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领会“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④(副题)
“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党坚守初心使命、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也是党坚持人民立场、在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需要着力实现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战略思维,作出的这一重大战略研判,彰显了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有利条件,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从广义上说一般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长期处于协调发展和动态平衡中;从狭义上理解,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主要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正因为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实现政治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文化广泛认同,从而不断续写新的发展奇迹。
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是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经历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和国内外的各种重大历史考验,在坚持社会大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巩固了人民政权,保证了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重视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复强调“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从而在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历史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将改革、发展、稳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主要支点,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离开社会稳定,不仅改革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将这一理念付诸社会建设实践,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急难愁盼等问题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社会治理”这一重大核心问题,积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逐步作出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等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经过不懈努力和执着探索,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群众安全感近五年持续保持高位,2021年更是达到了98.62%;在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布的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中,中国名列第二,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在民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不断彰显。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有利条件。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新形势、事关全局的战略性有利条件,是续写新时代中国发展新奇迹的强大支撑。其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事关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石。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能在巩固根本政治制度中推动政治生活和政治秩序正常运转;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能在社会稳定与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中逐渐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繁荣文化,能在和谐有序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其二,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新时代应对新挑战、把握历史主动的强大支撑。新形势下,放眼全球,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人类命运面临共同考验;另一方面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遭遇严峻挑战,个别国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横行,俄乌局势风云变幻,世界格局进入急剧动荡和调整时期。面向国内,一方面,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巨大压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出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国泰民安的经济社会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加剧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加严峻复杂。总之,应对新形势下国内外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以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强大支撑。与此同时,解决好这些问题,又能进一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面对动荡变革的复杂世界,处在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关口的中国,能否化解风险考验迎难而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在40多年改革开放中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无论前进的道路有多艰难,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踔厉奋发,保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就一定能攻坚克难,在变局中开新局,把社会稳定的战略性有利条件转化为战略力量,最终实现伟大目标。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倍加珍惜和坚决维护。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有利条件,也是党着力实现的奋斗目标。因此,要在百般呵护和充分利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续写社会环境长期稳定奇迹新篇章。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也是社会的稳定之基。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抓住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群众呼声,一切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最高标准和最终尺度。其次,坚持“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有机统一,在良性互动中推动社会长期稳定。五个方面既有各自特点又相互影响,既有自身优势又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从整体上来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是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创造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定海神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是通达“中国之治”、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制度保障;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和坚强保障;坚定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是激发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强大动力,是凝心聚力、保持战略定力、化解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撑。再次,坚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应对社会危机、凝聚社会共识,都需要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既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又要未雨绸缪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防范社会风险的能力;既要打通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整体上谋划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又要从细微处着手关注群众个体切身利益,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渠道、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有利条件,是续写中国发展新奇迹的坚强基石,也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支撑。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复杂多变,无论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艰巨,只要继续维护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有利条件、继续推动形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中国这艘巨轮必将行稳致远。
(刘焕明,作者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