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国式逻辑(十一)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泛道德主义|道德至上会造成人际关系冷漠,进而导致社会底层的互害越来越多

中国式逻辑(十一)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泛道德主义|道德至上会造成人际关系冷漠,进而导致社会底层的互害越来越多

中国式逻辑(十一)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泛道德主义|道德至上会造成人际关系冷漠,进而导致社会底层的互害越来越多殷海光先生说:“逻辑学太重要了,一个人懂得了逻辑,就能明辨是非了。\x0d\x0a那些对人类怀着无私的爱,却对具体的人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他们会用自己对全人类的爱

殷海光先生说:“逻辑学太重要了,一个人懂得了逻辑,就能明辨是非了。也唯有在中国大力普及现代逻辑,才能把人们的认知能力从泛道德主义、泛情绪主义、泛经验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本文及后续文章将从殷海光先生所说的泛道德主义、 泛情绪主义、泛经验主义几个方面,聊聊这个话题。

泛道德主义是什么?

通常对泛道德主义的解释是,一个社会中形成的道德规范或者对个人人品的道德要求超出了正常人性的能力范围,最终形成了一种“唯道德是论”的社会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所有的社会问题往往都归结为人的人品和道德境界问题,评价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是这个社会所形成的道德规范,通常这种道德规范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统治阶层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渲染和强加的。

这种用道德评价一切的社会意识中,完全无视正常的人性,而是把坏的行为归结为不道德的结果,如自私、物欲、怯懦、缺少牺牲和奉献精神等不道德因素;对于不按照社会道德行事的人,不是从人性的角度来判断和分析,而是首先进行道德评判。

泛道德主义的四个特征

泛道德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一:道德拔高

道德拔高是泛道德主义盛行的社会的重要特征,有多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对正常人的过高道德要求。比如大力宣传某些无上限道德观念,在社会中高喊口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崇高理想、奋发有为等等,以及“赞美”、“歌颂”、“欢呼”之类的标语。

其二是倡导在道德方面进行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比如在六十年前的那场浩劫中,人们在道德方面的互相批判等等。

其三是如果有人公开表示无法做到道德上的完美,往往会遭到他人攻击和指责。比如,如果有人公开说不愿意无私奉献,恐怕不会受到同情,反而遭到批判。

其四是混淆美德和义务和界限。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让座这件事,就是混淆道德和义务的典型事例。

泛道德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二:用道德评判一切

泛道德主义社会,“道德” 会成为评价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但是这个所谓的“道德标准”,并不是现代社会基于人类文明和人性基础上的“诚信”、“宽容”、“道义”、“礼貌”、“智慧”等等常识或共识,而是传统形成的或者被人为拔高的那些“为人处世的标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情世故”。 比如,很多人信奉的观点“做事先做人”就是泛道德主义的一种表现。

用道德评价一切,也意味着对人对事的评价都会强调“道德”。如果某个人被社会评价为“道德水平低”",往往造成一个结果,无论这个人在什么领域的造诣或成就多高,都会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例如,某钢琴家的“嫖娼”之事。

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_形态意识社会是什么意思_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泛道德主义的典型特征之三:抢占道德制高点

在泛道德主义社会,解决争端和矛盾手段,不是通过有效地沟通和理性探讨,往往通过占领道德制高点的方式来贬低对方。有的人为了抢夺道德制高点,甚至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攻击他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形态意识社会是什么意思_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_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_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_形态意识社会是什么意思

泛道德主义的典型特征之四:过度惩罚“不道德”

在泛道德主义盛行的社会,对于那些不符合主流道德的人,实行的是各种各样的非人道、非人性惩罚。如各种形式的人身攻击、社会性排挤等等,甚至连那些指出质疑的人,或与“不道德之人”相处的人,也往往受到同样的攻击与批判。

泛道德主义的危害

泛道德主义的危害之一:说实话成为罪过

泛道德主义社会中要求的道德标准超过了人的能力范围,为了满足这些道德标准的要求,只能用谎言来掩饰人性的本质。如果把谎言比喻成一个面具,在这种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带着这种面具才能活着。那么,社会中精神错乱、人格分裂和压力山大就是常态。

