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
答: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
答: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答:铁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的的口号是?
答:“尊王攘夷”。
5.列举春秋时期的霸主。
答:齐桓公(第一个)、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6.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
答: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7.春秋诸侯争霸有何利弊?春秋争霸的实质?
答:利:(1)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2)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弊: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8.春秋时期的成语?
答:晋文公(退避三舍;老马识途);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答:兼并战争;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
2.战国开始的标志事件是?
答: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3. “战国七雄”中的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能在图中找到位置)
答: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战国兼并战争的目的?
答:目的: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5.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
答: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时间长。
6.齐国、魏国之间两次战役是什么?相关典故?
答: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齐国胜);
马陵之战:减灶诱敌(齐国胜)。
7.秦赵之间关键性战役是什么?结果?影响?
答: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进攻,秦的统一之势已形成。
8.商鞅变法的背景?
答: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各国纷纷开展变法。
9.商鞅变法的目的?
答: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10.商鞅变法的性质?时间?在哪位国君的支持下推行的?
答:性质:封建性质改革;
时间:公元前356年;国君:秦孝公。
11.变法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的是哪项措施?
答: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2.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哪项措施?
答: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3.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损害大贵族利益的内容是?
答: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4.商鞅变法中的强兵措施?
答: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5.商鞅变法中的富国措施?
答: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自由买卖。
16.变法成功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变法得到秦孝公支持;商鞅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17.商鞅变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进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18.学习商鞅什么精神?
答:不畏强权,公正无私,严格执法,法令严明,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19.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什么意义?
答:成功了,因为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0.都江堰修建时间?修建者?修建地点?由哪两大系统工程构成?起到哪些作用?成都平原获得怎样的美称?
答:公元前256年(战国);李冰; 成都附近的岷江中;渠首、灌溉网;防洪、灌溉、水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第8课 百家争鸣
1.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的创始人分别是?
答:老子、孔子、孙武、墨子、韩非子。
2.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
(1)创始人:老子
(2)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
(3)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啊转化
(4)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3.简述孔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主张以及教育贡献,并分析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1)思想主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主张: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主张德政。
(3)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4)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4.孔子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书籍,这本书是?
答:《论语》。
5.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答: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6.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提出礼治。
7.简述墨家的主张。
答:墨家(墨子——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出选贤任能;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8.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主张是?
答: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提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9.简述法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答:法家(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0.各学派在政治提出的思想分别是?
答:道家无为而治;儒家以德治国;法家依法治国;墨家“兼爱”“非攻”。
11.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理由是什么?
答:(1)法家。
(2)理由:①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②法家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战;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承认土地私有;文化上主张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等,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12.简述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