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个拜金主义,中国则有个“拜官主义”。
自上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被鼓励去“当官”——家人或其他人会用一个询问来引导和激励他(她):当班长了没有?于是,他们便踏上了漫长的寻求当官之人生道路。上了小学、中学,哪怕只是负责给同学发本子,都会成为向家长报喜的重大事件。
上完学,进入党政机关工作是许多人择业之首选;不进官场也不能被别人管着:进公司要当经理,做教师要当校长,干医生要当院长,当兵就要当元帅,在黑社会里混要当老大。总之,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就是“拜官主义”。
——当官可以成为人上人
古代有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人上人”,另一部分是“人下人”。“人上人”,就是大人、主子、老爷,相对应的“人下人”是小人、奴才、孙子。一个人生而在世,自然不能甘做人下人,但人上人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在古代,历代政权的更迭都是以战争方式进行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权力必须依靠武力来夺取、巩固和更替。据说古代曾经有过一次“禅让”,说是尧自愿将权力让给了舜。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反正之后似乎再也没有出现具有尧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通过世袭来转让权力,但世袭只是武力发挥作用的一种形式和延伸,是皇帝在展示自己拥有强大武力而已:天下是他的,只是他生命有限,不得不把权力让延续了他的生命的人去掌握。
当然,天下太大,万人之上的皇帝无法管到全天下的人,他只好分出一些权力,让一些人帮助他管理天下人,这些人就是“当官的”。虽然所有当官的人都是皇帝这个“首席”人上人的下属,但他们按照皇帝的方式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人实行统治,就形成了“山高皇帝远”、“县官不如县管”的局面,他们也成了人上人——虽然当官有级别高低之分,并且“官大一级压死人”,但都能可以分享皇帝的威风,而且官阶越高就威风越大。
既然追根溯源“人上人”是打出来的,那么所有的人都因为打不过“人上人”才被迫做了人下人,都是屈服、臣服于拥有权力的人的,他们之间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人下人没有独立人格,他们是人上人的奴仆和隶属。几千年形成的政治心理就是这样:到了当官的面前,谄媚的笑容会自动浮上我们的嘴角,我们自动地矮了一截;而当官的则端着架子,一本正经,威仪逼人。虽然他并不总是靠武力统治我,但他的眼睛里还是有一道锋利的寒光让我恐惧。
而且,他是上面任命的,他不向我负责,我对他的权力不构成任何威胁或影响;而我是他任命的,他可以提升或开除我,他掌握着我的命运,他给我提供饭碗!他在我们面前可以尽情享受着他“人上人”的美妙感觉!反过来,如果我有机会当官,我也可以品尝“人上人”的滋味!在拜官主义盛行的地方,要么是主子,要么是奴仆,我们无法成为平等独立的人。
大概是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农耕国家,在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从未成长出和平竞争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所以对资源的控制和争夺始终频繁地采取战争手段,因而始终没有机会产生取代通过武力实现政权交替的渠道和方式,中国人不得不始终跟随“人上人”们寻求进入政权当官的机会。
——当官就有特权
在存在“高低贵贱”观念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拥有资源和财富。人上人“打”天下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资源,一旦打下天下,他们就可以控制一切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于是他们高贵。皇帝拥有整个天下,他最高贵;当官的分了一部分资源,他们次高贵;被他们统治的老百姓即人下人,没有什么资源,他们低贱。低贱者也可以得到一些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那是高贵者的赏赐,是让他们为人上人创造生活资料和享乐品的,只是他们财产和人身是没有权利保障的。这一点当官的也是一样,如果他们的财产乃至生命被更高级别的官员强行剥夺,常常是不需要理由的。
然而,古代有聪明人发现,马上可以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武力的政权应该“文化”,这是阴阳交合、刚柔相济的致治之道。有统治者发明了文官制度,安排出大量的官职,用文官、采取一些“文化”的手段,以此作为配合统治者武力控制和分配资源的一种方式。更有一位聪明的皇帝、隋朝的创始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科举制度,向全社会公开选拔官员,不仅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颇有公正色彩的当官之路,也给我们由武力统治的社会涂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所以,对各类官职的角逐,本质上是为了从皇帝代表国家控制的社会和自然资源中分得一部分,“千里做官为求财”。而因为被统治者处于他们的压迫之下、始终对他们怀有恐惧心理,对他们的掠夺和剥削是敢怒不敢言,更助长了他们的贪婪之心,而官僚制度内部的监督很难持久有效,便形成了“无官不贪” 的局面。当官以求财,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根深蒂固的一种特色。
不过,要说当官的掌握和控制资源的能力,哪个朝代也比不上今天。一些地方领导可以任意支配当地的财政或其他收入,有些行业的有些官员更是什么事情都敢做。比如国有企业,许多国企都严重亏损,但是,国企职员的收入是最高的,好像国企的财产就是他们的!所以,要是一个中国人突然接到一份任命他为地方主政官员或国企老总的官方文件,一定会认为人生价值达到了至高点。
——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倡导当官
作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维护者,中国文人创造了深厚的拜官文化,为我们追求官职打造了强有力的说辞。
一是“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学说。表面上这个理论是号召人们为国家、民族、人民贡献力量,实际上,在民主制度形成以前,真正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只能是当官的,普通的“匹夫”根本沾不上边;一旦有了这样的抱负,你只能走当官一途,去召唤并领导众多追随者,从而有所担承。这个理论观点实际上就是以天下的名义引诱人们去做官而已。——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我们必须当官!
二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学说。君子为佐助君主劳心治国,比劳力更为重要。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分工并不细密,但人们的等级观念把社会职业分成了三六九等,干了“低层次”的工作就没脸见人了。古代有“经济”一词,但它的含义实际上是“政治”,经世济民就是当官的工作。在所有职业中,士农工商,当官首当其冲,是成为高贵者的必然选择。——为了享有更高社会地位,我们必须当官!
三是关于“尽孝”的理论观点。据说孟子曾经对孝的外延作过描述,他是通过对“不孝有三”的解释来说明的:“阿意屈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条:双亲已经衰老,家境仍然贫寒,而你还没有当上官、吃上国家俸禄,这是一种严重的不孝行为!当官不是一个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到家庭和家族利益的重大问题,古代如此,今天仍然如此,只要看看当今那么多贪官倒台的原因就可以了解了。——为了家庭利益,我们必须当官!
在这样的社会里,当官是一个人改善自己命运的根本出路。虽然中国传统当官文化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衰落,有些观念的影响范围已经越来越小,但有些东西则是一种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的东西,不是像灰尘一样可以扫掉的。没有物质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许多观念不可能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拜官主义”也是如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