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

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历史经历划时代的变革。是古代史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春秋战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_战国春秋社会是什么朝代_春秋战国是什么社会

(一)政治

A.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B.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出现郡县制。

C.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

1.商鞅变法

(1)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③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④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⑤秦孝公求贤若渴,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加强思想控制。

④改革旧俗。

(3)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秦始皇统一中国

(1)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

①人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②大势所趋: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统一趋势加快;

③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各民族和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社会基础;

④秦国实力雄厚: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最强,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根本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锐意进取 :

①广纳各国贤才(如:李斯、尉缭)

②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

①时间:BC230——BC221年

②秦灭六国过程: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兵攻占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王翦大破赵军,占领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也被秦军俘虏。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

公元前225年,秦军挖开黄河堤防,水灌魏国都城,魏王向秦国投降。

公元前223年,秦军灭掉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军灭掉了东方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

(3)统一中国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

②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经济

农业: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水利工程兴起(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施肥、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手工业: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商业: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形成许多著名商业中心,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1.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

(1)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出现及推广

春秋战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_战国春秋社会是什么朝代_春秋战国是什么社会

(2)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过程:

A.“公田”抛荒;

B.“私田”逐步成为私有土地,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

C.春秋各国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战国大举变法。秦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从法律上彻底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分类:多种土地私有制

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私有土地来源多种,“公田”转化,奖励赏赐,买卖土地;后来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主要来源;土地经营出现租佃方式。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水利:春秋的芍陂(安徽淮河)、战国的都江堰(四川成都)、郑国渠(陕西关中)。

(4)经营方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

出现条件:

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特点:个体农耕(分散性)、耕织结合(封闭性)、自给自足(自足性)。

地位及影响: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④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5)先进的耕作方法(战国时期垄作法)

①含义: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和沟,把庄稼种在垄上。

②作用: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2.手工业

经营形态: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冶炼业: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出现钢剑。

3.商业

(1)发展概貌: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市井、商业都会形成。

(2)城市:城市繁荣,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都是重要商业城市。但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市场规模不大。

(3)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

思想:奠定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道、儒、法、墨成为主要的流派;

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文学: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1.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思想特征: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流派纷呈,学术活跃。

(3)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私人讲学的兴起。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基础的大变革。

(4)影响

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时代

人物

派别

主要观点

春秋

老子

道家

核心思想:道是万物之本源。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辩证法思想

孔子

儒家

核心思想:仁和礼

政治主张(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

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

战国

孟子

儒家

政治思想:仁政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思想:性善论

荀子

政治主张:礼法并治

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民本思想:民水君舟

伦理思想:性恶论

墨子

墨家

政治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庄子

道家

哲学思想:①齐物:否认事物差别;②天人“不相胜”

韩非

法家

政治主张:

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孙膑

兵家

《孙膑兵法》

2.文学和艺术

①《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时间:西周到春秋),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②楚辞:《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

③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④戏曲: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四)科技

1.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7闰方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4.医学:《黄帝内经》

更多高考历史,请加入历史罗微信公众号“高中历史直通车”,也可以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春秋战国是什么社会_春秋战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_战国春秋社会是什么朝代

上一篇: 2016重庆政法干警考试政治重要考点之人的本质属性
下一篇: 日本的社会现实 之(3)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