电影《1984》中的极权社会,很好地描述了泛道德主义的危害。

泛道德主义的危害之二:宽容成为稀缺品

泛道德主义社会无视了人的本性,一旦有人表现出来真实的人性,遭到大众攻击就成为必然,最后导致社会普遍地缺乏宽容。

那些不被社会所宽容的人,不仅得不到尊重,也会失去存空间,最终成为“被社会抛弃的人”。由于不尊重人性,整个社会对多元化的个性缺少理解和宽容,加剧很多普通人的痛苦,造成的后果是极端行为越来越多,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泛道德主义的危害之三:社会缺乏信任

泛道德主义社会中,人们会因为道德而排斥那些“不道德的人”。因而,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常常是首先进行道德评估。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人性而产生的某种“不道德”,这种“不道德”平时隐藏在各种“面具”(假象和谎言)之下。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能随时遭到道德攻击,最后导致人和人之间互不信任,互相防备。

加外,“不承认错误”、“一错到底”、“言过饰非”等等现象,通常也源于社会信任、宽容度低。在这种社会体系下,当产生误解和矛盾的时候,通常不是通过沟通、分析和反省来解决问题,而是采用极端的方法,如暴力等手段。原因很简单,如果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反省,必然会承认自己的责任;有责任的一方就会被冠以“不道德”,而不承认过错的一方则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取得最终“胜利”。

泛道德主义的危害之四:社会关系僵化

泛道德主义对所谓的“不道德”之人缺乏宽容,造成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团体与个人之间,甚至团体与与团体之间缺乏信任,而“不道德”又会遭到社会的严厉批判,实话实说就也变成了不道德。在这种社会中,个性多元化、思想多元化以及人性的释放,如果得不到社会认可,就会被指责为“不道德”、“不靠谱”,从而受到排斥和攻击。为了自保,最后结果只能是社会关系僵化。

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这种僵化的社会关系,有着极大的影响。

泛道德主义的危害之五:被极权者利用强化统治

泛道德主义导致社会缺乏理性思考和对多元化的包容,往往被极权者利用,以各种道德规范来夺取政权和巩固统治地位。专制者通常在夺取政权后,制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各种道德规范。比如孔夫子的“礼仪道德”,再比如前苏联大力鼓吹的各种道德。他们利用“道德”这个精神武器,达到排斥异己、打击自由进步的作用,从而巩固自己的专制极权统治。

泛道德主义的种种社会乱象之一:大量暴民应声而起

泛道德主义会引起大量暴民抓住某人的道德缺陷进行道德围攻。在网络时代,这种现象太普遍了。这些网络暴民根本不敢正视自己软弱的内心,也不会从不设身处想问题。

形态意识社会是什么意思_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_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泛道德主义的种种社会乱象之二:变相鼓励弃善从恶

“不道德”会受到“道德卫士”们的群起而攻之,甚至虐待,可能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的反抗心理。因此出现仇恨社会、仇恨他人,最终导致人们不再尊重人性,不再追求社会多元化,实质上就是在鼓励弃善从恶。

泛道德主义的种种社会乱象之三: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

在泛道德主义的社会中,由于政府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会越来越冷漠,普通人与政府之间、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冷漠。这种冷漠的结果就是,老人倒地没人扶、甚至会因为个人的原因去报复社会,底层互害的事件就会变得更多。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_形态意识社会是什么意思_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

理性、宽容和法治是泛道德主义的“解药”

现代文明是基于人性复杂的多元化共生共存,在法治基础上的理性和宽容,是保证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前提。从政府到个人,都不去触犯法律的边界,才能形成真正良善而不虚伪的道德氛围。

对他人宽容,对他人理性。遇到矛盾时理性面对、理智思考、理性分析,才能远离泛道德主义。

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_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_形态意识社会是什么意思

最后,摘录几句罗翔老师《法治的细节》中的话来结束本文。

●法律是对道德的最低要求,道德是通过对人的内心约束来维护秩序,但他的力量是有限的。

●法治的根本前提是对人性现实主义的把握。

●道德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决。

●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在任何时候,避免人的物化,重申对人的尊重,都是法律要极力倡导的价值。

●那些对人类怀着无私的爱,却对具体的人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他们会用自己对全人类的爱,变成对具体人采取一切暴力行为的理由。

上一篇: 珍惜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下一篇: 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