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事件发展与官方声音:是什么?怎么样?(做记录用,也很长,读者可跳过)
团体·正义·边界·责任·自由:事件的基本分析
尝试建构现代“粉圈”网络文化生态体系:层级体系;经济体制(重要!)
“粉圈”文化生态体系的核心及其社会演进:内外机制;区别特征;未来发展(重要!)
读完本文,你应该可以:彻底看清饭圈的本质,有理有据地作出反对,永不入类似的坑~声明与解释该怎么读很重要~顺便求赞求转发~摘要
本文以团体为切入点,先分析事件,聚焦冲突双方的正义性,以正义战争理论的社会化成果为判断依据。随后通过“AO3亚文化圈”与“肖战粉丝”的对比,将现代社会的团体划分为“兴趣型”和“依附型”两种,并提出其衍生分类“离散价值共同体”和“依附性集体”。前者结构松散,有机团结;后者结构紧密,集体性强,核心化特征明显,机械团结。随后,依照中世纪的社会层级和庄园制经济,建构现代网络“粉圈”生态体系:金字塔式的以“公司”为单位的层级体系、庄园制的以“艺人”为单位的经济体制,并提出其内外运作机制和核心:资本与心理依附。随后结合现实粉圈的宗教化特征,指出引发的原因:引导路线不正确、恶意利用心理依附需求。最后依照唯物史观,类比生产力对现实社会的驱动作用,指出粉圈生态的必然解体的历史趋势,呼吁所有人团结合作。
一、事件发展与官方声音
《检察日报》姚雯 / 漫画
2020年2月27日,开放网络文学创作平台A03(Archive of Our Own)突然被封锁,中国大陆访问受限。该网站由境外非营利组织运营,为全球多个热门影视IP、名人、组合的衍生文学作品发表地,承载大量免费的同人文学创作。网站是由于短时间被大量以 “肖战粉丝”为称呼的用户举报称“含有淫秽色情内容”而遭到中国防火墙的封禁。而引发举报该平台的一篇文章是一位粉丝创作、在AO3成年文学分级区发布、在微博分享、涉及“肖战”名称、以LGBT为主题、涵盖性别认知障碍与性工作者题材的小说,名为《下坠》。粉丝认为该小说的人物设定与情节涉嫌侵犯“肖战”的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和商品化权等权益。由于粉丝的举报导致平台无法访问,其群体很快遭到了受影响文化圈粉丝的质疑。然而,肖战粉丝在微博等平台“隔空对骂”,且变本加厉、捕风捉影地举报了另外几个重要的亚文化平台,由此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网络骂战:初期依靠粉丝群体明显的人数优势,肖战方不断对反对此番行为之人及相关同人文学创作者实施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威胁和辱骂,导致许多受害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快,受影响群体的雪球越滚越大,无数原本彼此不相关联的圈子此时拥有了共同的“敌人”,于是也联手投入对抗中,这次不同文化圈子统战的现象,被网友称为“227大团结”。
在双方人数差距缩小之后,这场骂战却远未结束。自身文化圈受影响的网友普遍对肖战粉丝群体及其本人产生了强烈的反对、厌恶情绪,在Bilibili等热门原创作品网站发布了反对乃至诋毁肖战本人的视频,很多“黑料”也随之发酵;另外,主要的受害者通过网络曝光粉丝对其的指责、威胁和辱骂,得到了网友的帮助、保护与同情,进一步激起了路人对肖战及其粉丝的反感;同时,部分网友以更理性的视角喊出“创作不死”、“创作自由”的口号,同样的到了许多友好的回应与支持的声音。对于另一方,肖战粉丝群体一方面在微博上继续辱骂、斥责反对者,一方面甚至尝试对更多平台,比如“STEAM”、“剑网三”、“Bilibili”等电竞、视频平台以各种理由进行举报,同时又通过翻墙手段,在外国社交媒体上恶意刷评刷帖,对肖战及其作品大肆宣传并对《下坠》小说对他的“诋毁”、“扭曲”进行控诉。而对于此次事件的中心、“权益受损”的肖战本人,则从始至终未曾发声,其工作室在事件中期发布过一则明显避重就轻的声明,遭遇各路网友的抵制后便缄口不言。而肖战在“利益上”受损实则发生在事件发生之后。据悉,多家公司与其解除了合同,撤销了他的代言广告。面对此番情景,肖战粉丝群体很快组织起大规模的洗白、控评策略;同时,他们将更尖锐的矛头指向其他网友,多次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言辞激烈地抨击“227群体”,并将他们与前段时间“港独”分裂分子的“废青”行为联系在一起,将舆论导向他们的政治与价值立场。
随着“肖战227”事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事态不断升级、政治导向越来越强、舆论关注度越来越高,原本在亚文化圈内部发生的事件极其罕见地引发几家大型官方媒体发声。负责审理各类举报的最高检主办的《检察日报》最先发表评论文章,2020年3月11日刊用了两个版面、5篇文章详说227事件:
“法治评论”栏目《肖战事件:是非曲直如何评说》一文较为中立,没有对《下坠》等同人文学的合法性做出完整论述,但作者也写到:“举报是赋予公民社会监督权,是为了让公民有在相关法律未完善的领域里能够向上表达的机会,不是给予特定群体党同伐异、清除异己的权力。”同版的《不能任由粉丝喜好毁了同人文化》态度鲜明,认为同人创作在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是有利的,同时创作自由不容侵犯,肖战粉丝行为是越界的。“法辩”栏目的《肖战事件: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点出了引发该事件的粉丝行为的不理智、肖战对社会责任的漠视是偶像的“失格”,以及该事件对网络社会的强烈震动。另一篇则提出了辨析该事件的两个维度:同人创作的法律风险和粉丝行为的合法合理性。《“同人小说”涉及的法律问题》冷静地分析了《下坠》可能涉嫌的侵权:姓名权、肖像权。
紧随《检察日报》的脚步,《解放日报》刊载《追星是为了追求美好,而非囿于“饭圈”越活越逼仄》,明确了粉丝行为的出格,并呼吁肖战出面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人民日报》随后转载了这篇文章。然而官媒发声后,肖战粉丝不加反思,反而指责《检察日报》“不懂法”、《人民日报》“被收买”,其天真无知令人匪夷所思。
4月末,肖战发布新单曲《光点》,短短半日销售额便暴涨。粉丝动辄上百张地购买数字单曲,并声称为先前“没有保护好(肖战)”要“多买一些”以“赎罪”。几天后的27日《光明日报》刊文《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批判了“饭圈”文化整体的宗教性倾向。同一天,先前发表过反对肖战的意见领袖的微博账号及其小号被集体删除,其打击之精准、行动之迅速令人瞠目结舌。
三个月过去,227事件的余波仍未平息,AO3在大陆依然处于无法访问的状态,肖战仍未站出来针对此事件发声,粉丝依旧在竭力洗白,施加网络暴力的人没有得到制裁,受害者的权益没能得到保障……这场亚文化圈的大地震,将是网络社会一道难以抚平的深切“伤痕”。
二、团体·正义·边界·责任·自由
现代社会往往是团体格局更胜一筹。团体赋予那些拥有相同兴趣与追求的个体更高的凝聚力、合作热情与行动效率,而与此同时,团体之间的重合、摩擦与冲突在所难免。然而,一个有活力、有未来的团体社会,各团体之间决不能成为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尽力各自发展、和而不同才是团体社会健康发展的真正道路。而肖战227事件,也是团体之间的冲突。
笔者将肖战227事件冲突依照参与团体的变化粗略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下坠》引发争议至AO3被封禁为第一阶段冲突,参与方为“肖战粉丝”、“CP粉”;“227大团结”开始后至今为第二阶段冲突,参与方主要是“肖战粉丝”、“后AO3亚文化圈”。
分析冲突的关键在于参与方的正义性。作为冲突事件,对其正义性的分析参考正义战争理论(Michael Walser 2008),并考虑到网络社会不同于国际政治的制约情况,对理论进行了社会化处理,判断标准如下表:
新原则的关键是:网络社会由于个人匿名且难以追责,引发冲突的制约会相对弱化;同时社会团体冲突总是趋向稳定,因而任何引发新一轮冲突的结果都应当避免;正义性是相对的。在第一阶段的冲突中,冲突的核心是《下坠》,“肖战粉丝”认为,小说侵犯了他们团体的核心“肖战”的利益,因而与对方的团体产生了冲突。法律上讲,《下坠》的确可能对“肖战”造成侵损,第一阶段“肖战”方的冲突理由原则上是正义的,符合“自保”(self-preservation)的标准。然而问题在于:
任何社会团体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可能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能相互紧密关联,核心可能相互交叉,也可能相互独立,但只要独立成为团体,就不能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肖战粉丝”在第一轮冲突开始时不应当采取指责、辱骂的态度对抗“CP粉”;
由“CP粉”引发冲突将是不正义的,但在第一阶段,该团体并未直接参与冲突,是正义的;“正义的”讨伐“正义的”,却以激化冲突的指责性语言讨伐对方,使得“肖战粉丝”的对抗方式成为不正义的;
“肖战粉丝”维护团体的手段是不正义的,他们举报了相关平台,而非作品,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许多其他团体(统称“AO3亚文化圈”)的团体利益;那么相对的,在“AO3亚文化圈”成员角度看,“肖战粉丝”引起的冲突是不正义的,这直接导致了第二阶段冲突的开始与“227大团结”的产生,其中“肖战粉丝”第二阶段的冲突始因是不正义的,“后AO3亚文化圈”则是相对正义的。
“肖战粉丝”的另一类错误在于,他们逾越了一些边界。笔者认为,一共有四条:
追责主体的边界。《下坠》可能侵犯肖战个人的姓名权和肖像权,因此肖战本人有权选择对该文的侵权行为追责,也有权选择不追责。然而,实际上是由“肖战粉丝”要求创作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与追责主体是不符的,因而“肖战粉丝”的基础立场就是越界的。相应的,前文提出“肖战粉丝”第一阶段冲突的始发动机必须认定为“维护团体成员所认同的团体核心形象的利益”的“自保”才能被判定为正义,反之则因其越界而应当认为不正义。现在的这种正义,就和法律完全没有关系了;
