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要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眼于全面推进各项建设,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补强“短板”。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升级
中国作为世界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追赶者,要想实现现代化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并且必须分阶段逐步实现。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设想。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是作为进入21世纪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历届领导人的认识有关,在不同时期他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都会随着中国实际发展的情况变化而适时地进行调整,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就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
2002年党的十六大
报告提出了21世纪第一个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就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核心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
报告第二次设计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
2012年党的十八大
报告第三次设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进行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总体而言,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五点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以国际通行指标体系监测小康社会进程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记录,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发展目标,都会如期实现,甚至提前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国极强的国家治理能力。同样,我们相信到2020年也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由此也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全国的总目标内涵发生变化,不少指标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出现更多的“短板”。
对此,我们认为,中国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的唯一尺度,而是客观存在一个底线来衡量。因此,我们从2002年就提出选用四个国际上通行的指标:
人均收入
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和收入组标准,2010年中国就跨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到2020年将接近或达到高收入水平。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标准,小康阶段为40-50%,富裕阶段为30-40%,更富裕阶段为小于30%。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7%,进入更富裕阶段;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5%,已经属于富裕类型。
人类发展指数(HDI)
这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统计并公布的最重要的数据,包括了人均GDP(PPP)、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以及教育指标。2010年中国就达到了0.703,已经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HDI高于0.700),到2015年,这一指标达到0.736,2020年进一步提高至0.778。
国际贫困线的贫困发生率
这是世界银行划定的贫困线国际标准,即每人每天消费1.25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贫困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为11.8%,2015年降至4.8%。若按中国贫困线(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2010年价格),这一标准已经高于国际贫困线,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7.2%下降至2015年的5.7%。
采用以上四个国际通行的指标,表达的信息简洁清晰。同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不仅能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总体水平还高于这一底线,将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补短板”
对于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既然是全面建成,就要在短板上下功夫,在短板之短板上下大功夫。因此,“全面建成”核心是补短板、大补短板之短板。目前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四个短板要补:
在“四化同步”中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核心是“让农业强起来”。
一方面农业本身要发展,要加速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要靠其他“三化”来帮助农业现代化,使其能够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过去我们说“以工补农”,现在要更加明确“以工促农”,加速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
在“城乡一体化”中补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村美起来”。
明显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规划和管理水平,全面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最主要的是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补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富起来”。
确保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继续高于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提高新型农村医保和社保水平,让农民最有效地分享改革成果。
在新型城镇化中补“1亿农民工”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工成为市民”。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鼓励各地方创新人口管理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本保障住房等常住人口全覆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之短板”,就是那些占总人口比例小、但绝对人口规模仍比较大的特殊人群在获得小康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补短板之短板,就是要采取特殊办法、有针对性的做法(包括针对家庭和个人),让这一部分人也能过上体面的小康生活。即各类农村人口中的贫困人口;残疾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和特困人口;老区贫困人口、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边疆地区贫困人口、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等。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补短板、补短板之短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强化针对人口、家庭的精准扶贫措施,既不漏网,又要兜底。
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17年第3期,原标题为《补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作者: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