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年
初
三
在探讨“内卷”、“企业家精神”和“教育”三个关键词时,花老师指出企业家精神视变化为机遇,不断创新,这恰恰就是对抗“没有发展的增长”也即内卷的核心。
新的一年,无论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可以保有自己的主动性,超越环境,致力于成长。
春暖花开
好文5250字| 20分钟阅读
“企业家精神”、“教育”、“内卷”,都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这就让下定义变得很难。就好像我一直在大学教书,每每我问同学,到底什么才叫大学?结果就发现,如果没人问,大家都很明白,一旦真要解释起来,就不那么明白了。
所以,我就把我个人对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来和大家交换一下想法。
“内卷”,没有发展的增长
第一个关键词,是今天特别时髦的概念——“内卷”。
这个词和“躺平”是很有趣的对应,当我们谈到这组概念,往往都把自己摆在一个基于自我选择的位置上,可是这样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还是要先回到这个概念的脉络。
虽然这个词好像突然在社会里流行开来,但实际上它蛮早就被应用在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了。内卷,和革命、演化一起,意味着三种社会制度变迁的模式,也意味着你有三种不同的路径去做选择。
我自己是做组织研究的。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演化”是我们讲得特别多、特别强调的一个词,以至于很少谈另两个选择,也就是“内卷”和“革命”。为什么我们在组织理论中比较建议演化或进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相信一个组织会和外部互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今天和过去不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外部环境都在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在推进。这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就构成了一个难题——你要如何与这样颠覆性变化的外部环境友好相处?
其实我们讲“演化”的时候,也有“共生”的概念在其中,你必须要有和外部对话和交互的能力。但是,不论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外部环境产生了剧烈的动荡,于此你希望很好地和外部交互就变得很困难。
好了,这就有了另一个路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突然间内卷变成一个很时髦而且很普遍的词。把这三种路径放一起,大家就能看明白箇中缘故,因为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现在恐怕由不得你去选择了。
从我个人的理解看,内卷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自我保护的选择。当外部变得很难相处,内卷就变成了一个理性的选择,你或许就能把自己给守护住,或者说安顿好自己。
如果我们把“化”这个字放进去,“内卷化”就变成了一个过程的概念。有两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提出了“内卷化”的概念。我们今天日常说的“内卷化”从本质上和他们两位说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一种把内部变得更复杂、越来越精细的路径,越来越往体系的内部去转——这样的过程就是内卷化。
其实大家看,一开始这些概念都是用来讨论农业生产,中国其实也有蛮多学者用这些概念讨论本土农业,但有意思的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教育。我之所以回溯一下这个概念的脉络,是想提醒大家,要明白这是一个系统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方案,会出现一个我们今天最担心的情况,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这是很可怕的。
除了在管理学界任教,我也曾在管理界担任过一间比较大的企业的 CEO。当我空降到这个企业的时候,遇到的最大挑战不是这个企业不够大,它已经是国内农牧业第一大,全球范围也进了前三名,是一个很大的企业。真正难题在于,它不增长。
大家看到这间特大型企业,所有人都很骄傲,介绍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自己是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但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去反思,不增长这件事情有多可怕。规模很大,但不增长,其可怕性在于,你其实是开始很精细、越来越精细地去运行你整个组织内的所有东西,同时,你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更重要的是,你开始缺失跟外部互动的真正活力。