团体维权的边界。正义化的团体维权结果,应当是:(a)取得对方的道歉;(b)对方主动消除造成侵权的创作品及其附带影响。然而“肖战粉丝”却选择消除对方团体的重要利益集合(即AO3),不仅对对方团体造成更严重的利益损害,也同时损害了其他无关团体的利益,这严重逾越了团体维权的边界。这一点,与上文的“3.”是相对应的;
道德准许的边界。对于对方团体成员进行毫无保留的网络暴力、威胁辱骂,致使受害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远远突破道德底线的团体行为,是一方恃强凌弱的结果,其心可诛。这一点,与上文的“2.”是相对应的;
政治容忍的边界。第二阶段的冲突中,“肖战粉丝”对对方团体的行为乱扣帽子、上升到国家分裂主义的极端政治错误言论,是明显的污蔑行为;同时在外网疯狂地诋毁对方团体、占用公共社交资源,对我国国民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是政治上所不可接受的。
不过需要认识到的是,肖战粉丝对于相应平台合理的举报是法律所允许的。由于AO3平台的作品分级制度主要符合西方的标准,其中部分作品在中国的合法性也存在界定的难点。但依然,“举报”是监督的权力,绝不能是抹杀的武器。
此外,该事件之所以有着极其混乱的发展状况与恶劣却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冲突的核心——肖战本人从未发声。作为冲突发起团体的核心,肖战的态度强烈影响着团体的态度。然而,“不发声”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默许。对于偶像务必承担的社会责任,官媒的许多篇文章共同表达了观点,笔者是很赞同的。
再来说说冲突的另一面。“创作自由”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一直是个界定模糊的概念,因而对于这一层面上“有限度的自由”就很容易产生分歧。在观念平等开放化越来越趋近完善的现代社会,“自由”的理论限度也在扩大;然而,个人的权利受侵犯的标准也未曾界定,当二者可能发生冲突的时候,“模糊的自由”就不得不向法律所规定的“权利/权力”让步。因而,《下坠》的创作者对于真实角色的文艺改造不能说是完全正当;同样的,事件发酵后“AO3亚文化圈”针对肖战本人创作的一些视频、文章就更不能说是正当的了。因而,公开发布作品的创作者在面对可能侵权的题材时,尚需谨言慎行。
三、尝试建构现代“粉圈”网络文化生态体系
“AO3亚文化圈”最初是由若干松散的、兴趣驱动的小圈子,围绕“AO3”的共同载体组建起来的共性团体,小圈子之间没有其他关联;在失去AO3后,由“失去AO3”这一事件形成“后AO3亚文化圈”这样一个共同团体,小圈子之间的关联加强了,因而整体的团结性加强了,但仍然没有本质上的核心。这样的团体,可以依照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的“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来定义。笔者将其命名为“离散价值共同体”(das dezentralisierte Gemeinsamkeitskollektiv)。
与之相对比地,“肖战粉丝”团体则统一在明确的核心“肖战”之下,是由大量但同质化的“粉丝”及其连带个体产生的依附性团体(后文详说),团体内部组织明确、集体性极强,个体性弱。类比涂尔干的“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笔者将其命名为“依附性集体”(das Verbundenheitskollektiv)
ps. 上两个新名词的德语会更精确一些,不赘述了。
“肖战粉丝”在227事件中表现出的高度组织化、集体化、核心化的特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通过这场扩大了的“粉圈”众生相展示,我们可以相应的分析出“粉圈”的网络生态。笔者认为,可以与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相类比。
下图展示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主义阶级制度。其中,帝王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由于封建割据的局面而几乎成为虚君;真正的掌权者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军队的大封建主,其下又有小封建主。而社会最底层的农奴受到领主和教会的世俗精神双重统治,由于没有土地,政治上没有任何地位,经济上完全依附领主,其劳动所得通过实物地租与劳役地租被领主完全占有,而领主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和生命保护。
顶层的地位。金字塔顶端的“公司”不再作为虚位元首,它通过对下一层“艺人”的社会契约关系和资本掌控,对艺人实行确实的控制;但公司仍不作为外显的掌控因素,因此其“虚位”性仍一定程度上存在;
