出来的。
如此说来,一个尚未定论的功绩,有什么可值得拿来吹的?
说完了经济和文化方面,我们再来谈一下隋炀帝的军事成就。
隋炀帝在军事行动上,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皇帝打仗什么都不图,光图热闹。
皇帝曾经远征过吐谷浑,林邑,流求,契丹四大诸部。
在先后征服这些敌对政权后,隋炀帝一没有把已经征服过的土地划入隋朝版图,二没有在当地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统治,而是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后,光速撤军,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图。
士兵死了不少,民夫死了不少,国力消耗了不少,结果却什么也没捞着,一分钱的利益也没有产生。
皇帝还曾三次征讨高句丽,结果三战三败,每一次都被人家高句丽搞的是灰头土脸。
这三场战争,先后动用了数百万的人力,消耗钱粮财物不计其数,大量的士兵和民夫死于战争和劳役,土地成片荒芜,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受到了空前的破坏。
这,就是开疆拓土的伟大帝王?
这,就是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恐怕,这才是真正的隋炀帝。
我们更要了解到的一个事实是,曾经的大隋王朝,是天朝上邦,国富民强,四方平定,八方拜服,而隋炀帝杨广,却仅仅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就将其推向了灭亡。
生性残暴弑杀,统治黑暗,浮华享乐,横征暴敛,一个品德和性情如此败坏的人,何谈千古一帝?
唐太宗文治武功,从谏如流,人们也要骂他一句杀兄弑弟。
宋太祖雄才伟略,平定乱世,然而他以文治国的思想也多被人诟病。
相比之下,一个用十五年时间就将一手天胡的好牌打得稀烂的隋炀帝杨广,实在是不值一提。
作者以为,杨广不仅算不上是千古一帝,恐怕就连一个合格的皇帝,他都算不上。
(郭嘉)
我想诸葛亮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儿,不是在街亭用了马谡当指挥官,也不是在上方谷没能除掉司马懿,而是自己早不出山,晚不出山,偏偏选择了在公元207年出山。
这一年,恰巧是三国时期魏国谋士郭嘉病逝的年份。
于是,网友们牵强附会,有了这样的理解: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卧龙,即为诸葛亮。
撇下郭嘉我们先不说,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一生之功绩。
隆中对策,奠定三分天下之局势。
促使联盟,使孙刘两家共拒曹操。
入主西川,帮助刘备取得蜀汉基业。
南征北讨,为了复兴汉室鞠躬尽瘁。
说白了,整个三国时期的灵魂人物,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功绩,笼统来说,也要说上半个小时,而如果拆开来说,聊上三天也不为过。
反观我们的郭嘉同志,一生之功绩,实在是屈指可数。
曹操讨伐袁绍时,郭嘉提出过“十胜十败论”,鼓舞过大家伙儿的士气。
水淹下邳,国家帮助曹操击败过吕布。
临死之前,他还为曹操留下了诸多计策,间接帮助曹操平定了辽东。
然后,基本就没有了。
是的,就算把《三国演义》这种根本不能算作正史的资料也加上,郭嘉的一生之功,也是屈指可数的。
郭嘉的事迹过少,不单单是因为他在曹魏阵营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功绩,更因为这位仁兄英年早逝,只活到三十七岁就病逝了。
曹操手底下的谋士如云,荀彧是曹操的随身智囊,曹操有一半以上的计策跟荀彧都有关系,贾诩是曹魏阵营的大阴谋家,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是当之无愧的元勋。
剩下的,如荀攸,程昱,戏志才,哪一个不是当时的优秀人才?哪一个人的功绩不比郭嘉突出?
天下群雄诸葛亮不怕,谋士乱战诸葛亮不怕,曹操百万大军诸葛亮不怕,六出祁山,艰难险阻诸葛亮不怕,一个连放在曹魏阵营都不太显眼的谋士郭嘉,诸葛亮就怕了?