那时候内卷这个词还没有那么热,我和同事做内部检讨的时候,就讨论为什么不能增长这个话题,然后慢慢我们才意识得到,我们应该认识自己和外部的关系从而转换自己,一旦转换成功,我们就有能力开始恢复增长。
因此,我们可以给内卷、内卷化很多很多定义,但我特别想让大家记住“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个点。
这个概念引入中国之后,也出现了一定的拓展,但大体上还可以概括为两点:
这是关于第一个关键词我想跟大家讨论的内容。
“企业家精神”:实践的创新
第二个关键词是“企业家精神”。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第一次关注到这个概念,是源于我读德鲁克的书。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的开篇就讲,美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一个创业型的经济,里边有一种特殊的新人,他给了他们一个名字,就叫企业家。
在对经济发展进行的研究中,我们一直在问,为什么有些企业、有些地区的经济它可以一直发展,为什么有些地方就不能够。像尤其是过去的40年,我们知道有两个国家的经济一直在发展,而且有很强的引领世界的力量,一个美国一个中国。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我们也看到很好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对,我们也有很特殊的一种新人,然后这种新人的名字也叫企业家。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就是推动整个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之一。那么,企业家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我实际上比较多的跟企业家在一起,或者说跟创业者在一起。有时候我会跟他们开玩笑,我说如果你从创业者成“家”、变成企业家,这个区别到底在哪里?其中差别也很有意思,但今天我先按下不表。
回到企业家的概念,萨伊是最早给企业家下定义的人,他说“企业家”是“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产量较小的领域,转到生产率较高、产量更大的领域”的人。你如何能产出更多、效率更高?所以,企业家的概念中,一定内含了创造的概念,这是它的特点。
另外一个给企业家下定义的是德鲁克,他说(如下图):
这里的关键是,把变化变为机会,做这事的人这就是企业家。
从这两个角度,我想大家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何谓“企业家精神”。很多人描述企业家精神就是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超越精神、学习精神等等等等,但我想各位更简单地回归它内在的核心,
第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第二、对变化敏感,化变化为机会。
如果要培养企业家精神,也是抓住这两个东西去看待自己、训练自己。所以很多人问我说企业家精神我们到底怎么能够学到它?依然是这两个角度。举例子,比如写作业,保持质量是一样,起初用8小时写,逼自己降到6个小时,再逼自己降到4个小时,再逼自己降到2个小时……你的效率一直在提升,坦白讲,这也是在训练企业家精神。不用很高处去谈论企业家精神,从你身边去理解就好了。
前面谈内卷,我请大家记住核心是“没有发展的增长”,而德鲁克说的企业家的核心,是把变化变成机会,这恰恰就是跟内卷相对抗的部分。
德鲁克还说,“追求确定性的人,往往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这就是说,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要不断地敏感于变化,不断地去改变,只要看到变的时候你就应该高兴。为什么?因为你成“家”的机会来了。但如果你看到变化就紧张,习惯安于稳定的状态,那你就很难。
所以我们的主题是,用企业家精神去对抗内卷,我想,从理解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本身的内涵,就给了我们解决的方法——变化,创新,更多的产出,更高的效率。
但是,我们谈论创新,一定要讨论,创新这件事怎么和结果发生关系?
我记得30年前,我第一次读德鲁克的书的时候,我给自己读书笔记起的标题就是“创新实际上是行动和结果”。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谈创新,都理解为观念或是思考,但刚才我们说企业家是要带来结果的,这也就意味着,你得用行动才能够去体现你的创新。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我用了这5句话来归纳企业家精神(如下图):
创新必须是实践。你得动,你得做,你得一步一步踏实地去行动,我们才会认为你确实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踏实的行动,和躬身入局的行为选择。而且创新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形态,也就是说,你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怎样去表现它?
