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先秦散文概说
1.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阶层,文化下移
先秦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
2.文化:载体散文
3.文化传承者:士
①学在官府→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②官学→私学
1.从文体上看,众体皆备,百花齐放。
2.从内容上看,文史哲不分,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3.从目的和作用上看,是为现实服务的产物,不存在为艺术而写作的文章。
第2节《尚书》和《春秋》
(一)《尚书》文史知识
1.尚书,即上古之书义。初称《书》,后称《尚书》,儒家曾尊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2.我国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3.成书约在西周末年,作者可能是各时代的史官。传说孔子曾编订过此书。
4.战国时诸子引《书》很普遍,广为流传。
(二)《尚书》的真伪
·始皇焚书灭学,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
·汉初伏胜传《尚书》隶字书写,故称《今文尚书》28篇。立于官学,有欧阳高的“欧阳尚书”,夏侯胜、夏侯建的大小“夏侯尚书”。
·孔壁《尚书》,《古文尚书》44篇。刘歆提倡和力争,立于官学,东汉,古文经学逐渐兴盛,大有取代今文经学之势。
·《古文尚书》永嘉之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说他找到了一部,有58篇,献给朝廷。这部《尚书》流传至今,我们看到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基本上是这个本子。
·朱熹:“今文多艰涩,而古文反平易。”
·明梅[族鸟]作《尚书考异》指出梅本有许多作伪的痕迹。
·清代闫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指出梅本与古籍不合、与史例不合、与古代历法不合、与古代地理不合、与义理不合,乃是一本伪书。
·惠栋、程廷祚、王鸣盛、戴震、段玉裁、孙星衍、焦循等纷纷著书补充发挥闫氏之说。
·伪作终成定案。
(三)《尚书》散文特点
1.“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
2.中国古代散文一开始就走向了言、文不一致的道路。
“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鲁迅)
3.形成了我国古代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
(一)《春秋》文史知识
1.“春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故以“春秋”为纪年史的名称。
2.孔子根据鲁国史料(即“鲁春秋”)编撰。我国第1部编年体史书。
·从鲁隐公元年写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停笔,共记载了242年间的历史大事。
·以鲁国为主体,兼及各国大事,是一部国际史,涉及国家124个之多。
【春秋笔法】孔子反对分裂,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加强周王朝地位,恢复大一统局面,其主要政治历史观点都熔铸在《春秋》一书中,以一种严谨的写法表现出来,即“春秋笔法”。
①遣词造句
·精准的表达:“伐”声罪致讨、钟鼓堂堂;“侵”潜师掠境、钟鼓不用;“战”两兵相接;“围”环其城邑;“入”造其国都;“灭”毁其宗庙社稷;“袭”以轻师掩其不备
·思想情感和立场的倾向性:“杀”杀无罪;“诛”杀有罪;“弑”下杀上
·特点:凝练含蓄
②选择史料:有思想感情立场的倾向,如“郑伯克段于鄢”、“天子狩于河阳”
【微言大义】
①孔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②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③中国史学为政治服务的传统,创作史学著作以表达政治思想,自孔子《春秋》正式确立。
(a.宋元之际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寄托民族感情。b.以史布道,古今公论。孔子作《春秋》,代王立法,捍卫王道;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续素王(孔子)之旨,归成万世之标准”。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则阐发司马光的以史为鉴的思想。三者的思想观点一脉相承。)
(二)《春秋》散文特点:严谨
·韩愈:“《春秋》谨严”
·僖公16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第3节《左传》
·第1部叙事写人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东汉人认为它是传孔子所著《春秋》一书而写的,故改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世则简称为《左传》。
另有其他名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左氏传》,《古文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国语》)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1.《春秋左世传》
仿照《春秋》用鲁君的世次(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编年,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终于悼公十四年,比《春秋》多出20年。
①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是史家之文而非经学。
②从取材上看,博采当时的其他史籍和许多流传于口头上的史料,全书规模宏大,近20万字,记述的社会历史内容要比《春秋》广阔丰富得多。
③从思想观点来看,不同于《春秋》(宣扬尊王的大一统思想)。
④在文笔风采上,《左传》显示出显著的特点和创造性。
2.作者
司马迁和班固都明确记载是盲人左丘明所作,并说他是鲁国太史。
1.天人关系天人相分
2.君民关系民本思想
3.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
1.长于叙事:情节曲折,重点突出,细节生动。如《郑伯克段于鄢》《晋公子重耳之亡》
2.善于写人:性格鲜明复杂。
·有姓名之人近3000
·重耳之亡中的晋文公、妇女形象、国君形象、臣属形象
3.工于巧言
·记言行人辞令之美
·叙事语言简练丰润,委曲达意
·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
·史之极也
第4节《国语》
1.我国最早的一部分国记载的国别史
·所记年代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全书21卷,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片段,尤以记晋史最长,共9卷
2.《国语》“春秋外传”?“春秋内传”《左传》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多记教诲之语
·内容多与国之兴衰或事之成败密切相关,富于政治色彩。
1.长于记言
2.语言特点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接近当时的口语
第5节《战国策》
·初题“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刘向定名为《战国策》
·东汉末,高诱作注,后散佚
·北宋,曾巩重新整理,流传至今
《战国策》基本上仿照《国语》的体例,以记言为主,按国别记载,全书记载了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事,上接春秋三家分智氏,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间事。
1.机智灵活的论辩方法如《触龙说赵太后》
2.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如《苏秦以连横说秦》:铺陈、夸饰、排比、比喻
3.细微传神的描写技巧
①叙事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
《荆轲刺秦王》文章之妙,被钟惺誉为“古今第一”文字,司马迁写《史记》将它全文抄入《刺国列传》
②环境气氛有意加以渲染
如“易水送别”场面,击筑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③旁白和代言法写难以常见的心理活动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柤之尊者乎?”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细节描写深见人性和人心。如苏秦归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