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王永贵 陈 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标

王永贵 陈 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标

王永贵 陈 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标王永贵 陈 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标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标

王永贵 陈 雪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 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不仅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是理论逻辑的提升,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新坐标。这一政治判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聚焦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坐标,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形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关键词] 新时代 新起点 社会主要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准确把握这一政治判断事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重新认识,这个历史方位是全时空、多领域的概念,不仅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是理论逻辑的提升,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新坐标,更是十九大关于新起点、新矛盾、新思想、新征程等一系列论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聚焦新起点:“三个意味着”标明新时代的参照坐标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分别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三个层面进行概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2]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曾一度傲立于世界东方。但近代以来,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中华民族留下了一段落后受挨打的屈辱历史。当中华儿女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这片东方土地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至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0多年的光辉历程。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真正挺直脊背“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打破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富起来”的康庄大道。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已实属不易,但富而不强仍不算民族复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攻坚克难,始终坚持“四个自信”引领方向,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现实基础、精神动力和信心支撑,中国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迎来了生机焕发的新起点,破解了东方国家如何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科学社会主义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如同高楼大厦之根基、万里长河之源泉。科学社会主义自1848年诞生以来,无产阶级为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斗争便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至今,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170年的漫长岁月,指导着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不断发展。前途虽无限光明,道路却无比曲折。自苏东剧变以来,“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科学社会主义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理论和现实危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给人类留下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即无产阶级在落后国家夺取政权之后如何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虽然领导俄国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依旧没能得到根本解决。面对极为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汲取苏联共产党失败的教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结合起来,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中国大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道路迎来了造福人类的新起点,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路径。中国道路不是封闭僵化的衍生品,而是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的创造性发展;中国道路不是改旗易帜的舶来品,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合理吸收西方现代化的某些做法而进行的创新性转化;中国道路不是“南橘北枳”的复制品,而是在基于自身社会主要矛盾的条件下,汲取照搬照抄的历史教训进行的独创性探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因而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一方面,中国道路为人类社会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而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4]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然而,中国道路对世界的贡献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的创新。这种新的发展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生产关系,而是提倡共享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舒展了人民至上的道德情怀,彰显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中国道路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正处于危机之中的西方文明支配下的人类存在方式的革命。另一方面,中国道路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回答了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是谁”、“贡献者是谁”、“受益者是谁”,让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丰富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二、凸显新转变: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指引新时代的奋斗方向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这一表述“在理论上突破了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必须完全一致的观点,使主要矛盾更加贴近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解决了社会性质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发展的绝对变动性的矛盾”。[7]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原因,清醒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对成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后对党和国家一系列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1.认清缘由: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全过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八大到十一届六中全会,再到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凝练与概括充分浓缩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问题,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在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其充分的现实依据。从社会生产的维度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我国自1991年到2016年,所有年份GDP增长率均大于6.5%,多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出口贸易总额于2013年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数据表明,十一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现状已得到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合实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则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表现为城乡、区域空间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又表现为生产力与社会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不充分。从社会需求的维度来看,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8]在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更多、更高的需求,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需求,既是需求内涵的大大扩展,也是需要层次的极大提升。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需求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了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2.把握要义: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是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历史地看,我们党在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上既有顺利推进时期,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挑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国情,准确分析出当时我国社会所存在的两对矛盾,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领导人民大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因此八大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9]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之后的“文化大革命”将阶级矛盾误认为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给党和人民造成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于十一届六中全会将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进一步提炼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为我们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奠定了重要基调。历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顺利进行,与当时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当前,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重大转折,是新时代指引国家未来奋斗方向的重大前提。但需格外注意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亦不能改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实际。因此,在关系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政策制定上,要统一协调“变”与“不变”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又要清醒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最大国情,既不迷失方向,又不超越阶段。

3.破解挑战: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矛盾意味着新挑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因此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一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11]因此,我们要强化意识、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多方合作,竖起风险防控的强大屏障,为平安中国的建设保驾护航。二要精准脱贫。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按照“五个一批”的指示精神,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三要进行污染防治。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2]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确立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新时代的伟大征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同时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指引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要义,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围绕“八个明确”的核心内容,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具体谋划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了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新高度,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十九大报告所涉及的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八大重点任务,体现了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一步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对党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没有在已取得的成绩面前“松口气”、“歇歇脚”,而是“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13]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体而言,坚持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党的先进性是立党之本和力量所在,党的纯洁性则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夯实一个根基,即坚定理想信念宗旨,筑牢党员精神支柱,塑造党员政治灵魂;抓住三个着力点,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稳步推进党的六大建设,“在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上继续‘赶考’,推动管党治党向纵深发展”;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打虎”、“拍蝇”、“猎狐”同时出击,筑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了治国理政的新举措,使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过去的五年中,党中央相继推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举措,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伟大成就,使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实现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统一;经济领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了阻碍社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弊端,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了唯GDP的政绩观;政治领域通过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增强了社会的法治意识,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敢于对错误思潮“亮剑”,大大增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一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外交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塑造力和感召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智慧、大视野、大格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理念,使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4]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如中国共产党一样,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5]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16]再到“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围绕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从物质维度来看,党中央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让一个人掉队”,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大关键问题,“确保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从精神维度而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孕育而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收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养料,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华儿女由衷发出“厉害了,我的国”的内心呼声,提振了亿万同胞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状态,使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关系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谋篇布局,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但有三点需要格外注意: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社会主义整体发展阶段上进行划分的,是基于中华民族从救国、兴国百年奋斗历程基础上迎来的强国时代,而非历史学意义上的时代概念;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从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大格局变化中孕育提出的,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清醒的历史认识,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虽然是十九大提出的新判断,却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是基于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所提出的。

当今,面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成为当今中国向所有中华儿女发出的“时代之问”。新部署描绘新时代,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的新部署,以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2][3][4][5][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

[10]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8.

[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65.

上一篇: 科学研究|社会互动视角下,人际公平是如何形成的脑机制研究
下一篇: 黑龙江科技大学2022考研加试大纲:39中国近现代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