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报告院系:教育科学学院专业:10级学前教育专业学号:101234017姓名:指导老师:小组成员:日期:2013.6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报告摘要: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对洛龙区双语实验幼儿园的全部六个班级(两个小班、两个中班、两个大班)进行了六次自然观察。获得有效事件样本55件。统计分析表明:(1)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助人行为发生的次数较多,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合作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亲社会行为,其中以小班儿童居多,再次为中班儿童和大班儿童;(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4)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5)同伴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中性和消极反应较少,教师通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和中性反应。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强化。关键词 学前儿童 亲社会行为 在园 自然观察 事件取样 问题提出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斯伯乐于1972年提出的,用来指与侵犯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它有利于社会发展,能与合作行为互相转换。它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在幼儿园里帮助儿童发展诸如自尊、自控、友谊、分享、合作、帮助、尊重他人等亲社会行为,将有助于幼儿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冲突,快乐地游戏和学习,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也是当前全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孩子今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另一方面,当今的家长往往非常重视早期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却相对忽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致使不少幼儿形成自我中心、任性、缺少同情心、孤僻、不合作、攻击性、退缩等行为特点。为此,心理健康和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重要的是在儿童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发展他们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因为年幼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欠缺,幼儿期形成的退缩、孤僻、自我中心、任性等行为特征,将可能发展成为成人期严重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困难,造成成年期的人格缺陷。尤其是在当今人情缺乏和相互帮助减少的社会中,我们更加有必要来观察研究和了解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为使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合理的意见。
早在本世纪20、30年代,国外心理学家就是儿童的分享、合作、捐赠等亲社会行为做过研究(Hartshorne,May Maller,1992);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 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其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 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2 ]那么进入21世纪的我国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学前儿童的行为特点,我们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其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具体的讲,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一下几种形式:(1)助人:儿童在他人需要帮助是给予帮助,如帮小朋友扣纽扣、扶起摔倒的小朋友等;(2)分享:儿童与同伴玩玩具、分吃食物等;(3)合作:儿童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种活动,如合作游戏等:(4)安慰:在他人遭受心理或生理的伤害时,儿童给予安慰;(5)公德行为:该行为五明确的行为对象,是有利于集体、社会的良好行为,如关紧龙头、清扫垃圾等。二、研究方法及过程(一)研究对象:洛龙区双语实验幼儿园的大、中、小共六个班级。(此幼儿园为社区幼儿园,规模较小)由于我们只进行了六次自然观察且在后面的观察活动中时间非常接近六一儿童节,幼儿园中的每个班级有表演活动,所以在后期的观察中很少有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观察统计的数据与所查资料的前辈有所差距。
(二)研究方法: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三)研究过程: 1.确定亲社会行为的操作定义和所要观察的行为 2.确定亲社会行为的观察记录维度,编制观察记录表(见附表格1) 3.去指定的幼儿园进行正式观察记录 前三次为小组成员一起共同进行,后三次为各自选班级进行观察。每天观察时间是从上午八点入园到中午午餐时间。(四)资料的处理与统计:我们小组将所得数据统一起来,挑出共同观察时所得的数据,然后将所剩余数据进行总结共得出有效样本55件。①其中助人行为17件、分享行为16件、合作行为13件、安慰行为2件,公德行为7件,所以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助人行为最为常见,其次为分享行为和合作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②亲社会行为在年龄阶段上的分布是以小班最多(23次),中班其次(21次),大班最少(11次);③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生为32次、女生为23次;④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多指向同伴(45次),较少指向教师(4次)和无明确对象(7次);⑤同伴和老师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多做出积极地反馈(39次),中性(10次)和消极(6次)较少。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观察共取得有效样本55件,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类型比较 三个年龄组儿童亲社会行为类型的分布见图1 。