事实上,作者十分了解网友们为什么会十分乐意将郭嘉捧上神坛。
因为那些拥有漫长人生经历的人,他们一生的功绩和是非,早已盖棺定论,没有什么再争论的余地,而像郭嘉这种英年早逝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身后之事,才能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
人们延伸历史,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价值观。
但想象就是想象,什么郭嘉如果不死,以后会如何如何,实在是无稽之谈。
历史没有如果,郭嘉也并非什么多么特别的人物。
如果三国是一个工地,那么郭嘉和陈平,法正等人差不多,只不过是工地上的技术员,而诸葛亮,才是整个工程的总设计师。
别说跟诸葛亮比,就算是只在曹魏阵营里比,他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谋士,仅此而已。
(明思宗朱由检)
老实说,崇祯皇帝能委屈巴巴地喊出“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这种话,作者是十分可以理解的。
崇祯登基当皇帝,面临的实在是一个地狱难度的开局。
朝堂之上,权宦魏忠贤只手遮天,祸国殃民,更欲架空皇权。
明朝西北,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张献忠,李自成之流纷纷作乱。
辽东一带,已经逐步崛起的女真人在皇太极的带领下虎视眈眈,时刻要冲破帝国防线。
可以说,天启皇帝朱由校留给崇祯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而就是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崇祯皇帝却仍旧苦苦支撑了十七年。
说实话,崇祯这个皇帝,能当到这个份上,就算可以了。
但当皇帝当的可以,不代表皇帝就是无辜的。
崇祯的确除掉过魏忠贤,使朝堂风气焕然一新,但皇帝同样错杀过忠臣袁崇焕,使帝国失去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崇祯积极平定西北匪患,剿匪之心呼之欲出,但皇帝在剿匪事宜上频繁更换负责人,导致每一任负责剿匪的总督都是刚干出点成绩就被撸下来,结果有心剿匪,乱匪反而越来越多。
皇帝干的好事儿很多,灭阉党,勤政事,行节约,平冤反,但皇帝干的坏事儿也有一箩筐。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对大臣既用之,又弃之,又喜欢在朝堂上搞权谋之争,所以明王朝之灭亡,皇帝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勤政而不善政,能用人但不善用人,皇帝实则是大明王朝的一把锐利的双刃剑。
如果说之前的隋炀帝杨广是一把好牌打稀烂,那么崇祯皇帝朱由检则是开局一把烂牌,仍旧打得稀烂。
封建帝制时代,皇帝是万民之主,是帝国的意志,更是主导帝国和核心。
一个帝国的灭亡,不怪皇帝,怪大臣,不怪帝王,怪天意,这锅甩得实在是有些搞笑了。
你是老大,你不负责,你让群众负责?
乃至于皇帝说大明灭亡,都是大臣的错,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倒是想要反问皇帝一句:
帝国覆灭,和你崇祯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哪怕只有一点关系,那也是你朱由检永远不能推卸的责任。
(冉闵)
作者实在不能想象,冉闵这位同志是怎么被冠以“华夏拯救者”的称号的。
说冉闵同志拯救了华夏的这批网友们,可能没有考虑到当时江南东晋王朝的汉人的存在。
想要拯救华夏的前提是,华夏已经濒临灭亡,但实际上,华夏根本用不着冉闵拯救,人家东晋政权活的好好的呢。
再者就是“杀胡令”。
杀胡,从字面意思上讲,是诛杀胡人。
但实际上,杀胡令不仅杀胡人,也杀汉人。
《晋书》和《资治通鉴》都曾经记载,杀胡令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各地响应冉闵政策所杀的胡人,其实多半都是长相和胡人有些相似的汉人。
这也就是说,冉闵在杀死大量胡人的同时,同样杀害了几乎同等数量乃至超过胡人数量的汉人。
所以本质上,冉闵就是一个战争狂人,和中国历史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狂人没什么不同。
他既杀胡人,也杀汉人,所作所为也并非为了什么民族大义,而统统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祖逖同志发动的北伐行动,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行为。
这样的一个人,别说拯救华夏,先拯救拯救自己的人性再说吧。
(商纣王帝辛)
正史中的帝辛,是一个十分昏庸无道的帝王。
皇帝沉迷酒色,穷兵黩武,滥用刑罚,拒听良谏,粉饰太平,简直是中国历史上教科书级别的暴君。
而关于这位皇帝的事迹,像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残杀比干,牝鸡司晨等,更是数不胜数。
一个历史早有定论的人,作者实在不明白,到底有什么可翻案的。
那些热衷于为商纣王翻案的人,时常提出一个惊为天人的理论,那就是:正史不可信,正史是被篡改的。
非但是商纣王,在如今的历史讨论中,我们时常会碰到这种人。
你聊正史,他说正史不可信。
你聊野史,他说野史更不可信。
你说有很多专家学者都论证过,他说专家学者也不可信。
说白了一句话,他们只相信自己。
关于商纣王是昏君的史料,他们弃之不顾,反而对着一些一直存在争议,表明商纣王是个贤明帝王的资料无限夸大,当做为商纣王翻案的铁证,实在是有些可笑。
历史可以怀疑,可以论证,但历史绝对不是凭自己的喜好去下定论的工具。
至于什么废除奴隶制度,提高妇女地位,拿野史pk正史,作者是在是无力招架。
不相信历史,不相信史料,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建议去写架空历史小说。
(魏忠贤)
明朝灭亡,崇祯皇帝有着不可推荐的责任,但东林党,即明朝后期的文臣们,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朝中后期的文臣们,他们往往结成十分坚固的文官团体,每天不想着如何身在其位,报效国家,反而无时不刻都在想着要怎样从皇帝手里分权,从而牢牢的控制帝王,稳固文臣在国家朝政中的主导地位。
崇祯一方面要着手除掉魏忠贤,一方面还要对付李自成和皇太极,稍微腾出一点时间来,还要整天和文臣们勾心斗角,乃至于皇帝临死之前愤愤不平的说“文臣皆可杀”,实在是情有可原。
朋友们,连经常犯糊涂的崇祯都知道要除掉魏忠贤,那么请问魏忠贤还有什么可洗的?
