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笔记: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考点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①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生产和消费是一个生产过程的两个环节。生产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消费是它的终点:
a.生产是指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b.对消费品的消费是对劳动力的再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具有相互决定关系
考点二:所有制与产权 ★
考点三: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考点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1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
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a.相对于一直比较平稳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b.生产力决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课后习题详解:
概念题:生产力[天津商业大学2021研]
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越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状况、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自然物质的优劣有关。
生产关系[中央民族大学2023研;天津商业大学2021研]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
所有制
答: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本书中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从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一种形式的公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公有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的。
所有权
答: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者对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即法律上确认的经济主体对自身所拥有的财产的权利,是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所有权属于法律范典,属于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产权[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即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①收益分享权能,即分享财产营运所带来的部分收益的权利。只有通过分享财产经营收益才能证明产权的经济存在,而且产权的经济意义也就在于收益。②收益支配权能,即在合法范围内,产权主体不受任何干扰,自主支配财产的权利,特别是对收益的支配权利。
产权的基本特征是:
①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作为经济实体一般必须具有这样三个特征:a.必须有一定的财产作为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前提,这项财产在法定的最终归属上并不一定必须为该实体所有;b.必须直接参加社会再生产活动;c.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参与社会营利性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②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即产权一经确定,产权主体就可以在合法范围内自主地运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受同一财产上其他财产主体的随意干扰。一个主体可以拥有多项产权,但一项特定产权只能归属一个主体。
③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产的价值形态运动与使用价值形态运动因信用制度等的发展而分离,不同的主体以财产不同形态的运动为控制对象,使得单一的财产所有权分离开来,并落在不同的产权主体手中。
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答: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基本关系如下: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
①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要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经济体制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还受经济制度决定,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确立以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就显得十分重要。
③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系统的范畴。经济制度属于本质关系层次,它是某一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关系本质属性的结合。经济体制属于经济运行关系的层次,它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①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经济制度强调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组织关系。
②二者反映的层次不同。经济制度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的所有制关系,而经济体制反映的是社会经济中较为浅层次的关系。按照经济制度的规定性,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区分为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等;按照经济体制的规定性,可以把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区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③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不存在脱离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不存在脱离经济体制而存在的纯粹的经济制度。
考研真题笔记:
请阐述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2018研]
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会形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生产和消费是一个生产过程的两个环节。生产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消费是它的终点。消费把生产的产品消费掉,把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出来。
(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增长了,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不论是乡村内部、城市内部以及乡村和城市之间,还是各个地区之间、生产部门之间以及各个部门内部,产品交换的发展都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有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也不相同。
在产品分配上,是生产决定分配;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的分配上,是分配决定生产。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调节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劳动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4)现实意义
①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这种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因此,一方面,不能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去研究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上,只有分析了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才能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分析清楚。
②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艺术、社会意识等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篇幅有限,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获取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