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对政治文化进行分类有很多种标准,不同的标准下对政治文化的观照也各有特点。
(一)目前西方学政治学视野中政治文化的主要类型:
1.狭隘型、顺从型、参与型政治文化
根据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为标准,可以划分为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这是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对民主政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分类框架。根据他们的解释,极端的或纯粹的狭隘型(又称原始型)政治文化主要存在于那些处在比较原始阶段的、由一些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政治体系中。例如,非洲的部落社会以及历史上奥斯曼帝国以武力征服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本身还没有发育成成熟的政治共同体,缺少专门的政治角色的分化,社会成员没有独立于他们地域性的宗教和社会取向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体系的整体以及体系内的权威、制度和规范等,社会成员没有或缺乏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间,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策及决策的实施施加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某些方面的情况可能发生了变化,但这种狭隘型取向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一些国家的边远地区或某些社会集团中。
顺从型(又称依附型)政治文化是指政治体系的成员对政治体系中的角色、结构、权威、规范以及自己在政治体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对于政治体系输入方面的取向以及社会成员作为政治参与者的自我取向却非常低。政治体系的成员与体系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一般存在于中央集权型的政治体系中。
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一般来讲,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和民主政治制度是一致的。
2.冲突型、协调型、混合型政治文化
根据政治文化在一个国家、社会的作用和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结构极其相互间关系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从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看,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叫主导型政治文化,它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但社会构成不是单一的,是由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构成的,这些不同的群体在各自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这些被称为亚文化系统。)
冲突型政治文化是指在这类文化中存在着亚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冲突。这种冲突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阶级对立,民族差异和矛盾、利益冲突以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文化差别等,都可以成为冲突型政治文化出现的起因。
协调型政治文化是指在这种文化中,各种亚文化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各个民族、大众与政治领导之间不存在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方面的根本冲突。亚文化之间的差别和不同,可以通过政治体系或相互适应来加以协调,从而促进整个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利益协调。
混合型政治文化指的是在这类政治文化中,各种亚文化系统之间的界限尚不分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大众与领导之间的分野也不明显,同时政治关系又与血缘关系、种族关系与宗教关系交织在一起。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多见。
3.理想型、现实型政治文化
根据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的特点标准,可以划分为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理想型政治文化把道德、宗教与政治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国家以道德教化和干预人们思想的权力。理想型政治文化要求道德上的完人来治理国家,因而它将人治作为治国原则。
现实型政治文化则将政治价值原则与道德原则分离开来,因而趋向于尽量地缩小国家的干预范围。现实型政治文化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道德完人,因而它要求通过法律来制约权力。
4.传统型、现代型政治文化
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标准,可以划分为传统政治型文化与现代型政治文化。
传统型政治文化是与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它以专制主义与等级观念为核心内容,而且,大多数社会成员都用一种带有迷信色彩和宿命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政治体系,认为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缺乏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领袖崇拜、宗教信仰往往成为它的突出特点。在这种政治文化中,传统的价值原则居统治地位,人们向往过去,缺乏适应新环境的创造力。
现代型政治文化是与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它具有下列几个特征:第一,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构成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与此相适应,政治体系保障着广泛的政治参与。第二,社会大多数成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勇于革新与开拓,他们对政治体系和社会表现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流。第三,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面向未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
包括阿尔蒙德在内都承认对政治文化的分类是复杂的,不可能穷尽。除了上述的分类框架以外,学者们还试图从其他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分类。如亨廷顿以政治文化对政治变化的反应和吸收异质文化的能力为标准,将政治文化分为尽善型文化和工具型文化等。所以,对于政治文化的分类只能是相对的。
(二)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政治文化类型
马克思主义分析精神领域有两个根本角度:一是看它的经济基础;二是看它的阶级性质。这为划分政治文化类型提供了方法论根据。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7)一种政治文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根源则“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8)。当然,政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还受到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类型、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和地理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其最根本的基础,只能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只有从政治文化同社会生产方式的联系角度出发,才能把握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根本区别。按照这个方法,根据政治文化的阶级属性,可以把政治文化划分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政治文化和无产阶级阶级类型的政治文化。
1.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剥削阶级社会政治文化具体有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文化、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三种不同形态。
在奴隶制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文化,奴隶主阶级用法律强制的方式和强调人身等级的绝对化为核心来建立自己的政治文化,以维护他们政治统治。奴隶在当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不作为人看待,更没有文化知识。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则反映了他们反对奴隶制,追求人身自由的政治愿望。
在封建制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文化,封建主阶级专制主义用伦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方式,以强调社会等级的普遍性为核心来建立专制政治文化,维护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被统治阶级则以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与封建主义相抗争。尽管其中不乏一些愚昧、顺从的封建意识,但其主流是反暴政、反专制的愿望和追求人格独立和自由的政治理想。
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了激烈的反封建、反神权斗争,要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他们的民主观、平等观、自由观、主权学说、分权学说等政治原则和政治思想。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具有革命性,推动了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当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以后,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得到真正的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在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和政治责任感的同时,形成强烈的参政意识。人民群众真实地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自觉地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前途,积极地参与国家管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公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发展。同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相联系,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过程和政治领袖也形成了高度的信任感、认同感和支持感。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其根本就是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