魏忠贤其人,擅权祸国,朝廷内外党羽遍布,尽为庸才。
真正有才能,想要报效国家的人,要么屡遭打压,要么入仕无门,而那些光吃国家空饷不干活儿的人,却在魏忠贤的庇佑下节节高升,官运亨通。
整个朝廷在魏忠贤的导向下逐渐分崩离析,魏阉误国,不是随便说说的。
如果说商纣王帝辛是中国历史上昏君的典型,那么魏忠贤简直就是中国历史上奸臣的集大成者。
您能想到的有关奸臣的所有行为和勾当,没有魏忠贤没干过的。
这样的一个人,有什么可洗的?
你可以不喜欢大明王朝的东林党,不喜欢大明王朝的文人,但你没有必要以强行洗白魏忠贤来讽刺大明文臣。
魏忠贤不死,乐观估计,大明可能都撑不了十七年。
又或者说,别说一个小小的魏忠贤,明末的乱局,就是朱元璋,朱棣来了,也无济于事。
封建帝制时代,朝代兴衰是必然,个人永远无法抗衡时代的潮流。
明粉为了幻想可以拯救大明,居然敢在魏忠贤身上下注。
(李鸿章)
分析李鸿章之前,我先说几个关键点。
李鸿章的家里,搜出来的白银,大概有一个多亿,清官哪儿来这么多钱?
李鸿章曾经签订了分裂台湾的合约。
在这里提一句,台湾永远是中国的领土,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不会改变,任何企图分裂台湾的行为,都没有好下场。
李鸿章在中美贸易战时,同意了美方提出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为了保护清朝战船,李鸿章不愿迎战外敌,放弃了中国领海,从而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李鸿章曾经阻拦很多爱国主义人士收复祖国失地。
诚然,这是在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同志干的事儿。
但无论多少年,他的这些行为仍然是值得批评的。
没有人否认他在洋务运动中的功劳,但实际上,洋务运动同样是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
不管从什么角度看,李鸿章同志都是一个三分功七分过的人。
别说比诸葛亮,比郭嘉也够呛啊,朋友。
(赵括形象)
长平之战的失败,不是赵括一个人的责任,但赵括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这位自小学习兵法,素有韬略的赵国武将在秦赵之间的战争中担任赵国主将,由于缺乏临场战斗经验,主动出击,结果赵军惨败,赵括也身死乱军之中。
《史记》中记载,赵军的伤亡人数,是在四十五万人左右。
朋友们,一个一仗打没了将近五十万人的军事将领,是怎么被奉为军事天才,战国战神的?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指挥员们尚且没有被人们冠以“兵神”,“军神”的称呼,怎么一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赵括就成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巅峰?
