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增强大学生“四个正确认识”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1.做好制度设计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要健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激励和认定体系,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落实教学内容、落实指导老师、落实专项经费,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构建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机制。其次,要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协同多个育人主体,还要融合多方面育人内容,当前实践育人的众多 途径没有融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学校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工作协同机制,制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学分管理办法”等,通过协商和统筹规划,分阶段分重点设计实践内容,将“四个正确认识”作为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标准,将“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细化到各年级,分重点有序推进。
2.拓宽实践平台
实践育人平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的社会调研,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
3.提升育人实效
实践育人要解决好与课堂育人有效衔接,做到全覆盖和常态化,使社会实践成为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理解的生动课堂。要把加强实践育人方法改革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增强“四个正确认识”作为总要求,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文章节选《深化大学生“四个正确认识”的路径探析》,发表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3期)
发表评论