层际差分要素。“公司”以下的各级之间并非以土地为纽带,而是以行动规划权与心理认同感作为层级差分的主要标志;
底层的依附原则。底层的“粉丝”并非在经济上依附于上层,而是因不掌握行动规划权、心理附庸感最重依附于上层;
核心化特征明显。“艺人”被外显地认为是下层各单位“行动规划”的目标,对下层各单位拥有绝对控制权,也是整个生态体系中“心理认同”的最高依附对象;
“教会”的体系合并。在原本的中世纪,教会独立于一般社会阶级存在,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活动实行集中的统治。在“粉圈”生态中,“教会”不独立存在,其职能归属至“大粉”层级。即该层级负责对下层个体进行以心理认同的最高依附对象为核心的精神活动管理;
占有内容的改变。下层的劳动回报以资金为主要形式,通过购买“专辑”、“周边”、“门票”以及其他追星花销流动至艺人与公司,还伴随有无形的资产,比如自发宣传的收益。
通过以上调整,完善后的生态层级体系应当如下图。
公司为单位的粉圈生态层级体系 示意图
欧洲中世纪的基本农业经济组织是庄园。庄园的掌控者是领主,其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前者由农奴服劳役地租完成生产,后者由农奴付实物地租完成分配。庄园内的精神活动由神父控制,秩序由庄园法庭维持,拥有农作物的加工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 完整的、封闭的经济实体。
在以艺人为单位的“粉圈”生态描述中,“领主”就是艺人本身;“领主自营地”代表着由艺人主导的产品销售所得和演出门票、影视票房收入的直接资金收益;“农民份地”则是粉丝自发的周边购买、实物应援、舆论支持和安利宣传等有形、无形的收益;“农产品加工处”则是由艺人及公司控制的、粉丝配合的、将从粉丝中取得的无形收益转换为实际的资金收益的操作方法;“神父”即“大粉”等负责精神活动安排的粉丝;“庄园法庭”则代表着粉丝群体中对内的规划组织系统以及对外的舆论反应措施。
通过相应层级体系与经济体制的迁移构建,不难发现现代的“粉圈”文化生态与历史上的中世纪在形式、结构上有着高度的相似。目前为止,这个体系的在原则上具有中性的价值判断,但其封建资本主义的内核已经非常明确。
四、“粉圈”文化生态体系的核心机制及其社会演进
探索“粉圈”生态的核心机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表现型(manifestation):
体系的偏下级以“权力”和“认同”为基础,最下级只能获得“认同”的分配;
下层的回报以有形资产为主,同样不可缺少无形资产;
原则上体系可以随意进出,却常常呈膨胀趋势。
以上三点分别引出了体系生成的三类要素:
一个体系中出现粉丝依附是为了寻求“团体认同感”,即统一团体的归属感;粉丝不断为艺人做出各类贡献与回报,尽力成为“大粉”,是为了寻求同一依附性集体中的“权力”亦即“地位”(补充:依附性集体与离散价值共同体在“权力”层面有很大的差异,后者几乎可以认为狭义上的“权力”不存在,而前者的“权力”则可以有引导性、有控制力,并能产生价值。);
体系在资本环境下,资金回报是最上级“公司”存活的基础,也是“公司”保留与“艺人”的契约关系与资金支持的原因;而无形资产(宣传支持)带来的体系容错率和社会认知基础,是体系发展扩大的必备条件;粉丝贡献资金回报,一定程度上基于“团体认同感”驱动的从众心理;粉丝自发完成的无形资产回报,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感”,即广义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因此,金字塔的上两级和下两级彼此需要、相互依存,使得体系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能稳定存在;
“随意进出”允许了体系的动态变化,一定程度上筛选出最“衷心”的下层单位,保持体系的生产效率与发展活力;“随意进出”的团体却整体上常常以扩大为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粉”层级对于下层粉丝精神活动控制的完整性、体系核心化构建的高度成功与建立在心理认同的现代社会中依附性集体的高度聚合性。
由此一来,“粉圈文化”的运行机制分出了内外两层,两层互相联动,以外层为表现型:
如果这样看,这仅仅是一个会抹杀个性、吃相难看的资本组织,似乎不会有过于恶劣的社会影响。但我们应当把这个体系结合现实、代入“中世纪”生态体系中再度审视。
中世纪时,底层百姓因为没有土地或是被掳掠,为求谋生而被迫进入庄园,成为被剥削的农奴;而战争年代,自由民为求得领主的军事保护,自愿进入庄园。领主和农奴之间,是清晰的剥削与被剥削、保护与被保护、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然而到了现代,我们看见人群不断自愿地涌入该团体中,在被剥削和主宰的事实上,却几乎狂热地给予回报,并以“保护”、“守护”等认知序位颠错的口号予以行动……另外,原本“圈地自萌”的“粉圈”团体出现了强烈的排他性倾向和野蛮扩张的趋势……
问题出在哪里?