事实上,长平之战其实是一场双方都犯了严重错误的战争。
赵孝成王不应该参与这场战争,因为赵国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秦昭襄王也不应该参与这场战争,因为对秦国来说,这实在是太过孤注一掷了。
但好在,秦国将领白起用自己高绝的军事才能补足了秦国的失误,但纸上谈兵的赵括却在这场战争中把赵国推上了绝路。
而至于说“打得白起损失很大”,朋友们,赵括的损失不是更大吗?命都搭上了。
所以,赵括同志只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还是咎由自取的那种。
动不动就拿假设来为赵括翻案的人,作者想说,假设终归是假设,是假的。
假的永远成不了真的。
(李建成形象)
李建成虽然不是皇帝,但是网友们却给他扣上了“唐翻帝”的帽子。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届网友实在是太能给李建成翻案了。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网络上第一批对李建成推崇备至,而对唐太宗李世民嗤之以鼻的网友们,最初是受到了一部叫做《隋唐英雄传》的电视剧的影响。
电视剧中,李建成的扮演者是严屹宽,而李世民的扮演者,是何润东。
这也就是说,研究历史变成了饭圈那一套。
并且,网友们之所以认为李建成要比李世民优秀,多半还是来源于经典的假设论。
假如李建成没死......
假如李建成当了皇帝......
假如缔造盛世的是李建成......
说白了,这不都是粉丝朋友们的一厢情愿吗?
当年最积极鼓动李渊造反的,是李世民。
平定天下,攻城略地,出力最多的,也是李世民。
文治武功,成就帝王不世之功业的,还是李世民。
相比之下,李建成干了些什么?
如果不是李世民如此的知名度,恐怕李建成都不会为人所知。
唐朝的建立,李建成没有出过什么力,政权的稳定,和李建成也没有太大关系。
李建成同志唯一的亮点,就是妒忌心极重,三番五次想要杀死自己的弟弟。
如果没有李世民,李建成什么也不是。
而如果没有李建成,对李世民则造成不了任何的影响。
所谓唐编帝,唐翻帝,只不过是网友们所谓浪漫主义的想象罢了。
(蜀汉后主刘禅)
被刘禅“笑杀”的司马昭,是怎么评价刘禅的呢?
人之无情,乃至于是!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个人没有啥本事,就会混成刘禅这个德行,三国大V诸葛亮都带不动刘禅,何况一个小小的姜维呢?
是的,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早有预见,刘备告诉诸葛亮,我儿子要是行,你就辅佐一下,如果不行,你就自己单干吧。
并不年轻的诸葛亮有一颗十分年轻的心,他表示你这是说啥呢,这世界上还有我诸葛亮带不动的人?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确是草率了,刘禅他还真带不动。
诚然,刘禅同志并非一个昏庸无道之辈。
史料中的刘禅,是一个十分醇善,颇有仁政之风的帝王。
如果这么来看的话,那刘禅似乎还算是个好皇帝。
但,刘禅之能力,也就是仅此而已了。
对标同时期的帝王,曹魏的魏明帝曹睿是权谋大家,在朝堂之上能和司马懿斗的有来有回。
孙吴的吴景帝孙休,更是发展经济,厚待黎民百姓,是一把治国的好手。
而刘禅,即无治国之雄才,也无开拓疆土之壮志。
他在位期间,蜀国虽然平稳,但综合国力却没有丝毫上升,反而是在稳步下降。
而当到了国破人亡的生死时刻,刘禅更是二话不说就选择了投降。
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刘湛可比他有骨气多了。
这位皇帝一生之中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别的,正是平庸。
一个平庸之辈被推上神坛,作者实在可以理解。
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并不平庸,所以人们更愿意把历史上的那些平庸之辈太高,以此来安慰自己。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尚且有人批评,怎么一个基本上一无是处的刘阿斗就成了绝代英主了?
难道是刘阿斗曾经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还领先了赵云半个身位?
以上,就是作者本人对“网庙十哲”的大致看法,或和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有不同之处,欢迎讨论。
在文章最后,作者还是想和大家谈一下,有关历史,有关历史人物,有关思想艺术的话题。
历史,是一条蜿蜒的,奔流不复回的河流。
唐朝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如此多彩有趣,不免让人们浮想联翩,从而进行研究讨论。
但在我们研究和讨论历史时,我们真正做到客观公平了么?
这些千百年来的历史人物,他们现在是故纸上的文字,是一段话,是一幅画像,但曾经,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一生。
现在,当我们用像评价“网庙十哲”这样的方式,去肆意的,随便的,用自己的个人情绪和偏见去评价他们时,会不会感到一丝愧疚?
我们真的足够坦诚吗?我们真的足够专业吗?
而当我们这代人成为历史的那一天,后来人是不是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肆意评价我们呢?
还是我们这代人,根本留不下历史?
是的,别忘了,无论如何看待历史,在打开历史之门之前,尊重历史,才是最大的前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