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母系社会2.0正在到来?

母系社会2.0正在到来?

母系社会2.0正在到来?无论在外边多么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自己的妻子孩子面前完全没有存在感。他说什么根本没人听,没有人在意他的想法。瞎嚷嚷什么?醒醒哈,这可不是你的办公室,我们也不是你的员工……赶紧地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轻松关注!

母 系 社 会 2.0 正 在 到 来 ?

文/左黎

母系社会的姓_母系社会姓氏最新排名_母系社会姓名

小奶狗 图片来自于《百度百科》“小奶狗”词条

人类经常是转着圈儿地发展。一个人从尿裤子到尿裤子,从不能走路到不能走路,从不能自己吃饭到不能自己吃饭,从没有钱到没有钱(有钱也无甚鸟用,等于没钱),从土到土。虽然乐观主义者和具备革命气质的人不这么看,他们常常描绘出一幅人类呼啸向前的图景。

我以为,在不算特别久远的未来,人类可能重新回到母系社会。这题目太大,我只在这里约略列一个提纲。

首先,普遍的共识是,随着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原子化生存”成为常态,而且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愈是明显。2017年上半年,民政部做过一个统计,中国离婚率十强城市与经济发展总量十强城市严重正相关。

有一个著名论断:“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可说是少见的普世真理之一。有位朋友说,她坚信自己会看到婚姻制度的消亡。她不是说在自己这一代消亡,但相信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我基本赞同。

当然,也有些脑洞清奇的国家,在轰隆隆大踏步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坚定地推行一对人儿只生一个人儿的政策,并且顽固地不肯改正,已然造成了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这只是极个别现象。

随着离婚率、非婚率、丁克化甚至同性家庭(不一定合法,但实质存在)的大幅提高,随着家庭功能的社会化,有些未来学家提出,将来人类的后代会在国家设立的“公共养育中心”统一养育和成长,如同工厂里的产品一样。

我不这样以为,从自然属性和情感属性来看,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系,远远超出这些未来学家的想象。

那么,类似于原始社会,只知其母不知(或者不必要知道)其父,一个孩子与自己母亲一方的亲人共同生活的母系家庭结构,很可能是未来家庭的主要形态。

以上的第一点是作为基本判断,即人类“原子化生存”的必然结果。

第二点我以为最重要,是对于父亲作为家庭角色的认识。我们轻松一下,先说几个有趣的现象。

前段朋友安利了一部外国影片,我忘了名字。影片说的是某发达国家、住在郊外别墅的那种成功人士。这位丈夫和妻子闹了点别扭,阴差阳错地回不去家,竟然在家里空置的小阁楼上独自住了很长时间。

每天他都能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们快活如常地生活着,没有人介意他是否回家。因为妻子检查过了,他并没有挪动家里的任何钱款,所以他回家与否就不重要了,他们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听说,现在越来越多地有一些父亲,尤其是那种社会评价比较成功的人士。他们下班之后开车回家,然后关着灯,静静地坐在车子里,不去娱乐也没有勇气走进家门。他们就是如这部影片当中的那一类父亲。他们对于家庭的意义,基本上就是支付账单的人。

无论在外边多么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自己的妻子孩子面前完全没有存在感。他说什么根本没人听,没有人在意他的想法。瞎嚷嚷什么?醒醒哈,这可不是你的办公室,我们也不是你的员工……赶紧地,该付信用卡了!

不独城市如此。每年春节滚滚的车流里,那些回家探望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父亲,不是同样如此吗?他们回家孩子紧张几天,好容易假期过了,父母终于走了,没有听到孩子心底压抑的欢笑吗?!

扯得远了,回到正题。在传统的家庭中,父亲的角色除了“物质养育”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养育”。

孩子价值观的养成,对于社会、职业、人生等等的基本观念和看法,通常是在父亲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的。可以说,父亲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社会角色的培植和预演”。

那么在现代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以为,就是父亲在“精神养育”上的作用大大降低,甚至许多情况下,基本是处于缺失的状态。这可不是说父亲们变得懒惰了,而是他们发现自己根本说不上话,影响不了孩子。

在互联网社会,孩子和父亲同步接受信息,接受同样的信息。甚至由于技术媒介(手机等)使用水平更高,观念更开放,孩子往往领先一步接受信息。

那么,他为什么要受你的影响,为什么要听你的教导和所谓人生经验的训示,为什么要复习你的玛丽苏故事和傻白甜阅历?他不觉得你很Low,不嫌弃你,肯挂着一张笑脸听你瞎逼逼,不是已经超级懂事和乖巧了吗?知足吧!