体系对下层的心理引导路线不正确。当教皇成为了领主的仆从,会发生什么?原本独立的政治经济领域与精神领域发生了交媾,不存在的精神领袖“耶稣”现实化为领主,形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近乎“神权”的“团体型国家”,即网友常说的“肖国”。同时,宗教对于双方的制约性不存在了,其意识形态的“感染需求”仍然存在,于是产生了上层对下层控制愈发强烈、下层对上层愈发盲目忠诚、体系不断寻求扩张的“杂草”状态。
低龄群体的原发性心理依附需求被利用。人是社会动物,青少年的认知和所处社会环境又尚不完备,天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原发性心理依附需求。然而这种正常心理需求却被资本主义以扭曲的方式所利用以攫取价值。它们着重突出所营造的"爱豆"的“人格魅力”、“纯洁脆弱”,使得粉丝意识不到TA们的被剥削、被主宰地位,甚至潜意识中倒错这种关系,使得TA们坚信自己获利,同时TA们对“爱豆”负有责任(上文Verbundenheit的命名来源);同时,它们有意识地淡化资本的价值、隐藏资本的必要存在,使得“粉圈生态”对外几乎成为了完全精神层面的社会活动,让TA们不觉得付出是对自己的损失。
这样的体系会怎样演进?
中世纪的庄园制自然经济和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随着科学与生产力的发展很快解体,城市商品经济出现了,“土地”要素也转变为了“金银”货币……依照唯物史观,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粉圈生态最终也会走向相同的、进步的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
但这不会很快到来。心理依附之紧密度很大程度上与资本一样决定着体系的存亡与发展。我们引入以下几个变量:①粉丝基数N;②资本储备C;③社会个体的心理依附需求R;④政策压力P;⑤社会舆论V;因变量为体系稳定性S。
作者没有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可以由常识给出一个非常粗略、非定量的关系图,亟待专业人士协助:
227事件之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要求根除“粉圈”文化的声音,实际上,要在短时间内铲除一个已经具有广泛受众和深刻资金关联的文化与文化群是难以做到的,立刻铲除“粉圈”也不符合现代许多年轻人寻求团体性心理认同的社会现实。笔者认为,堵不如疏,仿照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结构的变革,政府应当尝试完善娱乐圈资本体制、丰富社会精神生活,使得网络生态得到进一步的、向好的发展。但我们每个人要做到的是:认清“粉圈”剥削机器、精神庄园的本质,不让自己受到类似资本手段的干扰,如果曾是,则退出来。
在这样的生态中,资本和心理依附感成了主要驱动力,一如现实社会中的生产力。网络社会同样也是社会,也有与现实社会相类似的发展趋势与必由之路。
把握网络社会的主要驱动力,就能仿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步伐,优化网络生态,“粉圈”文化是其中一个例子。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粉圈”这样资本驱动的牟利机器终将瓦解。希望在逐渐全球化的网络社会里,每个人都能真正自由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圈子,再也不会出现肖战227事件这样党同伐异、多方混战的混乱社会局面。那样的网络社会,就将如同人们不断建设的现实社会一样,繁盛且美好。而你们——我们每个双眸清明的人,都任重而道远!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看完之后,可以再看一遍摘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