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

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

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知识创作人第七季#一位乡村专家误导了一位文坛巨星,写了一篇文言短文,流传至今,还入选了小学教科书。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你看的没错,这个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入选教科书的文章是《书戴嵩画牛》,小学生要求背诵的一篇文言文,如果不入选教科书,我就没必要写

#知识创作人第七季#

一位乡村专家误导了一位文坛巨星,写了一篇文言短文,流传至今,还入选了小学教科书。

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

戴嵩画牛(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

你看的没错,这个名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入选教科书的文章是《书戴嵩画牛》,小学生要求背诵的一篇文言文,如果不入选教科书,我就没必要写这篇文章了。乡村专家自然就是文章中的牧童了。

因为文章中的观点影响太大,受众广泛,不得不重视。

前面写了一篇关于此篇文章的短文,感觉没说清楚。只好再来解读一下为什么说苏轼被村专家误导了。

课文原文

先看苏轼原文和原文中的结论: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文章意思是说,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斗牛啊,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处士笑而然之。】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部编语文课本的解释如下:

搐,抽缩。掉,摆动,摇。

课文注释

不管是教材的解释还是其他书本或者网络的解释,基本都是一样的。所以这篇文章中的关于斗牛的结论,就是斗牛发力时候,尾巴是夹在(抽缩)在两股间的,不应该是摇着尾巴(掉尾而斗)。

这个问题,其实在网络时代,经不起推敲,随便搜一堆图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配了一些图片来说明这个问题。

怕就怕很多老师或者小朋友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调查区分这个结论。

教材配图

毕竟是教材啊,又是大名鼎鼎的苏轼,文章又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很容易就陷入盲从的状态,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精神是非常不利的。

但如果利用这个机会,让小朋友查资料,教会孩子们自己思考判断,那就会让孩子们早日学会“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而且,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养成很好的科学思维习惯,不盲从,不以偏概全,不迷信专家和名人。那这个收获可就大了。这也是我揉着眼睛码字的重要原因。

苏轼

专家和名人的影响力太大了,大到很多人根本都不会起反驳的心,你可能觉得我夸张,但看看苏东坡这篇文章是怎样影响到一个清朝的皇帝的,你就知道名人的魅力有多大。

这位皇帝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乾隆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戴嵩的《斗牛图》,为明中期前辗转流传的摹本,这幅图绘两牛相斗场面。一牛怯而逃,另一牛穷追不舍,用角猛抵逃者后腿。双牛用水墨绘出,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尽显笔端。

戴嵩斗牛图

图很好,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牛,看看上面乾隆的御批:

角尖项强力相持,

蹴踏腾轟各出步。

想是牧童指点后,

股间微露尾垂垂。

--------乾隆御题

这个御批后两句是说,这幅斗牛图,为啥牛尾巴是夹起来的(股间微露尾垂垂),按苏轼文章的说法,戴嵩的牛不是掉尾(摆动,摇)而斗嘛,这个居然是夹尾巴的。然后自己给出了解释,一定是牧童指点后,戴嵩改正了“错误”。

想想有点搞笑,戴嵩是唐朝人,需要宋朝的一个乡村牧童来指点吗?就算是唐朝的牧童指点的,你确定牧童说的话是对的吗?

牧童是一个乡村专家不假,应该也没有骗人,但他说的结论只限于他的视野和见识。

戴嵩是什么人?真正的名画家啊,和韩干(画马有名)齐名,并留下一个成语“韩马戴牛”。

戴嵩是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从这点看,没少采风,体验生活。

戴嵩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

唐代名画师戴嵩

据传,其画作极其传神,在牛眼中,有牧童的影子,牧童的眼睛中,有牛的影子。

现在传世作品《斗牛图》已经看不到这些传说中的作品了,那些神作已经失传,估计都埋葬在某些权贵的坟墓里了。

如果说戴嵩是唐代人,难以考证,那近代的画家李可染的斗牛呢?

画家李可染

李可染是齐白石弟子,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其斗牛图拍卖达到八十多万,但这幅斗牛图尾巴也是掉尾而斗,尾巴并不是夹起来的。

我第一次给小朋友讲课,就拿这个图作为《书戴嵩画牛》文章的反面举例的,后来一看,不对劲。

李可染斗牛图

因为查了资料,发现这不是戴嵩的画,而是李可染的画。如果戴嵩画掉尾而斗的斗牛是错误的画,李可染应该吸取教训,改正错误才对,但明显李可染不这么认为。他画的才是他认可的。

对于这个容易误导人的问题。我查阅了网络上很多的实际的斗牛图,还有很多的动图,基本上,夹尾巴的很少,李可染这样的斗牛才是最常见的场景。

华尔街的牛尾巴甩的很夸张,创作的艺术家难道错了吗?按《书戴嵩画牛》中牧童的观点,肯定是错了。

但大千世界,哪有后千篇一律的夹尾巴斗牛?眼光还是受局限了。

华尔街蓄势待发力的铜牛

再看一副河南南阳出土汉画石像,人牛争斗图,这牛尾巴甩的和华尔街的牛有一拼。

河南南阳汉画石像人牛争斗图

辅导孩子时,为了采集图像,作为《书戴嵩画牛》文章中的反面佐证,找到了一副戴嵩的掉尾而斗的斗牛图。没办法,右脑记忆离不开图啊。这幅图相当出色,收藏在云南博物馆。(应该是纸本,我没去看过,查到的资料这么说的,有看过的告诉我。)不妨欣赏下。

戴嵩斗牛图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十九这么描述,戴嵩《斗牛图》:

绢本,中挂幅,着色。两牛抵触,二童子抛掷戏,具避匿树窦。震撼之声,惶惧之色,奕奕绢素间。

这幅斗牛图中的牛也是掉尾而斗,并不是夹着尾巴发力。其实从目前大量的斗牛图片视频来看,这才是斗牛的常态。夹着尾巴的斗牛反而很少。

图放上来,省的自己去找了。

一个夹尾巴一个掉尾巴

和人斗,尾巴甩的欢实

甩尾

难得一见的夹尾巴牛,右边21号牛和牧童说的比较像

甩尾牛

摇尾巴

这甩尾真欢畅

黑牛掉尾,黄牛看不清楚,貌似垂尾

甩尾牛

甩尾成直棍了

一个甩尾巴,另一个看不清

说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的图,我们总结下吧:

总结论:斗牛夹不夹尾巴,因牛而已。目前看,夹尾巴的斗牛少,掉尾而斗的反而出现的多。

其他总结:

?牧童只是村级专家,所知有限;不同地域,不同品种,表现自然不同。

?认知问题:不能以偏概全,以部分推断全部;

?苏轼明显被误导了。但大家都信他啊,所以名人的洗脑效果更吓人。

?乾隆等收藏界人士被苏轼误导了。流毒至今。

?讲课文的语文老师需要慎重!

?家长要辅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科学的思辨精神!

?不要迷信教科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时感慨,课文里尚且如此多的玄机,生活中的坑更多啊!有几个像我这么较真的人呢?!

上一篇: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3处(马谡失街亭的原因有哪些)
下一篇: 太原几线城市(太原几线城市2022)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