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地震和村级社会组织的
“落地生根”
特别感谢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对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社会服务中心及其伙伴组织,在2024年6期《三月风》杂志期刊的报道。本篇报道的专业陈述,让我们甘肃民族地区残障家庭和助残社会组织被看见。感谢信任,兰州德爱将会一如既往带着专业和温度服务甘肃心智障碍者家庭,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下为转载全文: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一场6.2级的强震突袭积石山县,造成117人遇难、784人受伤、24.3万人受灾。其中,遇难残疾人5名、残疾人工作者家属1名,受伤残疾人99名,6012 名残疾人房屋损毁需要安置。当地人回忆,震感持续一个小时,相比县城,农村情况更为严峻,加上低温寒潮天气,灾民如何安置考验着所有人。
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787 米至4308米之间,有着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冬季漫长寒冷,人们的生产生活要经过漫长的冻土期后才能焕发生机。
地震又发生在寒冷的冬夜,救援难度大但刻不容缓。最终在各方力量的紧急驰援下,仅震后3小时,所有中断受阻道路全部抢通;震后15小时,全部搜救结束,受灾群众住进了帐篷,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震后 17小时灾区恢复正常用电;震后 32小时供水全面保障到位……
探索“最后一米”的可持续支持和服务
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陈德凤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条公告。积石山地震后,她陆续收到很多关心积石山地区残疾人家庭的问候和交流,作为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生存状况还算了解的社会工作者,震区残疾人亟须哪些帮助,陈德凤心里也没底。“进入震区走访、开展调研的时间已经是1月份,同行的有兰州大学民族学的博士、高级社会工作师、医护工作者、乡村工作者、残疾人家属,我们从不同视角完成了一次积石山震后残疾人家庭服务现状及需求的调研。”3天4个乡镇9个村,32 户残疾人家庭的深度走访,陈德凤感触很深,她在朋友圈写道,“持续在积石山县调研,村民不会用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但我们看到的是扎根在生活和信念中的中国式治理”。
政府工作的高效率和村民们的精气神大大超出陈德凤的预期,过渡性安置板房活动室配备了电视、图书,甚至有孩子的玩具,各类生活物资摆放整齐,医务室村医坐诊发药,中小学生板房复学。村民们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竟觉得没什么好怕的,坦言负担再重也要努力扛起来,有的开春就要准备外出务工。同时,在与当地残疾人及其家属聊天过程中,陈德凤收集到的信息表明,虽然村民们整体状态都不错,但残疾人还是有特殊需求和难处,“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助残社会组织在地震后发挥作用的空间。”
参加过汶川、芦山、鲁甸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高级社工师周小燕认为,社会组织在地震后要更高效地发挥作用,提供服务,首先要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援建模式;其次开展多方联动的灾害需求评估,尽快适应灾区环境,与灾区民众建立信任关系并做好把脉诊断;第三,可以将直接介入服务与受援地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些落实到残疾人身上,又是更精细化的工作。
灾后残疾人变得更加“隐秘”,他们不容易被发现,需求也不容易得到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与重建阶段残疾人家庭服务需求,陈德凤和同行的志愿者们专门建立了残疾人档案,登记不同个体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为未来提供针对性的生活辅助、照顾辅助、搭建村级残疾人自助互助网络、残疾人及家属赋能等服务做准备。
在走访过程中,一位听力障碍的残疾女性给团队留下深刻印象。当她明白眼前的这些人是专门做残疾人工作,而且有懂手语的人后,一把搂过一位做调研的工作人员哭了起来。陈德凤强调说:“走了那么多户,一般不会有人一见面就哭。后来知道地震时家里就她一个人,老公在外打工、孩子在镇上读书,她又听不见,家里的房子都在晃,可能有点应激障碍,还没从地震的恐慌中走出来。”
地震发生后,在应急性的救援结束后,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性的支持尤为重要。在有地方住、有吃有喝的基础保障满足后,这部分人的特殊需求应及时满足。
在“积石山震后残疾人家庭服务现状及需求”的调研档案中,“需求”一栏填得五花八门:尿不湿、电动轮椅、助行器、人工耳蜗、需要单独的房间、需要办理残疾证等。此外,残疾人主要依靠家庭照顾,地震导致家园损毁,打破了原有的照顾条件和照顾模式,生活变得更加不便利,后续服务需要协助家庭重建照顾方式,减轻照顾者压力,过渡性安置阶段的适残化微改造尤其迫切。
“从物理上的增加照护辅助设备到提供心理支持,让残疾人及其亲属情绪得到释放,再到建立村级志愿者队伍,为照护者提供喘息服务的可能……”对于如何切实支持残疾人家庭个别化紧急需求,陈德凤说,“社会组织应该持续探索最后一米的可持续支持和服务。”
搭建村级残疾人自助互助网络