我用这些很朴实的语言去表达它,就是想告诉各位,企业家精神是,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身体力行。不管你是不是企业家,都可以拥有企业家精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强调企业家精神就是“踏踏实实的工作”,也就是告诉各位,企业家精神它其实内化于你的日常行为之中,如果你真正有这样的认知和训练,然后又愿意这样去要求自己,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自己在这个维度上提升起来,这会有利于你未来要做的任何事情。
“教育”:视野、知识和观念
好了,我们来到今天第三个关键词。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老师,这是我很重要的角色认同。这其实是源于我对教育深刻的确信,甚至可以说是信仰。我一直相信,教育一定可以改变我们每个人,一定可以让你改变你自己和你的命运,也的确可以改变这个社会。
在探讨教育本身内卷化的问题前,我们可能还得探讨以下,教育的本质,教育它到底应该干什么。就像我一开始问大家都来上大学,但到底怎么理解大学?道理是一样的。
教育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被教育者,但人人又都是教育者。即使今天我是讲者,但其实你们也在教育我,所以我们彼此之间都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这就是教育的功能。
我们在谈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自然》每年从全球的重大科学事件中评选出十位年度人物(Nature's 10),今年的其中一位是ChatGPT,是首次有非人类进入这个名单。这意味着,AI已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此,大家常常问,是不是教育就会很快被AI替代掉,第一个被淘汰的职业就是老师?我的回答是,如果老师教的仍旧是存量的知识,那么ChatGPT的确掌握的知识比老师还多,的的确确可以取代你。但是,我们都有做增量知识的能力,而增量的这部分,恰恰就是机器无法替代你的。而这恰恰又是教育本身的功能。
讲起创新创业,现代大学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子。1809年,德国人洪堡构思并创办柏林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一定要真正去做一座现代的大学,让这个国家能够引领世界。他把科学研究放了进去。而在此之前,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实际上跟大学没有太多关系,而当现代大学出现以后,就成为了知识生产最主要的主体。
60年后这种大学形态进入美国,然后美国又把社会服务放进去了。大学从最初的培养人,然后到科学研究,然后再到服务社会,把这些都纳入到大学的体系当中并产生价值之后,推进的是这个国家整体的社会发展水平。当现代大学在美国持续兴起之后,美国就开始引领整个世界。
以此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在推进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想办法在不断地创造创新,不断推进它的进展。
那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有一批新的大学出现,它们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成年人也可以进大学。在中国,实际上是工商管理MBA的出现,成人才可以重新回到学校。我有时候跟回来读MBA的同学聊天,我就跟他们说,一定要珍惜能回来读书的这两年,这两年其实是让你重新年轻一次。
透过这简单的回顾,我想告诉各位,教育本身其实就一直在创新创造。要理解我们讲的企业家精神,我们其实可以看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而我自己喜欢教育的地方,分享两点给大家。
一个就是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里所提到的智力发展三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浪漫的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一定要学美术、学跳舞、学音乐,反正要去做所有这些美好的事情,而不要急着让你去算数,去死记硬背。你要先有浪漫,因为有浪漫才会有想象,然后才会有跟这个世界的触感和触动。讲内卷的原因时我反复讲过,当没办法跟外部形成很好的互动关系,我们就会选择第三个路径——内卷。
好,回到怀特海的三阶段模型来,一直浪漫也不行,就没办法做事了,然后我们就到了第二阶段叫做精确阶段。这时候,其实就要训练科学的能力,你要精确。
最后,才到你把浪漫和精确放在一起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知识如果不被运用,一定还不是你的,所以一定要被运用。之后再到下一个浪漫阶段的开启,你的智力就这样循环起来。
另一个我喜欢的教育的概念,是这个典故或者说这个场景——静坐听雨。我跟很多人讲过,如果让我理解教育,就是这个。
无论在任何的环境下,你都可以有自己的主动性,你可以超越这个环境,去形成你自己对这个事情的判断、选择和认知。教育一定是个体内在的成长,你哪怕在任何的环境、任何的条件下,你都有你的主动性,这实际上就是教育内在的力量。
有很多人对教育下定义,但是我最喜欢耶鲁大学对大学目的评价——提供心灵训练和教养,充实具有知识的心灵。
所以,我们在讨论教育的时候,应该讨论的是视野、知识和观念,也因此,我不太担心ChatGPT对教育的冲击,因为这三样东西完全是你有主动性。而对于教育,最实际的衡量标准是它能否为毕业生做好毕业15年后工作的准备。而教育的“关键因素”在与人,在于人的能力、竞争力和奉献精神。
我想,教育其实是一个蛮奢侈的东西。我们能有今天,实际上是有很多人为此投入了成本,有时间的、资金的、环境的,也包括今天陪着大家的这许多人。因此,正如德鲁克所说,如果教育不能增强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我们谁都负担不起。对此,我十分同意。
最后,我以两句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第一句是德鲁克说的,他说,优秀教学的真正标志是陶醉于卓越。我沿着他这句话往下说,我觉得,优秀学生的真正标志是致力于成长。(本文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