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观念,同时又是寻找社会本原的最有特性的见解。他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简介播报

编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新唯物主义正确地理解物质概念的方法论原则。他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1]

基本思想播报

编辑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理论意义播报

编辑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观念社会与产业链_社会观念_观念社会化是什么

马克思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即它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旧唯物主义仅仅把自然事物理解为客观存在,而对于社会事物,则由于不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即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把历史过程完全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并将其包括到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中去,唯物主义的说明了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的物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

观点作用播报

编辑

意识对物质的作用

观念社会与产业链_观念社会化是什么_社会观念

马克思

(1)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应特性长期演化的产物。从意识的真正发生过程来看,意识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就是说,意识的真正本质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是马克思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

(3)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的最好体现。 [1]

物质与运动、时空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不存在的。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特殊状态,即不显著的运动。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矛盾性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2)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隔性、顺序性。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一个过程,同时,事物运动的不同状态又以彼此存在的间隔长短、顺序先后表现着相互联系的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1]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其根本就是通过社会物质的存在与社会变化的关系,是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观念,同时又是寻找社会本原的最有特性的见解。 [2]

上一篇: 对谈︱杨念群、李猛、应星:长时段视角下的五四运动
下一篇: 当代西方建筑新思潮有哪些主要流派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