通过对全园六个班级的观察记录分析,我们统计分析得出学前儿童在园的亲社会行为中助人行为发生的频次最高,其次为分享行为和合作行为,然后是公德行为,最少发生的是安慰行为。(二)学前儿童各个年龄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分布比较 统计分析得出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在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具体数据请见图2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班的亲社会行为最多,其次为中班和大班。我们分析原因得出:1.可能是与不同年级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所导致。⑴.小班的教学活动多是进行丰富的开放式教学如:奥尔夫音乐,讲故事的语言教学等。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同伴之间的合作行为和分享行为,体验教学活动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其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行为;⑵.中班的教学活动和小班的类似,但是在中班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个饭后小朋友分享故事的环节,小朋友或是主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上台和班中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经验故事,所以中班的分享行为较多,其次是小朋友帮助老师或者是帮助同伴之间的互助行为;⑶.但是大班的教学活动与中小班的截然不同,大班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采用的是小学化的模式,教师对儿童的控制程度高。
如:学拼音声韵母,学汉字,认识汉字笔画等。教学的活动方式也是比较枯燥的老师在上面单纯的讲解,偶尔提问小朋友,没有给儿童思考发散思维的时间,儿童只有在课后的游戏时间中可以和同伴之间相互合作玩游戏,或者是互相帮助,而其他的行为很少发生。所以我们才得出了如表中的结论。亲社会行为在小班和中班发生的次数较多且相互接近,而大班发生的次数较少。2.除此之外通过对样本内容的研究分析之后,我们得出学前儿童在园的亲社会行为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才发生的如:小班、中班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和分享行为,都是在老师指导下让小朋友找伙伴共同完成教学;而在许多自由活动中很少有分享行为发生,合作行为和助人行为发生的次数较多。(三)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比较 通过整理分析得出学前儿童的亲社会不存在性别差异。详情请见图3和表1。从以下表格和饼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生对于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表现会略高于女生的亲社会行为。所以我们得出在性别上,男女生的亲社会行为都是比较健全的。表1男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分布性别亲社会行为类型助人分享合作安慰公德男136427女6790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男生的助人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多,这可能与男孩子与生俱来的男子气慨有关,喜欢展现自己;而女孩子的分享行为和合作行为较多,多体现在小女生的游戏当中。
(四)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比较学前儿童的亲社会可能指向同伴、教师或无明确行为对象(如捡起地上的废纸)。各年龄组亲社会行为指向对象的分布情况见图4。从以下柱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多指向同伴关系,有较少指向老师。因为同伴之间的行为发展最为相似,儿童能够找到共同语言和游戏来促进双方的健康和谐发展或者是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在儿童与教师的交往中,儿童一般处于接受教育的地位,更多是表现出遵从行为,而较少有亲社会行为,因此,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教师的较少;而无明确对象多是儿童的公德行为如:活动结束之后主动清理垃圾或者是捡掉在地上的垃圾维护教室的清洁,但是发生次数极少。(五)亲社会行为对象的不同反应比较儿童亲社会行为指向同伴和教师的事件中,同伴和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情况见图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伴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中性和消极反应较少;教师通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和中性反应。通过分析样本发现儿童通常对分享行为和合作行为做出积极反应,而对于同伴之间的助人行为有较大一部分做出中性和消极的反应,教师也只是仅仅做出积极地反应却没有做到有效的强化,而且对一些儿童的公德行为没有及时做出表扬和反应。
四:教育建议 通过对55份有效样本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上结论。导致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为此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观察提出了以下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从教师方面来说,老师应该多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教给儿童合作、安慰他人的方法;增强学前儿童互相帮助的意识,教会学前儿童助人的行为方式,为其提供助人为乐的榜样,并要对帮助过的人做出积极反应;还有要及时的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学会帮助和分享行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应及时表扬和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让其得到强化。此外,还要提升保教人员的示范行为。在教学方法上我比较认同开放式的教学,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让小朋友自己思考与合作,老师多提出一些为什么,表扬儿童回答的各种答案,鼓励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讲学活动中融入充分的情感因素指导幼儿感受,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3.在环境方面家庭环境教育占到很大的作用。家长不应该只是一味的给予儿童所想要的和所需要的,而是在平时培养儿童帮助做事的习惯,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利用生活发生的细节 引导孩子观察。
体验人们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初步形成移情的能 力,学会换位思考并能够帮助他人;家长还要以身作则,遵守交通法则,乐于助人等;另外让幼儿多于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游戏,养成相互协商、互相配合、互相谦让、分工合作的习惯。参考文献:[1]Hartshore ,H.may.m..a…ahd maller,J.B.Studies in service and self control,New York:Macmillan,1929[2]王美芳 庞维国: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3]冯夏婷 邹晓枫:澳门亲社会行为发展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2,(5)[4]李丹 程赟:学前儿童在家在园亲社会行为的比较观察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6,(4)[5]施燕 韩春红:学前儿童行为观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6]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致谢:在本次调查中感谢杜燕红老师帮我们联系、安排幼儿园,并时常到幼儿园中对我们的观察记录进行指导等。感谢洛龙区实验幼儿园全体老师的热情招待和孩子们的积极配合,让我们的观察在最轻松和自然的状态下完成。还要感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