当一名父亲对于家庭的作用急剧萎缩,只剩下“物质养育”时,他是远远比不上母亲的。由于情感和陪伴,由于天性,孩子仍然需要母亲,但已经不那么需要父亲了。

许多真理听起来都有些不舒服,因而让人难以接受。在传统社会,父亲的“精神养育”之所以奏效,恰恰是因为某种“落后”。

也就是说,父亲作为孩子和社会之间的“中间介质”,因为孩子和社会存在某种程度的“隔离”,在孩子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父亲可以起到一种关键性的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待孩子的“底色”打好之后,再投入社会的熔炉,自己去经受磨练和进一步的锻造。

现代社会,这种相对合理的“阶段论”已经难以实施,社会舆论和风气早已不可阻挡,如飓风一般,横扫每一个家庭。在这股现代之风的吹拂下,首先坍塌的,就是父亲的传统形象和作用。

这是最重要的第二点,父亲角色的价值崩解。

第三点是所谓“第三方立场”和角色的兴盛。也即是说,在传统社会中由父亲所承担的一部分“精神养育”的内容,现在转移到了所谓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

举一个“栗子”就容易说清楚了。

寒假刚刚过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冬令营、游学机构等等赚得盆满钵满。在这其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参加这些活动的孩子们,很多都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父母事业成功的家庭。

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有A机构的老板的子女,又去参加B机构或者C机构主办的活动。而在B机构、C机构所教导的理念和培训,其实A机构的主办者完全有条件提供给自己的子女。换句话说,这些家庭宁肯花钱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市场化的机构,也无力(或者难于)在自己的家庭中实施成功的家庭教育。

这又是为什么呢?非要拐个弯儿,把钱交给外人吗?是的,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方立场”,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所着意培养的一种洗脑化的观念。

父母(尤其是父亲)和子女的关系紧张;失败的家庭教育;逃避责任、“我闪”的学校教育……最后仅剩的一个庇护所,就是把这些孩子送到市场化的“第三方机构”去。父母愿意花这份钱,孩子也相对容易接受。效果如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传统社会中,父亲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家庭成员的终极保护人。随着公共福利的普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这份作用也基本外包,付之阙如了。

第四点,就是女性角色和作用的相对上升。这里面涉及到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认识,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展开论述。

简略言之,现代社会是一种“传递性”大于“生产性”的社会,而且更多地不是传递产品,而是传递信息。产品的生产力已经被大大地解放,供过于求了。在这样的一种“交际性”(或者说“传递性”)所格式化了的社会,女性比男性更加适应这一生产方式,更容易找到工作,更加如鱼得水。

从现象层面,我们已经注意到很多这样的趋势。除了码农、科研等等少量的领域,女性雇员的数量正在大幅增加。女性的天生对于交往的热爱,女性的细心和耐心,都使得她们更加适应这样的工作。

如同在原始的母系社会所发生的,女性可能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这就有力地决定了,未来的社会和职场,女性相对于男性,不仅丝毫不逊色,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性别所决定的优势。

在我们的身边,不是已经越来越多这样的家庭吗?妻子工作养家,丈夫在家里照看子女。甚至年龄女大男小、学历女高男低、工作女强男弱、经济上女养男的家庭比比皆是,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只不过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家庭相对比较低调,不事张扬。这类家庭往前稍微踏上半步,就是母系社会的预告画面。

在这样的现代社会,包括各种媒体和商业机构的强力轰炸下,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的一致性渐渐模糊。很多广告中的一种男性形象,所谓“小奶狗”的大量涌现正在成为趋势。最终形成一种“弱性别社会”,传统的性别特征和性别界限不再明显。

最后一点,“母系社会”或者“准母系社会”的逐渐占据主流,使得大量的孩子“养成于妇人之手”。他们会逐渐适应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结构:姓母亲的姓,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见过父亲,和母亲的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

一个孩子的童年口味会影响他的一生(据说童年饮食会影响到一个人身体里的菌群构成)。生理如此,心理亦然。

养成于妇人之手的孩子长大之后,会加深和强化这一进程,从而提高父亲角色被消解(崩解)的加速度。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会有相反的案例。以上谈的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认识,仅供批判和哂笑。

最后再澄清两点。

一个是“母系社会2.0”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以为,从长的历史维度来看,父系社会只是一个插曲和短时段,未来的母系社会将会长期地存在。至于未来的未来如何,想象力顾不过来了。

另一个问题,母亲为什么不会如某些未来学家所言,把孩子送去“公共养育中心”去统一养大?首先我很难相信这种事会真的发生,其次,我们可能要纠正一个认识。

在未来的母系社会2.0,由于传统家庭的功能被大量外包,“养育”所需要的精力和付出相应地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对于母亲,陪伴的意义更大于培育。

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养育子女,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们,需要看着他们和我们一起成长。没错,我想说的正是这一点,在未来社会,今天丈夫对于妻子的部分作用可能被子女取代。

由于养育不再那么辛苦,至少在孩子成年之前,母亲把孩子留在身边陪伴她们。这是由于相比男性,女性对于稳定的、可以依赖的情感关系需求度更高。在未来,她们更多地从子女,而不是丈夫身上获得这种满足。

最后再声明一点,本人绝不是女权主义者。可能我的观念相对是比较传统保守的,所以本文纯粹出于对未来的推断,而不是出于任何类似的价值取向。

希望那些预备了成吨怒火(尤其是男性)的看官们手下留情,容我赶紧闪退去也!

转发 是最好的鼓励

上一篇: 2023年的小康水平的生活是什么标准?
下一篇: 成人本科报考条件及要求2024 一共要花多少钱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