“你们来干嘛?有统一性的救助就行了,来了也是添乱。”类似的答复是社会组织计划进入灾区时常面对的问题。兰州大学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焦若水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些要谁来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组织理应是其中一员。
“助残贵在平常,难在经常,如果像‘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肯定会受到各种非议,当社会组织真的沉下心做事,就能被认可。”陈德凤和团队进入积石山前也遭到当地村支书的阻栏,“后来觉得我们挺靠谱,能长久地考虑一些事。”
陈德凤所在的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社会服务中心于 2015 年在兰州市民政局注册登记,是由心智障碍者家长自发组织创立的家长自助组织,致力于通过家长互助、政策倡导、公共教育、服务监督及西北家长组织网络支持,为心智障碍者家庭提供支持服务。
在多年的社会工作经历中,不同地区心智障碍者家长的不同需求,陈德凤都看在眼里。“如果说兰州家长的一个需求要做 5件事,再到积石山就不一样,受地理条件限制,一个需求可能要细化到 12 件事,外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可及性很弱,一些基础性的服务也难以保障。临夏回族自治州协作各县域心智障碍家长互助小组在永靖县、康乐县、临夏市和临夏县,这四个地区虽距积石山很近但都没太大损失,地震发生后,他们远比在兰州的我们更能及时地为震区残疾人家庭提供支持。”
地震这一特殊事件反而成了积石山县搭建村级残疾人自助互助网络的契机。在走访震区残疾人家庭过程中,一些有服务意识、乐于奉献的村级“领袖”人物自然发光发热。“没有慰问品没关系,你们只要看看他们就行。“先别走,我把他们喊来,知道有单独来看他们的人,也是一种安慰。〞带领志愿团队走村入户的马成明是积石山县刘集乡阳洼村的一位肢体残疾人,曾经做过社长的他,对建立残疾人自助互助网络有很多自己的构想。“每个村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想大家所想,经过一定培训,完全可以成为村级残疾人自助互助网络的 ‘种子’。”陈德凤说道。
地震发生后,帮助震区链接资源是外来社会组织最主要的任务,因为地理距离限制,这些组织无法长期提供可及性的帮助,如果能在当地孵化出村级残疾人自助互助网络,缩短服务半径,对村民来说,是长远受益的事。
一场由残疾人提供的心理援助
2023 年12 月22 日,甘肃省民政厅发布关于号召全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支援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抗震救灾倡议书,在号召捐款捐物之外,提到应急救援、心理咨询、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专业社会组织,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配合做好群众安置、心理疏导、困难群众帮扶、防范次生灾害及灾后重建等工作。
2024年1月15日,积石山县锦绣饭店内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流课。来自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兰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及手外科医院的志愿者们为二十多位受灾群众开展了游戏互动、心理疏导、健康咨询等活动,及时缓解了受灾群众的心理应激反应。与此同时,在大河家镇四堡子村受灾群众安置点,一排排过渡安置板房前,身穿甘肃省经济动员心理危机干预马甲的心理学老师、医护人员以及红马甲志愿者们忙碌地穿梭于人群之中,为受灾群众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疏导、义诊、发放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
“我本身是残疾人,更能理解他们面对的困境,进入震区后能做的就是跟他们讲讲我的故事,现场还有其他的医疗团队、心理咨询团队,更专业地提供帮助,及时对接一些资源。”兰州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郭淑芳说道。“我们希望通过交流、倾听、共情,给受灾群众安全感、稳定感,帮助他们进行适度情感宣泄,并引导他们和周围建立链接,陪伴他们平稳走过震后这段艰难时期。〞省心理咨询师学会会长莫兴邦说。
这次为灾区困难残疾人提供心理援助和义诊的活动由甘肃省肢残人协会组织开展,残疾人为特困群体开展专业且现身说法式的心理援助,开创了灾后救援的先例。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在灾区调研慰问时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残疾人协会特殊时期发挥的积极作用。
2024年1月25日,由临夏州残疾人联合会、兰州大学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兰州德爱心智障碍者社会服务中心主办的“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论坛暨积石山震后残疾人服务研讨会”在甘肃临夏召开。兰州大学副教授谢冰雪做了 “积石山震后残疾人家庭服务现状及需求”的调研发布,最后留下两个需要共同关注探讨的话题:一是发现残疾人的差异性需求,在保障残疾人所需的生活物资的基础上,为残疾人链接轮椅、助行器、尿不湿等物资;二是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时候要尊重和利用好当地现有的支持条件,加强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尊重地方性文化知识。
积石山地震只是一个契机,对助残社会组织来说,走进去才能看到更多。残疾人需要的服务类型多、要求高,社会组织要做的是一项专业性更强、更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更长远的助残事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