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引子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逃避的是什么?逃避的是作为人的价值被“能力”、“责任”局限为商品。人的价值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毕竟人有感情这一无法以金钱衡量的价值所在,有社会属性这一不应以金钱衡量的价值所在。
逃避有用吗?有用也没用。时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逃避自然就是一个可选的选项;但大多数问题始终是要面对的,那么逃避并没有用处。
逃避是否可耻,是否有用,关键还是在于,逃避的是什么?对于残酷无情的现实,暂时的逃避可以说是必要的;但如果只是逃避自己的内心,那逃避是可耻而无用的。
一 、喜剧的外壳
合同制的夫妻,以雇佣关系为纽带、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两人,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花火?在科幻作家的笔下,或许会成为反乌托邦的、物质化社会的某种反思;在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或许会成为一个对社会的无奈摹写和批判的样本;而在这么一个温柔的爱情故事之中,一切反常或不反常的设定都会成为主角之间甜蜜故事的一点波折和情趣。
男主是典型的“死理性派”,而女主是一个脑回路清奇的女子。这两者哪怕在生活中走的近一些,都会产生无数让人捧腹的桥段。这么两个脱线角色在剧本的要求之下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可想而知,不知会有多少趣事发生。
这也就奠定了该作喜剧的主基调。在主角们认认真真的“搞怪耍宝”之中,我们得以在愉快的气氛中欲罢不能的看下去。
同时,这么一个理性与脱线的碰撞,最终也需要感情作为纽带进行联系——这也是该作的关键点之一。逻辑解决不了的事情,就交给直觉;只要自己的心愿意接受,剩下的也就只是修修补补的细节问题。
二、言语之外的诉说
然而局限于爱情故事的框架,该剧许多剧情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真正让故事发展下去,而是在“爱情”的领域内发酵成熟,寸步不出孙行者画的那个圈,故事也就此发展下去,而刻意的忽视了许多问题。
从某种角度讲,称该剧为“日本为少子化做出的又一次努力"并不为过,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正确。少子化已经成为日本的一大问题(当然在中国也是逐渐严重),在文艺作品中出现这种主题并不意味。但是,倡议毕竟只是倡议,哪怕男女主角在剧内恩恩爱爱,但在剧外仍然是是不明婚姻情况的状态。虽然有作为明星隐婚的情况,但即使如此,此时已婚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这就不是该剧所能细说的部分了。
三、背后的背后
该剧中男女主角的结合是个奇迹。不管是相遇、相识、相知、相爱,或是跨域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相互之间的磨合,都是在“奇迹的”剧本引导下才得以顺利完成的。
是的,即使故事中显得相当曲折,但仍算得上是“顺利”。在实际的生活中,如此的两个人相遇几乎是不可能的,跨越的困难也不是如此简单的。该剧所讲的与其说是一部爱情剧,不如说是一部传奇,一部现代童话。它超脱现实的地方不在于夸张了感情的力量,而是有意的降低了现实的残酷。
男主工作认真,收入颇丰,除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并无其他需求,甚至自己家也不过就是一个休息的地方,所以卫生打扫才需要聘请女主来做。这是一个典型的“社畜”形象。不管当初的目的是为何,此时的男主已经完全只是为了工资奉献自身几乎所有价值的一个机器,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工作以外的乐趣。我不反对有人选择这种生活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很多人不是自愿选择——或者说,只是自以为是自己选择。除了工作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还有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还有爱情。仅仅是因为现状的安逸而放弃其他可能,人就如一潭死水,不过是活着的僵尸;所谓的“自己的选择”。也不过是馋嘴偷拿的一颗糖果,以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实际上不过是平庸的安于现状、满足于一时的糖衣。
于是死脑筋的女主敲开了男主的生活。为什么这么一个脑回路清奇、满脑子稀奇古怪想法的人会撬开一个自闭的世界呢?因为男女主角本质上是一类人。女主也是一个离开了工作完全找不到自己价值的人。稍微尝试了一下全职主妇的生活,就开始完全接受不了没有工资的生活。失去了一个明确的衡量,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是否应该存在,完全取决于别人的认可。
这种想法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畸形的教育所造成的。人是为自己而活的,是为了自己爱的人而活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活的,这种观念会轻而易举的被现代社会的物质洪流摧毁。这种观念和“社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是专属于“失败者”的精神状态。在社会中因为能力以外的原因难以立足,在各种尝试中不知自己究竟因何而与众不同,分不清“特点”和“缺陷”,只是努力再努力,以为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能够自然的积累经验值、提高技能点和能力值,随着level up的特效一跃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不,不会的,不可能的。现实不是RPG游戏,不会在你的努力之后给予相同的报酬。生活更像是一个桌游,你做事的结果需要靠随机的骰子指示,人生的轨迹需要裁判主观的叙述。一切都是混沌而又随机的,不知道攻略方法,也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借用《No Game No Life》的一句话,生活就是一个烂游戏:规则不明,奖惩随机;输的多了会被唾弃,赢得太多也会被谴责。
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幸运或是不幸,这种混乱已经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资本的力量。在卓别林时代资本物化人的本领京已经是炉火纯青,如今已经渐渐开始侵占道德的领地。人的物化、商品化渐渐成为许多人默认的思维方式。女主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契约结婚”的权利当作商品卖给了男主,而且相对来说并没有难以接受;之后的“share”仿佛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但实际上呢,只不过是一个做了掩饰而另一个过于赤裸罢了。把“share”换成“兼职”又如何?是不是就好像没那么尖锐了?
本质上工作就是以个人价值换取社会价值,把自己的能力换成社会的硬通货。随着资本的侵蚀,人的私生活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就是把自己卖给了公司或他人。爱情充满功利,婚姻也不过就是一场买卖。摆上桌面的是双方的生活,但艰难磨合的却是难以交易的感情。
五、现代童话的书写方法
即使在现实的浪潮中,人的感情还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标尺。感情的事情,决定权交给感情,其他的都是细枝末节,都是可以再修正的。婚姻的契合需要生活习惯的妥协,需要经济的独立与互通,需要解决无数实际的琐事;但真正成为一个家庭而非合伙人,需要的是心与心的共鸣。
人的逐利和动物本能无疑,实验室甚至已经发现了某些复杂心理(例如赌徒心理)其实也只是生物本能。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是心啊自身的个人价值,还有社会价值,需要心与心的共鸣。为何会有“日久生情”?为何身体接触是情侣之间不可或缺的?因为一旦靠近了,就必然要把对方当作一个人来认真对待,而不能单纯的去分析利弊;感情的共鸣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一旦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心想要彰显自身存在的意志就不是任何理性可以抑制的。
男女主的相遇、相恋是可遇不可求的,是一个现代童话。但即使没有主角光环和剧本要求的光环加成,真情实意的付出也终将获得回报。只是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感情的投入费时费力而又没有稳定的回收,最终只有少数童话最终成为现实。
六、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绕了一大圈,那么,我们和他们究竟在逃避什么呢。
女主因为就业的失败逃入“婚姻”,但其他的配角逃避的都是爱情。有的因为年龄产生的自卑,有的因为难以得到共鸣而过于怜惜自己的真心,有的因为世俗的眼光和现实的规则而无法全力追逐自己的幸福。到了后期,女主也是因为无法平衡自身价值和爱情而选择了逃避。
逃避可耻但有用,因为当一丝希望出现时他们抓住了机会,而不是一味的逃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